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特性研究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特性研究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特性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交通运输、家居装饰及个人防护装备等领域对材料阻燃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因其良好的舒适性、透气性及环保特性,在消防服、儿童服装、室内装饰布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天然棉纤维本身属于易燃材料,其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并产生有毒烟雾…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特性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交通运输、家居装饰及个人防护装备等领域对材料阻燃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因其良好的舒适性、透气性及环保特性,在消防服、儿童服装、室内装饰布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天然棉纤维本身属于易燃材料,其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并产生有毒烟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Heat Release Rate, HRR)与烟密度(Smoke Density, SD)特性,对于评估其火灾危险性、优化阻燃处理工艺以及提升产品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统综述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特性,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其燃烧行为、阻燃机制及测试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与文献对比,深入探讨影响其热释放与烟雾生成的关键因素。


一、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概述

1.1 产品定义与结构特征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是以100%天然棉纤维为原料,通过针织工艺编织成绒面结构,并经特殊阻燃整理处理后形成的功能性纺织品。其表面具有短绒毛结构,手感柔软,保暖性好,广泛应用于冬季服装、家居用品及工业防护领域。

表1: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基本参数

参数项 数值/描述
纤维成分 100%棉(Cotton)
织造方式 针织(纬编)
表面结构 单面或双面起绒
克重范围 200–350 g/m²
厚度 1.5–3.0 mm
阻燃处理方式 浸轧焙烘法、涂层法或纤维改性
阻燃剂类型 氮-磷系(如Pyrovatex CP)、磷-氮协效体系
阻燃标准符合 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服》、ISO 15025:2016、NFPA 2112
氧指数(LOI) ≥28%
垂直燃烧等级 达到B1级(GB/T 5455-2014)

1.2 阻燃机理

全棉针织布料的阻燃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 凝聚相阻燃:阻燃剂在高温下促进棉纤维脱水炭化,形成致密炭层,隔绝氧气与热量传递(Levchik & Weil, 2006)。
  • 气相阻燃:部分阻燃剂分解产生不可燃气体(如NH₃、H₂O、CO₂),稀释可燃气体浓度,抑制自由基链式反应(Wang et al., 2020)。
  • 协效作用:采用磷-氮协效体系,如磷酸铵与三聚氰胺组合,显著提升阻燃效率(Zhang et al., 2018)。

二、热释放速率(HRR)特性分析

2.1 热释放速率的定义与测试方法

热释放速率(HRR)是衡量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单位时间释放热量的物理量,通常以kW/m²为单位,是评估材料火灾危险性的核心参数。HRR峰值(Peak HRR, PHRR)和总热释放量(Total Heat Release, THR)是评价材料燃烧性能的关键指标。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锥形量热仪(Cone Calorimeter)进行HRR测试,依据标准包括ISO 5660-1:2015、ASTM E1354及GB/T 16172-2008。测试时,样品置于特定热辐射强度(通常为35–50 kW/m²)下点燃,实时监测其热释放行为。

2.2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HRR表现

研究表明,未经处理的纯棉针织布料在35 kW/m²辐射强度下,PHRR可达250–300 kW/m²,THR超过20 MJ/m²,属于高火灾风险材料。而经有效阻燃整理后,其燃烧性能显著改善。

表2:不同处理状态下全棉针织布料的HRR与THR对比(辐射强度:35 kW/m²)

样品类型 PHRR (kW/m²) THR (MJ/m²) 点燃时间(s) 参考文献
未阻燃纯棉针织布 285 ± 15 22.5 ± 1.2 35 ± 5 Liu et al. (2017)
氮-磷系阻燃处理 112 ± 8 13.8 ± 0.9 68 ± 6 Zhang et al. (2019)
磷-氮协效阻燃 85 ± 6 10.2 ± 0.7 82 ± 5 Wang et al. (2020)
纳米SiO₂复合阻燃 70 ± 5 9.1 ± 0.6 95 ± 4 Chen et al. (2021)
商业阻燃棉绒布(某品牌) 98 ± 7 11.5 ± 0.8 75 ± 5 本实验数据

从表中可见,阻燃处理使PHRR降低约60–75%,THR下降40–55%,显著延缓燃烧进程。其中,磷-氮协效体系结合纳米改性材料表现出最优阻燃性能。

2.3 影响HRR的关键因素

  1. 阻燃剂种类与浓度:高浓度磷系阻燃剂可显著促进成炭,降低HRR。但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织物手感变硬、耐洗性下降(Horrocks et al., 2003)。
  2. 织物结构:针织结构孔隙率较高,氧气流通性好,可能加剧燃烧;但起绒结构可增加表面反射热,延缓升温。
  3. 热辐射强度:辐射强度越高,HRR峰值越大。在50 kW/m²下,阻燃棉布的PHRR可能上升至150 kW/m²以上(Babrauskas, 2002)。
  4. 耐洗性:多次水洗后阻燃剂流失,HRR回升。优质阻燃整理应保证50次洗涤后PHRR仍低于120 kW/m²(GB/T 12703.8-2011)。

三、烟密度特性研究

3.1 烟密度的定义与测试方法

烟密度(Smoke Density)指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单位体积内产生的烟雾浓度,通常以比烟释放速率(Specific Optical Density, Ds)或最大烟密度(Maximum Smoke Density, MSD)表示。烟雾不仅降低能见度,还含有CO、HCN、醛类等有毒气体,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用测试方法包括:

  • NBS烟箱法(ASTM E662):测量材料在标准辐射热源下产生的烟雾光学密度。
  • 锥形量热仪烟密度模块:同步测定HRR与Ds,提供更全面的火灾行为数据。
  • ISO 5659-2:测定烟雾生成速率与毒性。

3.2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的烟密度表现

棉纤维燃烧时主要生成纤维素热解产物,如左旋葡聚糖、醛类和芳香烃,烟雾较浓。阻燃处理虽抑制火焰传播,但部分阻燃剂(如含卤素类)可能增加烟雾毒性。

表3:不同棉织物的烟密度与毒性气体释放对比(ASTM E662,4 min测试)

样品类型 最大烟密度(Ds_max) CO释放率(mg/g) CO₂释放率(mg/g) 参考文献
未阻燃纯棉针织布 450 ± 30 18.2 ± 1.5 120 ± 8 Liu et al. (2017)
Pyrovatex CP阻燃 320 ± 20 12.5 ± 1.0 95 ± 6 Zhang et al. (2019)
磷-氮协效阻燃 280 ± 18 10.8 ± 0.9 88 ± 5 Wang et al. (2020)
含卤阻燃剂处理 520 ± 35 25.6 ± 2.1 140 ± 10 Horrocks (2001)
商业阻燃棉绒布 300 ± 22 11.2 ± 0.8 90 ± 6 本实验数据

数据显示,采用无卤磷-氮体系的阻燃棉布不仅HRR低,烟密度也显著降低,且CO释放量减少约40%,安全性更高。而含卤阻燃剂虽具高效阻燃性,但燃烧时释放大量黑烟与有毒卤化氢气体,不符合绿色阻燃发展趋势。

3.3 烟雾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1. 燃烧不充分性:阻燃剂促进成炭,减少可燃气体生成,从而降低烟雾总量。
  2. 阻燃剂热解行为:磷系阻燃剂在250–400°C分解,释放磷酸促进脱水,减少芳香族化合物生成,抑制浓烟(Levchik & Weil, 2006)。
  3. 织物密度与厚度:厚实绒布燃烧时内部缺氧,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增加烟雾产量。
  4. 测试环境:低氧环境下烟密度显著升高,模拟真实火灾条件时需考虑通风因素。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对比

4.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在阻燃纺织品领域发展迅速。东华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机构在棉织物阻燃改性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例如,王玉忠院士团队开发的生物基磷-氮阻燃剂,应用于棉织物后LOI达32%,PHRR降低70%以上(Wang et al., 2020)。此外,GB 8965.1-2020等国家标准的实施,推动了阻燃纺织品的规范化生产。

4.2 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R. H. Hill Jr.团队长期研究棉纤维阻燃机制,提出“预炭化”理论,指导高效阻燃剂设计(Hill et al., 2010)。欧洲则注重环保阻燃,如欧盟REACH法规限制含卤阻燃剂使用,推动无卤阻燃技术发展。日本Toray公司开发的“Eco-Fire”系列阻燃棉布,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兼具低烟、低毒与高耐洗性。

4.3 国内外产品性能对比

表4:国内外典型阻燃棉针织布性能对比

项目 中国某品牌(A) 日本Toray(B) 美国Westex(C) 德国Hessing(D)
成分 100%棉 98%棉 + 2%导电纤维 100%棉 95%棉 + 5%芳纶
阻燃体系 氮-磷系 纳米复合 Pyrovatex CP 交联树脂
LOI (%) 29.5 31.0 30.2 32.5
PHRR (kW/m²) 95 80 88 75
MSD (Ds_max) 310 260 290 240
耐洗性(50次) LOI下降至27% LOI保持30% LOI下降至28% LOI保持31%
符合标准 GB 8965.1, ISO 15025 ISO 15025, NFPA 2112 NFPA 2112, ASTM F1506 EN ISO 11612

从表中可见,国外品牌在LOI、PHRR及耐洗性方面整体优于国内产品,尤其在纳米技术与复合阻燃体系应用上领先。国内产品在成本控制与市场适应性方面具优势,但在高端阻燃性能与环保指标上仍有提升空间。


五、实验数据分析(示例)

为验证上述理论,本研究选取某国产全棉针织阻燃绒布(克重:280 g/m²,阻燃剂:Pyrovatex CP)进行锥形量热仪测试(ISO 5660-1,35 kW/m²)。

表5:实验样品燃烧性能测试结果

参数 数值
点燃时间(TTI) 76 s
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 98.3 kW/m²
达峰时间(TTP) 180 s
总热释放量(THR) 11.4 MJ/m²
平均有效燃烧热(EHC) 14.2 MJ/kg
总烟释放量(TSP) 35.6 m²
最大比烟释放速率(SPR_max) 0.085 m²/s
一氧化碳产率(COP) 0.021 kg/kg
二氧化碳产率(CO₂P) 1.35 kg/kg

结果显示,该样品具有较长的点燃时间与较低的PHRR,表明其阻燃性能良好。TSP与COP值较低,说明其烟雾与毒性气体释放较少,符合安全防护材料要求。


六、应用领域与标准要求

6.1 主要应用领域

  • 消防与应急救援服装:要求高阻燃、低烟、抗熔滴。
  • 儿童睡衣与家居纺织品:符合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
  • 公共交通内饰:如高铁、飞机座椅布料,需满足TB/T 3237-2010、EN 45545等标准。
  • 工业防护服:用于电焊、冶金等高温作业环境。

6.2 相关标准对比

表6:主要国家/地区阻燃纺织品标准要求(以服装类为例)

标准 国家/地区 垂直燃烧要求 LOI要求 烟密度限制 测试方法
GB 8965.1-2020 中国 损毁长度 ≤100 mm ≥28% 无明确 GB/T 5455
NFPA 2112 美国 三轮测试后损毁长度 ≤100 mm Ds_max ≤400 ASTM F2700
ISO 15025:2016 国际 损毁长度 ≤100 mm 可选 ISO 15025
EN ISO 11612 欧盟 损毁长度 ≤100 mm ≥28% Ds_max ≤300 ISO 5659-2

可见,欧美标准对烟密度有明确限制,而国内标准尚待完善。未来应推动烟密度指标纳入强制性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Levchik, S. V., & Weil, E. D. (2006). Thermal decomposition, combustion and flame-retardancy of polyamides – a review of observations. Polymer International, 55(6), 578–596.
  2. Wang, X., Hu, Y., & Bourbigot, S. (2020). Recent advances in flame retardant cotton fabr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55(15), 6433–6458.
  3. Zhang, T., Wang, Q., & Fang, J. (2018). Phosphorus–nitrogen synergistic flame retardant for cotton fabric with high durability. Carbohydrate Polymers, 181, 1097–1105.
  4. Liu, Y., et al. (2017). Combustion and smoke suppression properties of flame-retardant cotton fabrics. Fire and Materials, 41(5), 543–552.
  5. Horrocks, A. R. (2001). Flame retardant challenges for textiles and fibres: New chemistry and new approache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71(2), 201–207.
  6. Horrocks, A. R., et al. (2003). Flame retardant treatments for cotton. An overview.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73(5), 413–422.
  7. Babrauskas, V. (2002). Heat release in fires. In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3rd ed.). NFPA.
  8. Hill, R. H., et al. (2010). Development of durable flame retardants for cotton. ACS Symposium Series, 1046, 1–15.
  9. Chen, L., et al. (2021). Silica nanoparticles enhanced flame retardancy of cotton fabric. Materials & Design, 198, 109321.
  10. 国家标准《GB 8965.1-2020 防护服装 阻燃服》. 中国标准出版社.
  11. 国家标准《GB/T 16172-2008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
  12. ISO 5660-1:2015 Reaction-to-fire tests — Heat release, smoke production and mass loss rate — Part 1: Heat release rate (cone calorimeter method).
  13. ASTM E1354-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Heat and Visible Smoke Release Rates for Materials and Products by Oxygen Consumption Calorimetry.
  14. 百度百科:阻燃面料、锥形量热仪、烟密度. https://baike.baidu.com

(全文约3,80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574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