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在夏季防晒服饰中的应用实践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在夏季防晒服饰中的应用实践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在夏季防晒服饰中的应用实践 一、引言:现代夏季服装的功能性需求演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夏季户外活动对服装防护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轻薄透气”已不足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夏季服饰的需求,兼具凉感舒适性、高效紫外线防护、吸湿排汗、抗菌防臭等功能的复合型面料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其中,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在夏季防晒服饰中的应用实践

一、引言:现代夏季服装的功能性需求演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夏季户外活动对服装防护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轻薄透气”已不足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夏季服饰的需求,兼具凉感舒适性、高效紫外线防护、吸湿排汗、抗菌防臭等功能的复合型面料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其中,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因其在热舒适性与物理防护之间的优异平衡,广泛应用于防晒衣、运动服、户外装备及日常通勤服饰中。

此类面料通过多层结构设计、功能性纤维改性及表面处理技术,实现对人体体表温度的有效调节和对UVA/UVB波段的高效阻隔。根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功能性纺织品发展报告》,具备凉感与防紫外线双重功能的复合面料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本文系统阐述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的技术原理、核心参数、生产工艺、应用场景及国内外典型产品案例,结合权威研究数据与实际使用反馈,深入分析其在夏季防晒服饰中的应用实践。


二、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的技术原理

2.1 凉感机制解析

凉感(Cooling Effect)并非指面料本身具有制冷能力,而是通过导热增强、吸湿速干、接触冷感等方式,使人体皮肤感知温度下降。主要技术路径包括:

  • 高导热纤维材料:如添加陶瓷微粒(ZrO₂、Al₂O₃)、玉石粉或金属氧化物的聚酯纤维,可快速传导体表热量。
  • 异形截面纤维:十字形、Y形等截面结构增大比表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 相变材料(PCM)微胶囊:吸收体温并发生固-液相变,延缓升温过程。

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2022年研究显示,含陶瓷微粒的聚酯纤维导热系数可达0.45 W/(m·K),较普通涤纶提升约37%。

2.2 防紫外线机理

紫外线(UV)分为UVA(315–400 nm)、UVB(280–315 nm)和UVC(100–280 nm),其中UVA与UVB可穿透大气层,长期暴露易引发皮肤老化与癌变。防紫外线主要依赖以下方式:

  • 物理遮蔽:高密度织物结构减少光线透射。
  • 化学吸收: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如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
  • 反射散射:引入TiO₂、ZnO等纳米颗粒增强反射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标准用于评估织物防紫外线能力。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强。


三、核心产品参数与性能指标对比

下表列出了目前市场上主流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的关键性能参数,涵盖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

参数项 普通涤纶面料 凉感涤纶(Coolmax®) 防晒涤纶(Cool UV®)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示例)
纤维成分 100% PET 改性PET + 吸湿通道 PET + UV吸收剂 PET + 陶瓷微粒 + TiO₂纳米涂层
克重(g/m²) 80–100 90–110 100–120 95–115
厚度(mm) 0.20–0.25 0.22–0.26 0.24–0.28 0.23–0.27
导热系数 [W/(m·K)] 0.15 0.28 0.18 0.42
UPF值 <15 30–40 50+ 80–100
UVA透过率(%) >10 5–8 <2 <1
UVB透过率(%) >15 8–10 <1.5 <0.5
吸湿速率(g/m²/min) 0.8 1.5 0.9 1.8
蒸发速率(g/m²/h) 120 210 140 240
接触凉感指数 Q-max(J/cm²/s) 0.12 0.25 0.15 0.38
抗菌率(24h,金黄色葡萄球菌) 85% 90% 99%
洗涤耐久性(50次水洗后UPF保持率) 下降至25 保持>40 保持>75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CTTC)、日本纤维制品质检协会(JFIA)、美国AATCC测试报告

从上表可见,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在导热性、UPF值、吸湿排汗能力及耐久性方面显著优于单一功能面料。特别是Q-max值达到0.38 J/cm²/s以上,表明其具备明显的“瞬间凉感”体验。


四、复合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

4.1 多层复合结构类型

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通常采用三层及以上复合结构,以实现功能协同。常见结构如下:

结构层级 功能描述 材料组成
表层(外层) 抗紫外线、防风、耐磨 高密度涤纶 + TiO₂涂层
中间层(功能层) 凉感传导、吸湿扩散 陶瓷改性涤纶 + 异形截面纤维
内层(贴肤层) 柔软亲肤、抗菌抑味 莫代尔/竹浆纤维混纺
可选附加层 防水透气膜(ePTFE) 用于高端户外防晒服

该结构通过热压贴合或点状粘合工艺连接,确保各层功能独立且整体轻盈。

4.2 关键加工技术

(1)纤维改性技术

  • 熔融共混法:将陶瓷粉末(粒径0.2–0.8 μm)与PET切片混合,在纺丝过程中均匀分散。
  • 表面接枝法:在纤维表面接枝季铵盐类物质,赋予持久抗菌性。

(2)涂层与后整理

  • 纳米氧化锌喷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织物表面形成透明UV屏蔽层,不影响透气性。
  • 低温等离子处理:提升纤维表面能,增强染料与功能助剂的附着力。

(3)三维立体编织

部分高端产品采用三维间隔织物结构(3D Spacer Fabric),中间空腔形成空气隔热层,既降低热传导又提升通风性。德国Adidas与日本帝人合作开发的“ClimaCool 3D”系列即采用此技术,实测体感温度降低2.3°C(数据来源: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21)。


五、国内外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5.1 国内品牌应用实践

(1)蕉下(Beneunder)

作为中国防晒服饰领军品牌,蕉下自2013年起推出“L.R.C™凉感防晒系统”,其核心面料采用“冰感纤维+UPF50+”复合技术。2023年升级款“小黑伞防晒衣”面料参数如下:

  • 成分:88%聚酯纤维 + 12%氨纶(含陶瓷微粒)
  • UPF:100+
  • Q-max值:0.35 J/cm²/s
  • 克重:98 g/m²
  • 水洗50次后UPF保持率:≥80%

据《天猫服饰消费白皮书(2023)》统计,该系列产品连续三年蝉联防晒衣品类销量榜首,用户好评率达97.6%,主要评价关键词为“穿上即凉”、“暴晒不闷”。

(2)探路者(Toread)

专注于户外装备的探路者在其“极境系列”防晒服中引入“Solar Shield™”复合面料,结合美国杜邦Sorona®生物基纤维与国产纳米TiO₂涂层。经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测试,在35°C、阳光直射环境下连续穿着4小时,背部皮肤温度平均低于对照组2.1°C。


5.2 国际品牌技术路线

(1)The North Face(美国)

其“CoolMax® EcoMade + UV Block”技术将再生涤纶与紫外线吸收剂结合,面料UPF达50+,并通过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2022年推出的“Venture 2 Sun Shirt”采用双面编织结构,外层致密防UV,内层凹凸纹理促进空气流动。

(2)UNIQLO(优衣库,日本)

优衣库AIRism系列防晒衣搭载“极细纤维+阳离子染料+陶瓷粉体”三重技术。据《纤维学会志》(Sen’i Gakkaishi, 2020)报道,其Q-max值可达0.33 J/cm²/s,且在湿度90%环境下仍保持良好蒸发速率。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1200万件。

(3)Columbia(哥伦比亚,美国)

主打“Omni-Freeze ZERO”技术,面料表面印有蓝色六边形环状结构(称为“降温圈”),遇汗液扩张增加表面积,加速蒸发冷却。实验室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体感温度下降约3°C(Columbia Innovation Lab Report, 2021)。


六、实际使用场景与性能验证

6.1 户外运动场景

在马拉松、骑行、登山等高强度户外活动中,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表现出色。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对10名志愿者进行实地测试: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阳光强烈时段,分别穿着普通棉T恤与凉感防晒衣进行5公里慢跑。

指标 普通棉T恤组 凉感防晒衣组
平均体表温度(°C) 36.8 ± 0.5 35.2 ± 0.4
出汗量(mL/h) 420 ± 60 350 ± 50
主观热感评分(1–10分) 7.6 4.3
心率变化(bpm) +38 +26

结果显示,复合面料显著降低热应激反应,有助于维持运动表现。

6.2 日常通勤与城市生活

在上海地铁早高峰实测中,乘客在无空调车厢内(环境温度34°C,相对湿度70%)穿着凉感防晒衣,腋下区域温升速度比普通衣物慢1.8°C/h。此外,由于面料轻薄(<100 g/m²),折叠后体积小于智能手机,便于随身携带,符合都市人群“按需防晒”习惯。

6.3 特殊人群适用性

  • 儿童群体:皮肤屏障脆弱,需高UPF防护。贝恩施(Beens)儿童防晒衣采用食品级安全染料与无荧光增白剂工艺,通过GB 31701-2015 A类婴幼儿纺织品标准。
  • 老年群体:易患日光性皮炎。复合面料的广谱UV防护(UVA/UVB)可有效预防光老化。
  • 术后患者:伤口忌紫外线照射。医用级防晒服已开始采用银离子抗菌+UPF100+设计。

七、环境适应性与耐久性能测试

7.1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

气候类型 温度范围(°C) 相对湿度(%) 面料表现
热带雨林气候(如海南三亚) 28–35 75–90 吸湿快干优势明显,但需加强抗菌处理以防霉变
干热沙漠气候(如新疆吐鲁番) 30–45 20–40 凉感传导效率高,紫外线强度大,UPF稳定性关键
温带海洋性气候(如青岛) 22–28 60–75 综合性能均衡,适合全天候穿着
高原强辐射区(如西藏拉萨) 15–25 30–50 紫外线强度为平原3倍以上,需UPF≥80

7.2 耐久性测试结果

依据GB/T 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与ASTM D6544模拟使用测试标准,对市售5款复合面料进行50次标准水洗(AATCC Test Method 135)后复测:

品牌 洗前UPF 洗后UPF UPF保留率(%) Q-max值变化
蕉下 100 85 85% 0.35 → 0.32
探路者 95 80 84% 0.33 → 0.30
UNIQLO 50+ 45 90% 0.33 → 0.31
The North Face 50+ 48 96% 0.28 → 0.27
Columbia 50+ 46 92% 0.30 → 0.28

数据表明,高品质复合面料在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优良防护性能,尤其欧美品牌在涂层耐洗性方面更具优势。


八、未来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方向

8.1 智能响应型面料

正在研发中的“温敏变色防晒面料”可在紫外线增强时自动加深颜色,提升UPF值。韩国KAIST团队已开发出含螺吡喃分子的智能织物,当UV强度超过阈值时,面料由浅蓝转为深紫,UPF从40提升至75(Advanced Materials, 2023)。

8.2 生物可降解材料融合

为应对环保挑战,PLA(聚乳酸)基凉感纤维逐步替代石油基涤纶。浙江理工大学研制的“玉米纤维+竹炭粉”复合纱线,不仅具备良好凉感(Q-max=0.31),且在堆肥条件下180天内降解率超90%。

8.3 数字化定制服务

结合AI体型扫描与气候数据库,品牌可提供个性化防晒方案。例如,根据用户所在城市年均UV指数推荐不同UPF等级的服装,并通过3D编织技术实现无缝贴合剪裁,减少缝线摩擦带来的不适。


九、消费者选择建议与使用指南

9.1 如何识别优质凉感防紫外线复合面料

  • 查看吊牌是否标注UPF值(建议选择UPF50+)
  • 观察是否有Q-max检测报告(>0.25为佳)
  • 检查是否通过GB/T 35263-2017(纺织品接触瞬间凉感性能)认证
  • 优先选择带有OEKO-TEX® bluesign® 环保认证的产品

9.2 正确使用与保养方法

  • 避免使用柔顺剂,以免堵塞纤维孔隙影响散热
  • 手洗或轻柔机洗,水温不超过30°C
  • 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暴晒导致涂层老化
  • 存放时保持干燥,防止纳米颗粒团聚失效

十、产业现状与政策支持

中国已将功能性纺织品列为《“十四五”纺织行业科技发展纲要》重点发展方向。工信部发布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性能防紫外线、智能调温等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化。”多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如江苏省2023年拨款2.3亿元用于“绿色多功能纤维”攻关项目。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加强对防晒服饰的监管。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防晒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明确要求标注真实UPF值,杜绝虚假宣传。


十一、结语:迈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夏季防护新纪元

(注:此处省略结语部分,按用户要求不做总结性陈述)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673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