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效板式过滤网滤材纤维结构对初阻力的影响



中效板式过滤网滤材纤维结构对初阻力的影响 一、引言 中效板式过滤网作为空气净化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医院、洁净厂房、数据中心、商业建筑及工业通风系统中。其主要功能是拦截空气中粒径在0.5μm至10μm之间的颗粒物(如花粉、粉尘、细菌载体等),以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并保护后端高效过滤器。其中,初阻力(Initial Resistance)是衡量过滤网性能的重…

中效板式过滤网滤材纤维结构对初阻力的影响

一、引言

中效板式过滤网作为空气净化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医院、洁净厂房、数据中心、商业建筑及工业通风系统中。其主要功能是拦截空气中粒径在0.5μm至10μm之间的颗粒物(如花粉、粉尘、细菌载体等),以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并保护后端高效过滤器。其中,初阻力(Initial Resistance)是衡量过滤网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系统的能耗、风机选型以及运行稳定性。

初阻力是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过滤网在未积尘状态下对气流产生的压降。较低的初阻力意味着更小的风阻和更低的能耗,而较高的初阻力则可能导致系统风量下降或风机过载。影响初阻力的因素众多,包括滤速、滤料厚度、容尘量、面密度以及滤材纤维结构等。其中,滤材纤维结构作为决定过滤效率与阻力特性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中效板式过滤网滤材纤维结构对初阻力的影响展开系统性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不同纤维类型、直径、排列方式、孔隙率等参数对初阻力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数据表格对比典型产品参数,为过滤材料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二、中效板式过滤网概述

2.1 定义与分类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4295-2019 空气过滤器》的规定,空气过滤器按效率分为粗效、中效、高中效和高效四类。中效过滤器通常对应F5-F9等级,适用于去除大气尘中较大颗粒物,常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中级过滤环节。

板式过滤网因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在中效过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基本构造由框架、滤料和支撑网组成,其中滤料为核心功能部件。

2.2 性能指标

中效板式过滤网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

参数 定义 单位
初阻力 新滤网在额定风量下的压力损失 Pa
终阻力 滤网达到容尘极限时的压力损失 Pa
额定风量 设计工作条件下的通过风量 m³/h
过滤效率 对特定粒径粒子的捕集能力 %
容尘量 达到终阻力前所能容纳的灰尘质量 g/m²

其中,初阻力直接影响系统初始能耗,是设计阶段必须考量的关键参数。


三、滤材纤维结构的基本要素

滤材的纤维结构决定了其微观几何形态与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而影响初阻力。主要结构参数包括:

3.1 纤维类型

常用的滤材纤维包括聚酯纤维(PET)、玻璃纤维、丙纶(PP)、复合纤维等。不同类型纤维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

纤维类型 密度 (g/cm³) 直径范围 (μm) 抗拉强度 (MPa) 耐温性 (℃) 应用场景
聚酯纤维(PET) 1.38 10–20 50–70 ≤130 中效过滤主流材料
丙纶(PP) 0.91 15–25 30–50 ≤80 一次性滤网
玻璃纤维 2.5 0.5–3 100–300 ≤260 高温环境使用
复合纤维(PET+PP) 1.1–1.3 8–18 45–65 ≤120 高效低阻需求

资料来源:《空气过滤材料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

从上表可见,聚酯纤维因综合性能优良,成为中效板式过滤网最常用的滤材。其纤维直径适中、机械强度高、耐湿性强,适合长期运行。

3.2 纤维直径

纤维直径直接影响滤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分布。研究表明,纤维越细,单位体积内纤维数量越多,形成的微孔越密集,有助于提高过滤效率,但同时也会增加气流阻力。

美国ASHRAE Standard 52.2指出,当纤维直径从20μm减小至10μm时,在相同滤速下,初阻力可上升约30%~50%。然而,细纤维可通过静电驻极技术增强对亚微米粒子的吸附能力,从而在不显著增加阻力的前提下提升效率。

3.3 纤维排列方式

纤维在滤料中的空间排布方式主要有随机分布、平行排列和三维网络结构三种形式:

排列方式 孔隙均匀性 流动阻力 制造难度 典型工艺
随机分布 中等 中等 熔喷法、针刺法
平行排列 静电纺丝定向沉积
三维网络 低至中 湿法成网、气流铺网

随机分布是最常见的工业生产方式,适用于大多数中效滤材;而三维网络结构虽制造复杂,但能实现更优的通透性和容尘能力。

3.4 孔隙率与填充密度

孔隙率(Porosity)指滤料中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通常介于70%~90%之间。填充密度(Fiber Packing Density)则反映单位体积内的纤维质量。

二者关系如下:
[
text{孔隙率} = 1 – frac{text{填充密度}}{text{纤维密度}}
]

高孔隙率有利于降低初阻力,但可能牺牲过滤效率;反之,低孔隙率虽提升拦截能力,却导致压降增大。理想状态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孔隙率。


四、纤维结构对初阻力的作用机制

4.1 流体力学模型基础

空气穿过纤维滤层的过程可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现象。根据Kozeny-Carman方程,初阻力 ( Delta P_0 ) 可表示为:

[
Delta P_0 = frac{150 mu L v (1 – varepsilon)^2}{varepsilon^3 d_f^2}
]

其中:

  • ( mu ):空气动力粘度(Pa·s)
  • ( L ):滤料厚度(m)
  • ( v ):滤速(m/s)
  • ( varepsilon ):孔隙率
  • ( d_f ):纤维平均直径(m)

该公式表明,初阻力与纤维直径平方成反比,与滤速和厚度成正比,且强烈依赖于孔隙率的三次方倒数。因此,调控纤维结构参数可有效调节初阻力水平。

4.2 纤维直径的影响实证分析

德国IUTA研究所(Institut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曾对多种PET滤材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品编号 平均纤维直径 (μm) 厚度 (mm) 孔隙率 (%) 滤速 (cm/s) 初阻力 (Pa)
A1 22 20 85 2.5 48
A2 16 20 82 2.5 62
A3 12 20 78 2.5 89
A4 8 20 72 2.5 135

数据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纤维直径每减少4μm,初阻力平均增加约25%。这验证了细纤维虽利于提高效率,但也显著提升了流动阻力。

4.3 孔隙结构优化策略

为平衡效率与阻力,现代滤材常采用梯度过滤结构(Gradient Structure),即迎风面纤维较粗、孔隙较大,背风面纤维渐细、结构致密。这种设计可实现“预过滤—精过滤”双重功能。

日本Toray公司开发的一种F7级中效滤材采用双层复合结构:

层次 纤维直径 (μm) 厚度 (mm) 功能定位 初阻力贡献率
表层 18 10 拦截大颗粒 ~30%
内层 10 10 捕集细颗粒 ~70%

整体初阻力仅为76Pa(测试风速2.5 cm/s),相比传统均质结构降低约18%,显示出结构优化的巨大潜力。


五、典型产品参数对比分析

以下选取国内外六款主流中效板式过滤网产品,对其滤材纤维结构与初阻力进行横向比较:

产品型号 生产商 等级 滤料材质 纤维直径 (μm) 厚度 (mm) 孔隙率 (%) 额定风量 (m³/h) 初阻力 (Pa) 标准依据
F7-200 上海菲利特 F7 PET 16 20 80 2000 65 GB/T 14295
F8-250 苏州安泰 F8 PET+PP复合 12 25 76 2500 98 ISO 16890
Camfil C2 瑞典Camfil F7 ePM1 60% 14 22 78 2200 60 EN 779:2012
Donaldson DZ 美国Donaldson F8 Microglass+Synthetic 8–15 24 75 2400 110 ASHRAE 52.2
KLC-MF7 深圳科瑞昌 F7 驻极PET 13 20 81 2000 58 GB/T 14295
TAIYO TF8 日本太阳 F8 三维网状PET 11 23 83 2300 85 JIS B 9908

分析发现:

  • 使用驻极处理的滤材(如KLC-MF7)可在较小纤维直径下维持较低初阻力,得益于静电辅助捕集机制;
  • 三维网状结构(如TAIYO TF8)通过提升孔隙率有效缓解阻力增长;
  • 复合材料组合(如Donaldson DZ)虽初阻力偏高,但在高湿度环境下表现稳定;
  • 欧美品牌普遍遵循ISO/ASHRAE标准,注重ePMx效率与能耗平衡。

六、纤维结构设计的技术演进

6.1 静电驻极技术的应用

静电驻极(Electret)技术通过对聚合物纤维施加高压电场,使其永久带电,从而增强对微粒的库仑力吸附作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显示,驻极处理可使相同结构滤材的过滤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允许适当放宽纤维细度限制,间接降低初阻力。

典型驻极滤材参数如下:

参数 数值
表面电位 1.5–3.0 kV
电荷半衰期 >5年(常温干燥)
效率提升幅度(0.3μm) 25%~40%
初阻力变化 ±5%以内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端中效滤网,尤其适用于数据中心、医院手术室等对能效要求高的场所。

6.2 纳米纤维覆膜技术

近年来,纳米纤维(Nanofiber)覆膜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在传统PET基材上叠加一层直径小于500nm的超细纤维膜,可在几乎不增加本体阻力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对PM0.3的拦截能力。

韩国KOLON Industries研发的NanoWeb®技术,其覆膜层厚度仅0.1mm,但可使F8级滤网在初阻力低于80Pa的同时实现ePM1效率>80%。

项目 基材层 纳米膜层 复合后整体
厚度 (mm) 20 0.1 20.1
纤维直径 (μm) 15 0.4
初阻力 (Pa) 60 +5 65
ePM1效率 (%) 50 提升至82 82

尽管成本较高,但该技术代表了未来低阻高效滤材的发展方向。

6.3 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探索

随着环保法规趋严,生物基纤维如聚乳酸(PLA)、纤维素纳米纤丝(CNF)逐渐进入视野。美国3M公司已在实验室阶段验证PLA熔喷滤材的可行性,其纤维直径可达8–12μm,初阻力约为70Pa(F7级),且可在堆肥条件下完全降解。

纤维类型 来源 可降解性 初阻力 (Pa) 当前局限
PLA 玉米淀粉 70 耐湿性差
CNF 木材 78 成本高
PHA 微生物合成 85 产量低

虽然尚未大规模商用,但这类材料有望在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性能优化的统一。


七、实际应用中的结构匹配建议

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合理选择滤材纤维结构,以实现初阻力与过滤性能的最佳匹配。

7.1 医疗洁净室

要求高过滤效率(F8级以上)、低微生物穿透率,可选用驻极PET或纳米覆膜材料,接受稍高的初阻力(≤100Pa),确保空气质量安全。

7.2 商业楼宇中央空调

侧重节能与维护周期,推荐使用梯度结构或三维网状滤材,控制初阻力在60–80Pa区间,延长更换周期,降低运行成本。

7.3 工业厂房预过滤

面对高粉尘负荷,宜采用粗纤维+高孔隙率设计,优先保障通量与容尘能力,初阻力可放宽至120Pa以内,避免频繁堵塞。


八、总结与展望

中效板式过滤网的滤材纤维结构是决定其初阻力的核心变量。通过调控纤维类型、直径、排列方式、孔隙率及复合工艺,可在满足过滤效率的前提下有效优化阻力特性。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深化传统材料的精细化控制,如驻极增强、梯度设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材料路径,如纳米纤维、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智能响应型滤材(如温敏/湿敏结构)、仿生多级过滤系统以及基于CFD模拟的数字化结构设计。随着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入推进,具备“高效、低阻、长寿命、可回收”特性的新一代中效滤材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905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