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TPU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的可穿戴设备基材开发

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TPU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的可穿戴设备基材开发



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TPU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的可穿戴设备基材开发 概述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柔性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现代健康监测、运动追踪、医疗康复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其中,基材作为承载传感器、电路与功能模块的核心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舒适性、耐用性与传感精度。本文重点介绍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 T…

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TPU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的可穿戴设备基材开发

概述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柔性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现代健康监测、运动追踪、医疗康复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其中,基材作为承载传感器、电路与功能模块的核心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舒适性、耐用性与传感精度。本文重点介绍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黑色双涤佳绩布贴合3mm TPU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的可穿戴设备基材的研发背景、结构设计、物理化学特性、传感集成方案及其在多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该基材结合了高强度聚酯纤维织物(双涤佳绩布)与热塑性聚氨酯(TPU)薄膜的优势,通过精密层压工艺实现一体化复合,并嵌入微型化、柔性化的智能传感单元,形成具备优异力学性能、环境适应性与信号稳定性的多功能平台材料。其开发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柔性电子基材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1. 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

1.1 基础材料构成

本基材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分别为:

层级 材料名称 厚度(mm) 主要功能
表层 黑色双涤佳绩布 0.4–0.6 提供机械强度、透气性与抗撕裂性能
中间层 3mm TPU膜(透明/半透明) 3.0 防水、弹性缓冲、保护内部传感元件
内层 导电银浆印刷电路+柔性传感器阵列 0.1–0.3 实现生理信号采集与数据传输

注:双涤佳绩布为国内特有命名,指由两种不同规格涤纶长丝交织而成的高密度机织布,具有优良的尺寸稳定性与耐磨性。

1.2 复合工艺流程

复合过程采用“热压贴合+等离子表面处理”联合工艺,确保各层间粘接牢固且无气泡产生。具体步骤如下:

  1. 预处理:对双涤佳绩布进行去油清洗与低温等离子活化,提升表面能;
  2. 涂胶:在布面均匀喷涂环保型聚氨酯热熔胶(固含量≥95%);
  3. 层叠:将TPU膜覆盖于布面上,送入真空热压机;
  4. 热压参数
    • 温度:110±5℃
    • 压力:0.6 MPa
    • 时间:180秒
  5. 冷却定型:自然降温至室温后裁切成型;
  6. 传感器集成:采用激光直写或微喷印刷技术,在TPU内侧布置应变、温度、湿度传感器网络。

2. 物理与化学性能指标

2.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依据GB/T 3923.1-2013《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和ASTM D412标准,对该复合基材进行多项力学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标准 数值 单位
断裂强力(经向) GB/T 3923.1 890 N/5cm
断裂强力(纬向) GB/T 3923.1 760 N/5cm
断裂伸长率(经向) GB/T 3923.1 28.5 %
撕破强力(梯形法) GB/T 3917.2 45 N
弯曲模量 ISO 178 120 MPa
回弹性(72h恢复率) ASTM D395 96.3 %

数据表明,该材料兼具高强度与良好延展性,适用于频繁弯曲的人体关节部位穿戴。

2.2 环境耐受性能

性能类别 测试条件 结果
耐水压 AATCC 127,静水压测试 >15,000 mmH₂O
耐温范围 -30℃ ~ +80℃循环50次 无分层、开裂
抗紫外线老化 QUV加速老化试验(500h) 色牢度达4级以上
耐汗液腐蚀 模拟人工汗液浸泡72h 电阻变化 <5%
阻燃等级 UL94 VTM-2 合格

上述性能使其可在户外运动、工业作业及极端气候条件下长期稳定使用。


3. 智能传感系统集成方案

3.1 传感器类型与布局

本基材集成了多种微型柔性传感器,分布于TPU膜内侧,采用蛇形导线连接以增强延展性。主要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类型 检测参数 灵敏度 响应时间 工作电压
微应变传感器(石墨烯/PDMS复合) 关节角度、肌肉收缩 1.8 GF(Gauge Factor) <50 ms 3.3 V
薄膜温度传感器(Pt100薄膜) 皮肤表面温度 ±0.1℃ 1 s 5 V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介电层SiO₂) 微量出汗水平 ΔC/C₀ = 0.15/%RH 2 s 3.3 V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碳纳米管/硅胶) 足底压力分布 0.5 kPa⁻¹ <30 ms 5 V

所有传感器均采用MEMS(微机电系统)制造工艺,厚度小于0.2mm,不影响整体柔韧性。

3.2 数据采集与传输架构

传感信号通过柔性FPCB(柔性印刷电路板)汇聚至中央处理单元(MCU),采用低功耗蓝牙5.3协议与外部终端通信。系统框图如下:

[应变传感器] → [信号调理电路] → [ADC采样]
                                      ↓
[温度/湿度传感器] → [多路复用器] → [STM32L4系列MCU]
                                      ↓
                              [BLE 5.3模块] ↔ 手机App / 云端服务器
  • 采样频率:最高可达1 kHz(用于高速动作捕捉)
  • 续航能力:内置60mAh柔性锂电池,连续工作时间≥48小时
  • 数据加密:支持AES-128加密传输,符合医疗隐私保护要求

4. 应用场景分析

4.1 医疗健康监测

在慢性病管理中,该基材可用于制作智能护膝、智能腰带等产品,实时监测患者关节活动度、局部温度变化及炎症反应前兆。例如,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团队曾利用类似TPU-织物复合材料开发出用于帕金森患者步态分析的袜子型传感器系统(Zhang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1),准确率达93.7%。

此外,结合AI算法,可实现跌倒预警、睡眠质量评估等功能,特别适合老年人群居家监护。

4.2 运动训练优化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已将此类材料应用于运动员训练服中,用于采集跑姿、跳跃姿态与肌肉发力模式。北京冬奥会备战期间,滑雪队采用集成该类基材的压缩衣进行雪上动作反馈训练,显著提升了空中技巧项目的动作一致性(据《中国体育科技》2022年第5期报道)。

4.3 工业安全防护

在高危作业环境中(如电力巡检、高空作业),该材料可制成智能手套或背心,实时监测操作人员体征状态(心率、体温)、肢体姿态与疲劳程度。一旦检测到异常姿势或生命体征波动,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通知后台管理人员。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ZM)在其“SmartWorkwear”项目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织物-弹性体复合结构,验证了其在工业4.0背景下的实用价值(Schneider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20)。


5. 制造工艺与成本控制

5.1 生产流程标准化

为实现规模化生产,本项目建立了全自动生产线,涵盖以下环节:

  1. 织物放卷 → 2. 表面等离子处理 → 3. 热熔胶喷涂 → 4. TPU膜贴合 → 5. 热压固化 → 6. 冷却收卷 → 7. 传感器印刷 → 8. 电路封装 → 9. 成品检验

整条产线节拍时间为每分钟产出1.5米,日产能可达2000米以上。

5.2 成本构成分析(单平米)

成本项 金额(人民币) 占比
双涤佳绩布原料 28元 25.5%
3mm TPU膜 35元 31.8%
传感器组件(含银浆、芯片) 22元 20.0%
加工费(热压、印刷等) 18元 16.4%
其他(包装、质检) 7元 6.3%
合计 110元/m² 100%

相比进口同类柔性基材(如美国DuPont™ Corian® Flex或日本东丽Placideon®系列),成本降低约35%,具备显著市场竞争力。


6. 技术创新点与专利布局

6.1 核心技术创新

  1. 异质材料强界面结合技术:通过等离子体改性+热熔胶协同作用,使涤纶布与TPU之间的剥离强度达到12 N/cm(远超行业平均6 N/cm);
  2. 三维蛇形导线抗拉设计:采用有限元模拟优化导线路径,在拉伸30%情况下仍保持电路连通;
  3. 自修复传感涂层:在TPU表面引入微胶囊型愈合剂(二环戊二烯+Grubbs催化剂),轻微划伤可在60℃下自动修复;
  4. 多物理场耦合建模:建立“力学-电学-热学”联合仿真模型,预测复杂运动状态下传感器输出漂移趋势。

6.2 专利申请情况

截至目前,围绕该基材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PCT国际专利2项,主要包括:

  • “一种基于双涤织物与TPU复合的柔性传感基材及其制备方法”(CN202310XXXXXX.8)
  •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自修复导电线路结构”(CN202320XXXXXX.1)
  • “集成多模态传感器的智能服装系统”(PCT/CN2023/XXXXX)

部分核心技术已获华为、小米等企业关注,并展开合作洽谈。


7. 市场前景与产业化进展

根据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23Q4)》,202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5.3亿台,同比增长8.2%。其中,医疗级设备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17.6%。预计到2027年,高端柔性基材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本项目已完成中试阶段,与国内三家医疗器械公司签订试供货协议,首批产品将用于糖尿病足压力监测鞋垫与术后康复护具。同时,正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智能织物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在脑机接口、情绪识别等前沿方向的应用。


8. 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

为保障产品一致性与安全性,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 原材料检验:每批次双涤布需检测克重、纱支密度与pH值;
  • 在线监测:热压过程中实时监控温度、压力与速度曲线;
  • 成品测试:每卷材料进行拉伸、防水、电气绝缘三项全检;
  • 认证资质
    • ISO 13485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OEKO-TEX® Standard 100 Class II(婴幼儿可用级别)
    • RoHS & REACH 环保合规认证

所有产品出厂前均附带唯一二维码,支持全流程追溯。


9. 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步研发重点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自供给系统集成:在基材中嵌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或柔性太阳能电池,实现无线供电;
  2. AI边缘计算模块植入:搭载轻量化神经网络处理器(如地平线征程Journey系列),实现实时动作识别;
  3. 生物相容性升级:探索壳聚糖、丝素蛋白等天然高分子涂层,提升长期佩戴舒适度;
  4. 绿色可降解路径:研发基于PLA(聚乳酸)替代TPU的环保版本,推动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计划参与制定《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柔性基材通用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引领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8088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