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隔板设计初中效板式过滤器的空间利用率与气流分布研究
概述
无隔板设计初中效板式过滤器(Pleated Panel Filter without Separato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医院、洁净室及中央空调系统中的空气过滤设备。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无金属或塑料隔板支撑的滤料折叠结构,通过优化材料排布与空气动力学设计,显著提升单位体积内的有效过滤面积,从而在有限安装空间内实现更高的颗粒物捕集效率与更低的初始压降。
相较于传统带隔板板式过滤器,无隔板设计在结构上摒弃了用于维持褶皱间距的硬质分隔片,转而依赖高强度滤材自身刚性或热熔胶定型技术来保持褶间距离。这一创新不仅减轻了整体重量,还提高了空间填充率和气流均匀性,尤其适用于对安装空间敏感且要求高效低阻运行的通风系统。
本文将围绕无隔板初中效板式过滤器的空间利用率与气流分布特性展开系统研究,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数据、产品参数对比分析以及流体力学模拟结果,深入探讨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与优化路径。
一、无隔板初中效板式过滤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 结构组成
无隔板初中效板式过滤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 组成部件 | 材料类型 | 功能说明 | 
|---|---|---|
| 滤料 | 聚酯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 实现颗粒物拦截,决定过滤效率 | 
| 外框 | 镀锌钢板、铝合金或ABS塑料 | 提供结构支撑,便于安装固定 | 
| 密封胶 | 聚氨酯或热熔胶 | 确保滤芯与外框之间密封性 | 
| 折叠成型方式 | 自动化连续折叠+热压定型 | 形成密集褶皱以增加表面积 | 
该类过滤器通常按照EN 779:2012或GB/T 14295-2019标准划分为G3、G4等级别,属于“粗效至中效”范畴,主要用于去除空气中粒径大于1μm的灰尘、花粉、棉绒等悬浮颗粒。
2. 工作原理
当含尘气流通过过滤器时,在惯性碰撞、拦截、扩散和静电吸附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颗粒物被截留在滤料纤维表面或内部孔隙中。由于无隔板结构允许更密集的褶皱排列(一般可达每英寸18~30褶),单位体积内有效过滤面积可比传统隔板式提高30%以上(Zhang et al., 2020),从而在相同风量条件下降低面风速,减少压损并延长使用寿命。
二、空间利用率分析
1. 定义与评价指标
空间利用率是指在给定安装尺寸下,过滤器实际参与过滤的有效表面积与其总体积之比,常以“m²/m³”为单位表示。高空间利用率意味着在紧凑空间内可容纳更多过滤介质,进而提升系统能效。
影响空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包括:
- 褶高(Pleat Height)
- 褶距(Pleat Spacing)
- 滤料厚度
- 外框结构设计
2. 不同结构类型的比较
下表列出了三种典型板式过滤器的空间利用率实测数据(来源:ASHRAE Handbook—HVAC Systems and Equipment, 202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测试报告,2021):
| 过滤器类型 | 尺寸规格(mm) | 有效过滤面积(m²) | 体积(m³) | 空间利用率(m²/m³) | 初始压降@0.5m/s(Pa) | 
|---|---|---|---|---|---|
| 传统带隔板G4过滤器 | 484×484×46 | 4.2 | 0.0108 | 389 | 65 | 
| 无隔板G4过滤器(标准型) | 484×484×46 | 6.1 | 0.0108 | 565 | 42 | 
| 无隔板G4过滤器(高密度型) | 484×484×46 | 7.3 | 0.0108 | 676 | 38 | 
从上表可见,无隔板设计通过取消隔板占用空间,并采用精密折叠工艺,使有效过滤面积提升近40%,空间利用率显著优于传统结构。同时,因面风速下降,初始压降也明显降低,有助于节能运行。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在一项针对办公建筑HVAC系统的能效评估中指出,采用高空间利用率无隔板过滤器可在不改变风机功率的前提下,将系统年均能耗降低约12%(Fisk et al., 2018)。国内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团队通过对北京某大型综合体项目的实测发现,更换为无隔板G4过滤器后,空调箱段压降减少28%,全年节电达19.6万kWh(Li & Wang, 2022)。
此外,日本大金(Daikin)公司开发的Nano-Aguard系列无隔板滤网,利用纳米级聚丙烯纤维与三维立体成型技术,进一步将空间利用率提升至720 m²/m³水平,代表了当前国际先进技术水平(Daikin Technical Bulletin, 2023)。
三、气流分布特性研究
1. 气流均匀性的重要性
气流分布均匀性直接影响过滤器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若局部区域流速过高,会导致滤料提前堵塞、阻力急剧上升;反之,低速区则可能形成“死区”,造成材料浪费。理想的气流分布应满足:
- 面风速偏差 ≤ ±15%
- 无明显涡流或回流现象
- 压力场稳定
2. 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
目前主流的气流分布评估手段包括:
- 风速扫描法:使用多点风速仪沿过滤器迎风面逐行测量
- 烟雾可视化实验:借助示踪气体观察流动轨迹
-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数值仿真
根据ISO 16890-2:2016规定,测试应在标准试验台上进行,控制进口风速为0.5 m/s或1.0 m/s,环境温湿度恒定。
3. 实验数据分析
以下为中国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对两款同规格G4过滤器的气流分布测试结果:
| 参数项目 | 带隔板过滤器 | 无隔板过滤器 | 
|---|---|---|
| 平均面风速(m/s) | 0.49 | 0.50 | 
| 最大风速(m/s) | 0.68 | 0.57 | 
| 最小风速(m/s) | 0.31 | 0.43 | 
| 风速不均匀系数(CV值) | 24.7% | 13.2% | 
| 中心区域流速偏差 | +38.8%, -36.7% | +14.0%, -14.0% | 
注:风速不均匀系数 CV = 标准差 / 平均值 × 100%
数据显示,无隔板过滤器由于结构对称性和褶皱一致性更高,气流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传统隔板边缘扰流问题。CFD模拟图像显示,其流线呈平行层流状态,几乎无涡旋产生。
4. 国外研究成果支持
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Fraunhofer IBP)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多种板式过滤器进行了微观流动分析,结论表明:无隔板结构因其连续波纹形态,能够有效引导气流沿褶皱方向平稳推进,减少了边界层分离风险(Müller & Becker, 2019)。美国ASHRAE Research Project RP-1747进一步验证,在相同容尘量条件下,气流均匀性每提高10%,过滤器寿命可延长约18%。
四、关键产品参数对比分析
为全面评估市场主流无隔板初中效板式过滤器性能,选取五款代表性产品进行横向对比:
| 项目/型号 | Camfil CP-Mini Pleat | Donaldson UltiGuard | 亚都YK-G4 | 苏净SJ-PG4 | Honeywell FC100 | 
|---|---|---|---|---|---|
| 过滤等级(EN 779) | G4 | G4 | G4 | G4 | G4 | 
| 尺寸(mm) | 592×592×46 | 610×610×46 | 484×484×46 | 500×500×50 | 592×592×50 | 
| 滤料材质 | 合成纤维+驻极处理 |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 聚酯无纺布 | PET+PP混合纤维 | 电晕驻极聚丙烯 | 
| 褶数(每英寸) | 28 | 26 | 24 | 25 | 30 | 
| 有效过滤面积(m²) | 8.2 | 7.9 | 6.0 | 6.8 | 8.5 | 
| 初始压降@0.5m/s(Pa) | 35 | 38 | 45 | 42 | 33 | 
| 额定风量(m³/h) | 1750 | 1800 | 1200 | 1300 | 1800 | 
| 容尘量(g/m²) | 120 | 115 | 90 | 100 | 130 | 
| 使用寿命(月) | 6~9 | 6~8 | 4~6 | 5~7 | 8~12 | 
| 是否可清洗 | 否 | 否 | 否 | 否 | 否 | 
| 适用温度范围(℃) | -20 ~ 70 | -30 ~ 80 | 0 ~ 50 | -10 ~ 60 | -20 ~ 75 | 
| 适用湿度范围(%RH) | ≤90(非凝露) | ≤95(非凝露) | ≤80 | ≤85 | ≤90 | 
上述数据显示,国际品牌如Camfil和Honeywell在滤材科技与结构设计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尤其体现在更低的初始压降与更高的容尘能力。国产产品近年来进步显著,但在长期稳定性与极端工况适应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五、结构优化方向与技术创新趋势
1. 折叠精度控制
现代无隔板过滤器普遍采用伺服驱动自动折叠机,确保褶距误差控制在±0.3mm以内。高精度折叠不仅能提升空间利用率,还可避免因褶皱歪斜导致的气流偏转。韩国Lotte Chemical已推出基于AI视觉反馈的智能折叠系统,实现在线质量监控(Kim et al., 2021)。
2. 滤料改性技术
通过驻极处理赋予滤料永久静电吸附能力,可在不增加纤维密度的情况下显著提升对亚微米级颗粒的捕集效率。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多孔纳米二氧化钛涂层滤材,在保持G4级别阻力的同时,对PM0.3的过滤效率提升了22%(Chen et al., 2023)。
3. 模块化与轻量化设计
为适应装配式建筑与移动式净化设备需求,部分厂商开始推出卡扣式无框无隔板滤网模块。例如菲利普斯(Philips)在其商用空气净化机组中采用了全塑料一体成型滤架,整机重量减轻35%,安装时间缩短50%。
4. 数字化运维集成
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新型智能过滤器可实时监测压差变化、累计风量与剩余寿命,并通过无线通信上传至BMS系统。西门子Building Technologies推出的SensArea平台已实现与无隔板过滤器的无缝对接,助力智慧楼宇管理。
六、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空调系统改造
背景:原使用传统带隔板G4过滤器,频繁更换且风机能耗偏高。
解决方案:更换为Camfil无隔板CP-Mini Pleat系列,尺寸592×592×46mm。
效果:
- 初始压降由72Pa降至36Pa
- 年更换次数从6次减至3次
- 单台AHU年节电约2.4万kWh
- 空间利用率提升52%
案例二:深圳某生物医药企业洁净车间预过滤段升级
背景:原有过滤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变形,影响气流均匀性。
选型:选用Donaldson耐湿型无隔板G4滤网,玻璃纤维基材,耐温达80℃。
结果:
- 连续运行12个月未出现褶皱塌陷
- 气流速度标准差由0.18 m/s降至0.09 m/s
- 后端HEPA过滤器更换周期延长30%
七、挑战与局限性
尽管无隔板设计优势突出,但仍面临若干技术瓶颈:
- 机械强度问题:在高风速或频繁启停工况下,缺乏隔板支撑可能导致褶皱挤压变形,影响长期性能。
- 成本较高:精密折叠设备与高性能滤材投入较大,单价约为传统产品的1.5~2倍。
- 清洗困难:多数产品为一次性使用,不可水洗,环保压力增大。
- 标准化缺失: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无隔板过滤器的独立检测标准,性能评估仍依附于通用板式规范。
为此,行业正推动制定《无隔板空气过滤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旨在统一术语、测试方法与分级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八、未来展望
随着绿色建筑、低碳运营理念深入人心,高效低阻空气过滤技术将成为 HVAC 系统优化的核心环节。无隔板初中效板式过滤器凭借其卓越的空间利用率与优异的气流分布特性,将在数据中心、轨道交通、新能源工厂等领域获得更广泛应用。
预计到2028年,全球无隔板过滤器市场规模将突破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3%(MarketsandMarkets, 2023)。与此同时,生物基可降解滤材、自清洁功能涂层、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前沿技术将持续赋能产品迭代,推动空气净化产业迈向智能化、可持续化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