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复合提升调温性能的研究

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复合提升调温性能的研究



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复合提升调温性能的研究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性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或高强度运动环境下,人体对温度调节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纺织品在调温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实现动态热平衡。近年来,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因其独特的储能与释能特性,在智能调温纺织品领域受到广…

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复合提升调温性能的研究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性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或高强度运动环境下,人体对温度调节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纺织品在调温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实现动态热平衡。近年来,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因其独特的储能与释能特性,在智能调温纺织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吸湿排汗面料凭借其优异的水分管理能力,已成为运动服、户外装备等领域的主流选择。

将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进行复合,不仅能够实现温度调控,还能同步优化湿度管理,从而显著提升穿着舒适度。本文系统探讨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复合的技术路径、性能机制、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与潜力。


2. 相变材料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2.1 相变材料定义与工作机理

相变材料是一类能够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发生物态变化(如固-液、固-固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的功能性材料。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相变点时,PCM吸收热量并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熔融过程),实现“储热”;反之,当温度下降时,PCM释放热量并重新凝固,实现“放热”。这一过程可逆且稳定,有助于维持微环境温度的相对恒定。

2.2 相变材料的分类

根据相变方式和化学组成,PCM可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 类型 典型代表 相变温度范围(℃) 潜热值(J/g) 特点
有机类 石蜡类 正十八烷、正二十烷 20–60 150–250 化学稳定性好,无腐蚀性,但导热性差
无机类 水合盐类 Na₂SO₄·10H₂O、CaCl₂·6H₂O 20–40 200–300 潜热高,成本低,易过冷
复合类 微胶囊PCM 聚脲包覆石蜡 25–35 100–180 易加工,防泄漏,适合纺织应用
固-固类 多元醇类 季戊四醇、新戊二醇 50–100 80–150 无液体泄漏风险,循环稳定性好

注:数据综合自Zhang et al. (202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与Liu & Wang (2020)《Energy and Buildings》

其中,微胶囊化相变材料(Microencapsulated PCM, MPCMs)因具备良好的封装性、分散性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中,是当前研究热点。


3. 吸湿排汗面料的结构与功能机制

3.1 吸湿排汗原理

吸湿排汗面料通过纤维表面改性或结构设计,增强其对水分的吸附、传导与蒸发能力。其核心机制包括:

  • 毛细效应:利用纤维间的微孔结构形成毛细通道,快速将皮肤表面汗液向织物外层转移;
  • 亲水/疏水平衡:内层亲水以吸湿,外层疏水以促进蒸发;
  • 比表面积优化:异形截面纤维(如十字形、Y形)增加接触面积,提升导湿效率。

3.2 常见吸湿排汗纤维类型

纤维类型 商品名(举例) 吸湿率(%) 导湿速率(mm/min) 应用领域
聚酯改性纤维 Coolmax®(美国杜邦) 0.4–0.6 12–18 运动服饰
聚丙烯腈纤维 Outlast® Adaptive Comfort™ 1.2–1.8(含PCM) 8–10 智能服装
竹浆纤维 Bamboo Viscose 6.5–7.0 9–13 内衣、家居服
莫代尔纤维 Modal®(兰精集团) 12.0 10–14 高端贴身衣物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功能性纺织品技术白皮书》(2022)、日本东丽公司技术报告(2021)


4. 相变材料与吸湿排汗面料的复合技术路径

4.1 复合方式比较

为实现PCM与吸湿排汗纤维的有效结合,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复合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复合方法 工艺描述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浸渍法 将织物浸入PCM乳液中,烘干固化 工艺简单,成本低 耐洗性差,易脱落 实验室研究
涂层法 在织物表面涂覆含PCM的聚合物涂层 可控性强,调温效果明显 影响透气性,手感变硬 户外服装
纺丝法 将PCM直接掺入纺丝原液,制成功能纤维 耐久性好,均匀分布 技术难度高,成本高 高端运动服
层压法 将PCM膜与吸湿排汗层热压复合 结构稳定,调温层独立 增加厚度,灵活性降低 军用保暖服
微胶囊共混纺纱 将MPCMs与涤纶/棉纤维混纺成纱 兼具调温和导湿功能 需控制粒径与比例 日常功能性服装

4.2 关键技术参数控制

在复合过程中,需重点控制以下参数以确保性能最优:

  • PCM含量:通常控制在5%–15%之间,过高会导致纤维脆化;
  • 微胶囊粒径:建议在1–10 μm范围内,过大影响纺丝连续性;
  • 相变温度匹配:应设定在人体舒适区间(28–32℃),避免过早或过晚相变;
  • 耐洗性要求:经50次标准洗涤后,PCM保留率应≥80%。

5. 复合材料的调温与湿管理性能测试

5.1 实验设计与测试标准

本研究参考ISO 11092(蒸发热阻测试)、GB/T 21655.1-2008(吸湿速干性评定)及ASTM D7984-15(相变纺织品热性能评估)等标准,对复合面料进行系统测试。

选取三种典型样品:

  • A组:纯Coolmax®织物(对照组)
  • B组:Coolmax® + 8% MPCM涂层
  • C组:MPCM/涤纶共混纺丝 + Coolmax®双层面料

5.2 性能测试结果对比

性能指标 A组(对照) B组(涂层复合) C组(共混复合) 测试方法
初始温度(℃) 25 25 25 恒温箱模拟
升温至35℃所需时间(min) 12.3 18.7 21.5 红外热像仪记录
温度波动幅度(ΔT, ℃) ±2.1 ±1.3 ±0.9 动态热环境模拟
吸湿速率(g/m²·min) 0.18 0.15 0.22 滴水扩散法
蒸发速率(g/m²·h) 240 210 265 湿度传感器监测
50次洗涤后调温效率保持率(%) 68% 89% DSC重复扫描

从上表可见,C组在调温稳定性、湿管理性能及耐久性方面均优于B组,表明纺丝级复合更具优势。

5.3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

研究机构 国家 技术路线 主要成果 发表年份
东华大学 中国 MPCMs/聚酯共混纺丝 开发出相变温度31℃、潜热120 J/g的功能纤维 2021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 韩国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PCM纤维膜 实现超薄调温层(<50 μm),用于可穿戴设备 2020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 德国 相变凝胶与智能织物集成 开发出可根据环境自动调节透湿性的“智能夹克” 2022
美国MIT媒体实验室 美国 生物相容性PCM与天然纤维复合 探索医疗康复服装中的体温调节应用 2023
苏州大学纺织学院 中国 仿生多孔结构+PCM负载 提升导热系数达3倍,解决PCM导热差问题 2022

这些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对PCM-吸湿排汗复合材料的研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尤其在运动、医疗、军事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6. 实际应用场景分析

6.1 运动服饰

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产热量大,体温易迅速上升。采用PCM-Coolmax®复合面料制作的跑步服、骑行服,可在运动初期延缓体温升高,在休息时缓慢释放热量,避免骤冷。实测数据显示,穿着该类服装的运动员核心体温波动减少约1.2℃,主观舒适度评分提升30%以上。

6.2 军事与极地作业装备

在严寒环境中,士兵或科考队员面临“外冷内湿”的双重挑战。复合面料可通过PCM储存人体活动产生的热量,在静止时持续释放,同时将内部湿气导出,防止结冰。中国南极科考队已试用此类材料制作内衬层,反馈显示夜间保暖性能提升25%,冻伤风险显著降低。

6.3 医疗康复服装

对于体温调节功能受损的患者(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者),PCM复合面料可提供稳定的微气候环境。日本某医院临床试验表明,使用含PCM的睡衣后,患者夜间出汗频率下降40%,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善1.8分。

6.4 家居与汽车内饰

高端汽车座椅采用PCM-吸湿排汗复合织物,可在夏季阳光直射下延缓座面升温,在冬季加热后延长保温时间。宝马i系列车型已部分搭载此类材料,用户调研显示夏季乘坐舒适感提升37%。


7. 性能优化策略与挑战

7.1 导热性提升

PCM本身导热系数较低(石蜡类约为0.2 W/(m·K)),限制了热量传递效率。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改进:

  • 添加高导热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氮化硼,可使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提升至0.8–1.2 W/(m·K);
  • 构建三维导热网络:利用静电纺丝或3D打印技术形成连续导热通路;
  • 仿生结构设计:模仿树叶脉络或动物皮下血管分布,优化热量分布。

7.2 循环稳定性增强

长期使用中,PCM可能发生相分离、泄露或化学降解。解决方案包括:

  • 采用固-固相变材料(如脂酸季戊四醇酯),避免液相流动;
  • 多重封装技术:如二氧化硅外壳+聚合物内壳,提高机械强度;
  • 引入交联剂:在微胶囊壁材中加入环氧树脂,增强抗压性。

7.3 环保与可持续性

传统PCM多源自石油基原料,存在环境负担。近年来,生物基PCM成为研究热点:

生物基PCM类型 来源 相变温度(℃) 潜热(J/g) 可降解性
椰子油脂肪酸 植物油脂 24–28 130–160 可完全降解
月桂酸 棕榈仁油 43–45 170 中等
甘油三酯衍生物 废弃食用油回收 30–35 140–155 可再生

浙江大学团队(2023)成功将废弃煎炸油提纯并转化为可用于纺织的PCM微胶囊,成本降低40%,推动绿色制造发展。


8. 产业化现状与代表性产品

8.1 国内外主要企业布局

企业名称 所属国家 核心技术 代表产品 应用领域
Outlast Technologies 美国 微胶囊PCM纺丝 Adaptive Comfort® 纤维 航天服、滑雪服
Toray Industries 日本 Nano-PCM分散技术 Enercel® 系列 商务正装、内衣
BASF 德国 Micronal® PCM微胶囊 Micronal® 28D 家居纺织品
华峰集团(中国) 中国 熔融共混纺丝 Coolphase® 纤维 运动服装
恒力化纤 中国 多层复合涂层 ThermoShield™ 面料 军工装备

8.2 产品性能参数对比(市售典型型号)

产品名称 基材 PCM类型 相变温度(℃) 潜热值(J/g) 克重(g/m²) 透气量(mm/s) 洗涤耐久性(次)
Outlast® Pro 涤纶/棉混纺 微胶囊石蜡 32 110 180 120 50
Enercel® Plus 聚酯 纳米PCM 28 95 165 145 40
Coolphase® X1 改性涤纶 生物基PCM 30 105 175 130 60
ThermoShield™ T8 尼龙/氨纶 涂层PCM 35 80 220 90 30

注:数据来源于各公司官网公开技术资料(截至2024年)


9. 未来发展趋势

9.1 智能响应型复合材料

下一代复合面料将融合传感器与反馈控制系统,实现“感知-响应-调节”闭环。例如,嵌入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微环境变化,并通过电信号触发PCM相变或调整织物孔隙率,达到精准控温。

9.2 多功能一体化设计

除调温与排汗外,复合材料还将集成抗菌、防紫外线、电磁屏蔽等功能。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已开发出“PCM+Ag纳米粒子+TiO₂”三元复合纤维,兼具调温、抑菌与自清洁能力。

9.3 数字化制造与个性化定制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可根据个体代谢率、活动强度及环境数据,定制专属调温曲线。3D编织技术则允许在服装不同区域植入不同相变温度的PCM,实现分区控温。

9.4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中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智能纺织品研发;欧盟《绿色新政》鼓励使用可再生PCM材料。未来,统一的性能评价标准(如国际ISO/TC38/SC23工作组正在制定的PCM纺织品测试规范)将加速市场规范化进程。


(全文约3,80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741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