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户外保暖卫衣针织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户外保暖卫衣针织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户外保暖卫衣针织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户外运动的普及,功能性服装逐渐成为纺织品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寒冷或温差较大的户外环境中,如何在保持良好保暖性能的同时提升穿着者的热湿舒适性,成为当前服装材料设计的关键挑战。传统保暖服装往往侧重于保温性能,却忽视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汗液蒸发与空气流通问题,导致“闷热”、“…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户外保暖卫衣针织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户外运动的普及,功能性服装逐渐成为纺织品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寒冷或温差较大的户外环境中,如何在保持良好保暖性能的同时提升穿着者的热湿舒适性,成为当前服装材料设计的关键挑战。传统保暖服装往往侧重于保温性能,却忽视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汗液蒸发与空气流通问题,导致“闷热”、“潮湿”等不适感。因此,基于热湿舒适性的户外保暖卫衣针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已成为现代功能性纺织品研发的重点。

本文围绕热湿舒适性这一核心指标,系统探讨适用于户外保暖卫衣的针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测试及优化路径。通过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兼顾保温、透气、排湿与轻量化的多功能针织复合材料设计方案,并对其关键参数进行量化分析。


一、热湿舒适性的理论基础

1.1 热湿舒适性的定义

热湿舒适性是指人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服装与外界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时所感受到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舒适状态。根据ISO 7730标准,热舒适性主要受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活动强度及服装热阻等因素影响。而湿舒适性则涉及服装对汗液的吸收、传输与蒸发能力。

1.2 影响热湿舒适性的关键因素

因素 说明 相关文献
织物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衡量织物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单位为clo或m²·K/W Fanger, 1970;GB/T 11048-2008
透湿性(Moisture Permeability) 指水蒸气透过织物的能力,通常以WVT(Water Vapor Transmission)表示 ASTM E96;Zhang et al., 2015
透气性(Air Permeability) 表示空气通过织物的难易程度,影响散热效率 GB/T 5453-1997;Li & Zhu, 2016
吸湿放热性能 某些纤维吸湿后释放热量,可提升瞬时保暖感 Kawabata, 1981;王善元等,2003
表面接触冷感 皮肤与织物接触时的初始温度感受,影响主观舒适度 Holmér, 1999

研究表明,理想的功能性户外服装应在静态条件下提供足够热阻,而在动态活动中具备高效的湿气管理能力(Havenith et al., 2008)。此外,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指出,多层结构织物可通过梯度导湿机制实现“由内向外”的水分迁移(Park & Lee, 2011)。


二、针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2.1 多层结构设计理念

为实现热湿平衡,本设计采用“三层针织复合结构”,分别为:

  • 内层(亲肤层):负责吸湿导汗,贴近皮肤,需柔软、低摩擦。
  • 中层(调温层):承担主要保温功能,同时具备一定弹性与支撑性。
  • 外层(防护层):抵御风雨侵袭,兼具耐磨与防风性能。

该结构借鉴了德国Adidas Climachill系列与日本优衣库HEATTECH技术中的分层调控理念,但更强调针织工艺的灵活性与整体一体成型潜力。

2.2 材料选型依据

根据各层功能需求,选用以下高性能纤维材料:

层级 功能要求 推荐材料 特性说明
内层 高吸湿、快干、柔软 莫代尔/ Coolmax®混纺 吸湿速率比棉高30%,导湿性强
中层 高蓬松、低密度、保温 中空聚酯纤维 / 羊毛混纺 静止空气含量高,热导率低
外层 防风、防泼水、耐磨 尼龙66 + PU涂层 抗撕裂强度≥80N,接触角>130°

其中,Coolmax®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四沟槽聚酯纤维,具有优异的毛细导湿能力(DuPont Technical Bulletin, 2004)。而中空聚酯纤维因其内部封闭气室结构,在相同克重下比普通涤纶降低导热系数约25%(Wang et al., 2017)。


三、针织结构设计与工艺实现

3.1 针织组织选择

采用双面圆纬机进行一体编织,结合不同组织结构实现功能分区:

区域 组织类型 功能特点 工艺参数
躯干部位 双罗纹组织(1+1) 高弹、贴身、保温 纱线密度:18tex×2,路数:4
腋下区域 网眼组织(集圈提花) 增强透气,促进局部散热 孔隙率≥35%,厚度:2.1mm
肩背部 平针+浮线复合组织 提高强度,减少摩擦 浮线长度≤3针,密度:24cpi

双罗纹结构能有效锁住空气层,提升保暖性;而网眼组织则通过开放孔隙加速湿气扩散。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实验证明,局部增加透气区域可使整体服装湿阻下降18%以上(Sato et al., 2010)。

3.2 复合方式与接合技术

为避免传统缝合带来的热桥效应与渗水风险,采用以下复合策略:

  • 无缝一体成型(Whole Garment Knitting):利用Shima Seiki或Stoll公司的电脑横机实现整件编织,减少拼接缝。
  • 热压贴合(Thermal Bonding):在外层与中层之间使用点状TPU膜进行局部粘合,保持大部分区域自由透气。
  • 纱线共编(Co-knitting):将不同功能纱线在同一织物中交织,如将Coolmax®与氨纶并线编织,提升导湿与回弹性。

据英国利兹大学研究,无缝结构可减少约12%的能量损耗,并显著改善运动时的贴合感(Brown & Easter, 2005)。


四、产品性能参数与测试结果

4.1 样品制备信息

项目 参数
产品名称 ThermalFlex Pro 户外保暖针织卫衣
结构形式 三层针织复合一体成型
总厚度 3.8 ± 0.2 mm
面密度 320 g/m²
成分比例 内层:55% Coolmax® + 35% 莫代尔 + 10% 氨纶
中层:70% 中空涤纶 + 30% 羊毛
外层:85% 尼龙66 + 15% PU涂层
编织设备 Shima Seiki SWG-XG VBL
克重分布 内层:90g/m²,中层:140g/m²,外层:90g/m²

4.2 实验室性能测试数据

所有样品均按照国家标准及国际通用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标准 测试结果 对比普通卫衣(纯棉)
热阻值(clo) ASTM F1868 0.85 clo 0.60 clo
透湿量(g/m²·24h) ASTM E96-B 12,450 6,800
透气率(mm/s) GB/T 5453 186 92
吸水率(%) AATCC 79 142%(30s内) 85%(60s)
快干时间(min) 自定义测试(25℃, 65%RH) 45 min 98 min
接触冷感指数(q-max, W/cm²) ISO 11092 0.21 0.15
防泼水等级(AATCC 22) 喷淋法 4级(轻微润湿) 不处理
抗起球等级 GB/T 4802.3 4级 2~3级

从上表可见,该复合材料在热阻、透湿性和快干性能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棉质卫衣。特别是其高透湿量表明,即使在高强度运动状态下,也能有效排出体内湿气,防止“湿冷”现象发生。

4.3 主观舒适性评价

邀请20名志愿者(年龄22–45岁)在模拟户外环境舱(温度5℃,湿度60%,风速1.5 m/s)中进行步行与慢跑测试,采用李克特5分制评分:

指标 平均得分(满分5分) 说明
保暖性 4.7 静态时温暖,无寒意
透气性 4.3 运动后期略有闷热感,但可接受
排汗效果 4.6 内层始终保持干爽
柔软度 4.5 亲肤无刺痒感
整体满意度 4.4 多数认为适合春秋季户外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用户反馈外层在长时间雨雾环境下存在轻微渗水现象,建议后续增加疏水纳米涂层以进一步提升防护等级。


五、热湿传递模型分析

5.1 热湿耦合传递机制

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中的热湿传递过程可用传热传质方程描述:

$$
frac{partial T}{partial t} = alpha nabla^2 T – beta frac{partial M}{partial t}
$$

其中,$T$为温度,$M$为水分含量,$alpha$为热扩散系数,$beta$为湿致热效应系数。该模型由Lu et al.(2012)提出,用于模拟多层织物在动态条件下的响应行为。

5.2 数值模拟与仿真结果

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输入上述材料参数,模拟人体表面出汗速率约为150 g/m²·h时的温湿度分布:

位置 温度(℃) 相对湿度(%)
皮肤表面 32.1 88
内层/中层界面 29.3 72
中层/外层界面 26.5 58
外层表面 18.7 45

结果显示,水分从内层向外部梯度递减,形成有效的“泵吸效应”。同时,中空纤维层有效维持了较高温度区间,证明其隔热性能优良。


六、环境适应性与应用场景拓展

6.1 不同气候区适用性分析

气候类型 推荐使用场景 使用建议
寒冷干燥(如中国东北) 冬季日常通勤、滑雪前层 可搭配羽绒服作为中间层
温带湿润(如华东地区) 春秋徒步、城市骑行 单穿即可满足需求
高海拔山区(如川西高原) 登山、露营 需配合防风外壳使用
热带高山(如云南香格里拉) 昼夜温差大环境 白天透气,夜间保暖

6.2 智能化升级潜力

未来可引入相变材料(PCM)微胶囊或石墨烯加热层,实现主动调温功能。例如,德国Outlast Technologies已成功将PCM整合入针织纱线中,可在18–28℃范围内吸收或释放潜热(Outlast White Paper, 2019)。若将此类技术融入本设计中层,将进一步提升热稳定性。


七、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考量

7.1 生产成本估算

成本项 单位成本(元/件) 说明
原料成本 68.5 包括进口Coolmax®与中空涤纶
编织加工费 22.0 一体成型耗时较长
后整理(防水处理) 8.0 含环保型DWR涂层
包装运输 5.5 可降解包装材料
合计 104.0 批量生产可降至90元以内

7.2 环保性能评估

  • 可回收性:三层材料中85%为聚酯类合成纤维,可通过化学法再生。
  • 生物降解性:莫代尔来源于榉木浆粕,属可再生资源。
  • 碳足迹:据测算,每件卫衣全生命周期CO₂排放约为3.2kg,低于传统羊毛夹克(约6.8kg)。

欧盟《绿色新政》推动下,此类兼具性能与环保特征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八、创新点总结与技术优势

本设计方案的核心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梯度结构设计:通过三层差异化材料配置,实现“吸湿—保温—防护”的协同作用;
  2. 针织一体化成型:减少缝纫工序,提升穿着贴合度与密封性;
  3. 动态热湿调控能力:在保证0.85 clo高热阻的同时,透湿量突破12,000 g/m²·24h;
  4. 环境友好材料组合:兼顾高性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5. 可扩展智能接口:预留传感器嵌入口袋与电路通道,便于未来集成体温监测模块。

相较市场上主流产品如The North Face Thermoball Eco或Patagonia Better Sweater,本设计在透湿性与轻量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适合中高强度户外活动人群。


九、挑战与改进建议

尽管本材料表现出优越的整体性能,但仍面临若干挑战:

  • 长期耐久性问题:PU涂层经多次洗涤后可能出现微裂纹,影响防泼水效果;
  • 成本控制压力:高端功能性纤维依赖进口,限制大规模推广;
  • 色彩稳定性:深色系在日光曝晒下易褪色,需改进染料配方;
  • 尺码适配性:无缝编织对体型包容度较低,需开发多模版数据库支持定制化生产。

建议后续研究方向包括:

  • 开发国产替代型Coolmax®仿制纤维;
  • 引入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涂层提升耐用性;
  • 结合AI体型识别技术优化版型生成算法;
  • 探索闭环回收体系,实现废旧衣物再利用。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342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