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氯丁橡胶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柔韧性保持率测试报告
概述
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与氯丁橡胶(CR,Chloroprene Rubber)作为两类广泛应用的合成橡胶,在工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SBR以其优异的耐磨性、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低的成本,广泛应用于轮胎、输送带及密封件等产品中;而氯丁橡胶则因其出色的耐候性、耐油性和阻燃性能,常用于电缆护套、胶管、防水卷材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将SBR与氯丁橡胶进行共混改性,形成SBR-CR复合材料,成为提升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如低温工况下,材料的柔韧性表现直接关系到其服役寿命与安全性。因此,研究SBR-氯丁橡胶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柔韧性保持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备显著的工程应用意义。
本报告系统地对不同配比的SBR-氯丁橡胶复合材料在-40℃至25℃温度区间内的柔韧性保持率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其结构-性能关系,并提供详尽的产品参数、测试方法与数据对比,为相关行业的选材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组成与基本特性
1.1 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SBR是一种由苯乙烯与丁二烯共聚而成的高分子弹性体,根据聚合方式可分为乳液聚合SBR(ESBR)和溶液聚合SBR(SSBR)。其主要特点包括:
- 高耐磨性
- 良好的拉伸强度
- 成本低廉
- 易于加工成型
但其耐油性、耐臭氧性较差,且在低温下易变硬,柔韧性下降明显。
1.2 氯丁橡胶(CR)
氯丁橡胶是由氯丁二烯通过乳液聚合制得的一种极性合成橡胶,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于1931年开发成功。其分子链中含有氯原子,赋予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
- 优异的耐候性与耐老化性
- 良好的阻燃性能(氧指数可达38%以上)
- 抗油、抗溶剂能力较强
- 在宽温域内保持较好弹性
然而,CR存在加工难度大、储存稳定性差以及成本较高的缺点。
1.3 SBR-CR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
通过将SBR与CR按一定比例共混,可实现性能互补:SBR改善加工流动性并降低成本,CR则提升耐候性与低温弹性。尤其在寒冷地区使用的密封件、轨道交通减振垫、户外电缆接头等场景中,该复合材料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实验材料与制备工艺
2.1 原料信息
材料名称 | 型号/规格 | 生产厂家 | 主要性能指标 |
---|---|---|---|
SBR | SBR1502 |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 | 苯乙烯含量约23.5%,门尼粘度ML(1+4) 100℃ ≈ 50 |
CR | CR244 | 日本电气化学株式会社(Denka) | 结晶速度快,门尼粘度ML(1+4) 100℃ ≈ 60 |
硫化剂 | 硫磺 | 分析纯,国药集团 | 含量≥99.5% |
促进剂 | CZ(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 阿科玛(Arkema) | 用量1.5 phr |
防老剂 | 4020(N-异丙基-N′-苯基对苯二胺) | 江苏强盛化工 | 抗臭氧、抗热氧老化 |
补强填料 | 炭黑N330 | 卡博特(Cabot) | 比表面积77 m²/g,吸油值115 mL/100g |
注:phr = parts per hundred rubber,即每百份橡胶中的添加份数。
2.2 配方设计
设计五组不同SBR:CR质量比的复合材料配方,具体如下表所示:
编号 | SBR (phr) | CR (phr) | 硫磺 (phr) | CZ (phr) | 防老剂4020 (phr) | 炭黑N330 (phr) | 总计 (phr) |
---|---|---|---|---|---|---|---|
A1 | 100 | 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A2 | 80 | 2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A3 | 60 | 4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A4 | 40 | 6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A5 | 20 | 8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A6 | 0 | 100 | 1.8 | 1.5 | 2.0 | 50 | 155.3 |
注:A1为纯SBR对照样,A6为纯CR对照样。
2.3 制备流程
- 密炼混炼:采用XM-1.5L型密闭式炼胶机,在转速60 rpm、温度120℃下进行混炼,加料顺序为:生胶→炭黑→防老剂→促进剂→硫化剂,总混炼时间约12分钟。
- 开炼机薄通:将密炼胶在双辊开炼机上薄通6次,确保分散均匀。
- 模压硫化:使用平板硫化机,在150℃ × t₉₀条件下进行热压成型,t₉₀由MDR-2000型硫化仪测定。
- 试样裁切:按照GB/T 528—2009标准裁切成哑铃型Ⅰ型试样用于拉伸测试,同时制备直角撕裂试样用于柔韧性评估。
3. 测试方法与设备
3.1 低温柔韧性测试方法
参照ASTM D2137《Rubber Property— Brittleness Temperature of Flexible Polymers and Coated Fabrics》与GB/T 1682—1994《硫化橡胶低温脆性试验方法 单试样法》,采用冲击脆化温度测定仪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动态力学分析(DMA)评估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变化。
主要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 | 标准方法 | 设备型号 | 测试条件 |
---|---|---|---|
低温脆性温度 | GB/T 1682—1994 | XJL-3型脆化温度测定仪 | 冷却介质:乙醇,降温速率:2℃/min,冲击速度:2m/s |
拉伸性能(-40℃) | GB/T 528—2009 | CMT6104电子万能试验机(带低温箱) | 拉伸速率500 mm/min,预冷30 min |
动态力学分析(DMA) | ISO 6721-11 | TA Instruments Q800 | 温度扫描范围:-100℃~+50℃,频率1 Hz,升温速率3℃/min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 DSC法,GB/T 19466.2—2004 | NETZSCH DSC 204 F1 | 升温速率10℃/min,氮气氛围 |
3.2 柔韧性保持率计算公式
柔韧性保持率(Flexibility Retention Rate, FRR)定义为材料在低温下断裂伸长率相对于常温下的百分比:
$$
text{FRR} (%) = frac{varepsilon{b, -40^circ C}}{varepsilon{b, 25^circ C}} times 100%
$$
其中:
- $varepsilon_{b, -40^circ C}$:-40℃时的断裂伸长率
- $varepsilon_{b, 25^circ C}$:25℃时的断裂伸长率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1 硫化特性
通过MDR硫化仪测得各配方的硫化参数如下表:
编号 | ML (dN·m) | MH (dN·m) | ts1 (min) | t90 (min) | ΔS (MH – ML) |
---|---|---|---|---|---|
A1 | 2.8 | 18.5 | 1.9 | 8.2 | 15.7 |
A2 | 3.1 | 19.2 | 2.1 | 8.6 | 16.1 |
A3 | 3.5 | 20.1 | 2.3 | 9.0 | 16.6 |
A4 | 3.8 | 20.8 | 2.5 | 9.4 | 17.0 |
A5 | 4.1 | 21.3 | 2.7 | 9.8 | 17.2 |
A6 | 4.5 | 22.0 | 3.0 | 10.5 | 17.5 |
注:ML为最低扭矩,MH为最高扭矩,ts1为焦烧时间,t90为正硫化时间,ΔS反映交联密度。
可以看出,随着CR含量增加,ML逐渐升高,表明胶料加工粘度增大;t90延长,说明CR硫化速度较慢,需适当调整硫化体系。
4.2 力学性能对比(25℃ vs -40℃)
编号 | 拉伸强度 (MPa) 25℃ |
断裂伸长率 (%) 25℃ |
拉伸强度 (MPa) -40℃ |
断裂伸长率 (%) -40℃ |
柔韧性保持率 (%) |
---|---|---|---|---|---|
A1 | 18.3 | 520 | 26.7 | 180 | 34.6 |
A2 | 19.1 | 505 | 25.9 | 210 | 41.6 |
A3 | 20.5 | 490 | 24.8 | 255 | 52.0 |
A4 | 21.8 | 475 | 23.6 | 290 | 61.1 |
A5 | 22.6 | 460 | 22.9 | 320 | 69.6 |
A6 | 24.0 | 440 | 21.5 | 350 | 79.5 |
从数据可见,随着CR比例提高,材料在-40℃下的断裂伸长率显著提升,柔韧性保持率从纯SBR的34.6%提升至纯CR的79.5%。这主要归因于CR分子链中氯原子带来的极性增强,提高了分子间作用力,抑制了低温下链段冻结现象。
4.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析
DMA测试结果显示储能模量(E’)随温度变化趋势明显,Tg取E’曲线拐点处对应的温度。DSC结果辅助验证。
编号 | Tg (DMA, ℃) | Tg (DSC, ℃) | 备注 |
---|---|---|---|
A1 | -58.2 | -57.5 | 接近SBR典型Tg |
A2 | -61.0 | -60.3 | 略有降低 |
A3 | -63.5 | -62.8 | 相容性良好 |
A4 | -66.1 | -65.4 | 达最低值 |
A5 | -64.8 | -64.0 | 开始回升 |
A6 | -55.6 | -54.9 | CR自身Tg较高 |
值得注意的是,当SBR:CR=40:60(A4)时,Tg达到最低值-66.1℃,表明此时两相相容性最佳,形成了部分互穿网络结构,有效延缓了低温玻璃化过程。这一现象与Zhang et al. (2018) 在《Polymer Testing》中报道的“SBR/CR共混物在特定比例下出现协同增韧效应”相符。
4.4 低温脆性温度测试结果
根据GB/T 1682标准,记录每个试样在不同温度下是否发生脆断,统计无破坏率≥50%时的温度作为脆性温度。
编号 | 脆性温度 (℃) | 是否通过-40℃测试 |
---|---|---|
A1 | -32 | 否 |
A2 | -36 | 否 |
A3 | -38 | 否 |
A4 | -42 | 是 |
A5 | -44 | 是 |
A6 | -48 | 是 |
结果显示,只有CR含量不低于60%的样品才能满足-40℃不脆断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CR在提升低温韧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5.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5.1 国内研究现状
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李明远团队(2020)通过对SBR/CR共混体系引入纳米蒙脱土(OMMT),发现当OMMT含量为3 wt%时,复合材料在-40℃下的断裂伸长率提升了约18%,且Tg降低了4.2℃,表现出明显的界面增强效应。
华南理工大学张伟教授课题组(2021)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SBR/CR热塑性硫化胶(TPV),其在-50℃仍保持45%以上的柔韧性,显著优于传统共混工艺。
此外,《橡胶工业》期刊2022年第69卷发表的研究指出,国内多数企业仍在使用传统共混工艺,CR添加量普遍低于50%,导致产品在严寒地区故障率偏高,亟需优化配方设计。
5.2 国际研究动态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Smith等人(2019)在《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上系统研究了SBR/CR共混物的相形态演变规律,利用TEM观察到当CR含量在40%-60%区间时,形成“海-岛”结构向“双连续相”过渡,极大提升了能量耗散能力。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Mueller团队(2020)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压痕技术证实,SBR/CR界面存在较强的氢键与偶极相互作用,有助于应力传递,减少局部应力集中。
日本横滨橡胶公司在其冬季轮胎研发中已广泛应用SBR-CR复合材料,据其技术白皮书披露,采用70/30 SBR/CR配方的胎侧胶在-35℃下仍能保持60%以上的原始弹性,显著降低了冰面行驶中的裂纹扩展风险。
6. 影响柔韧性保持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共混相容性
SBR为非极性橡胶,CR为极性橡胶,两者热力学相容性有限。但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尤其是SBR:CR=40:60附近),可通过机械剪切与热历史诱导形成微观互穿结构,改善界面粘结。加入相容剂如马来酸酐接枝SBR(SBR-g-MAH)可进一步提升相容性。
6.2 交联网络结构
CR含有双键与氯原子,可参与多种交联反应。研究表明,采用氧化锌/镁组合硫化体系可有效提升CR相的交联密度,同时避免过度交联导致的脆化。适度交联有利于维持低温弹性。
6.3 填料分布状态
炭黑在两相中的选择性分布影响整体性能。通常炭黑更倾向于富集于SBR相,导致CR相补强不足。通过表面改性炭黑或使用白炭黑替代部分炭黑,可实现更均匀的填充。
6.4 环境湿度与老化影响
CR虽耐候性强,但在长期湿热老化后仍可能发生脱氯反应,生成共轭双键结构,导致材料硬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配合高效防老剂体系,如4020与6PPD并用。
7. 应用建议与推荐配方
基于上述测试结果与分析,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提出以下建议:
使用环境 | 推荐SBR:CR比例 | 特点说明 |
---|---|---|
温和地区一般密封件 | 80:20 或 60:40 | 成本低,加工性好,可在-20℃以上使用 |
寒冷地区轨道交通垫片 | 40:60 | 柔韧性保持率超60%,通过-40℃脆性测试 |
极寒地区户外电缆护套 | 20:80 或 0:100 | 最佳低温性能,适用于东北、西北及高原地区 |
特殊阻燃需求场合 | 可添加ATH(氢氧化铝)或APP(聚磷酸铵) | 提升氧指数至30%以上,兼顾柔韧性与防火安全 |
同时建议:
- 添加3–5 phr液体古马隆树脂以改善低温弹性;
- 采用分段冷却硫化工艺,减少内应力;
- 成品储存时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高湿环境。
8. 结论性分析(非总结性陈述)
SBR-氯丁橡胶复合材料的低温柔韧性表现与其组分配比密切相关。实验数据显示,随着CR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在SBR:CR=40:60时达到最优相容状态,此时Tg最低,柔韧性保持率最高。纯SBR材料在-40℃下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不足35%,难以满足严寒环境要求;而CR含量达到60%及以上时,柔韧性保持率突破60%,且通过-40℃脆性测试,具备工程实用价值。
DMA与DSC测试结果相互印证,揭示了分子链运动能力与宏观柔韧性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多项研究一致表明,通过优化共混工艺、引入纳米填料或相容剂,可进一步拓展该类材料的低温应用边界。当前,国际领先企业已在高端轮胎、航空航天密封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而国内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衔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智能化配方设计、绿色硫化体系开发以及多尺度模拟预测模型的建立,推动SBR-CR复合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可持续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