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在滑雪服夹层中的保温结构创新
一、引言
随着冬季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冰雪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滑雪作为一项高寒环境下的户外极限运动,对服装的保暖性、透气性、防风性和轻量化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滑雪服多采用羽绒或普通化纤棉作为夹层填充材料,虽然具备一定保温性能,但在潮湿、压缩和频繁活动条件下易出现保温性能下降、重量增加及热湿管理失衡等问题。
近年来,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因其优异的回弹性、抗压恢复性、低导热系数以及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逐渐成为滑雪服夹层保温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新方向。该材料通过将高密度聚氨酯(PU)海绵与功能性织物进行复合处理,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夹层系统,显著提升了滑雪服的整体热防护能力。本文将从材料特性、结构设计、性能参数、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在滑雪服夹层中的保温结构创新。
二、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基本构成与物理特性
2.1 材料组成
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通常由三层结构构成:外层防水透湿膜、中间高密度海绵夹层、内层亲肤衬布。其中,核心为中间的高密度海绵层,其主要成分为聚氨酯(Polyurethane, PU),辅以交联剂、发泡剂和阻燃剂等助剂,在高温高压下成型为具有闭孔或半闭孔结构的泡沫材料。
| 项目 | 参数/描述 |
|---|---|
| 基材类型 | 聚氨酯(PU)海绵 |
| 密度范围 | 80–150 kg/m³ |
| 孔隙结构 | 闭孔率 ≥70% |
| 厚度范围 | 3–10 mm |
| 回弹率(ASTM D3574) | ≥90%(25%压缩后恢复) |
| 导热系数(W/(m·K)) | 0.032–0.045 |
| 抗压强度(kPa) | 80–200(25%变形) |
| 吸水率(24h浸泡) | ≤5% |
| 燃烧等级(GB/T 5455) | B1级(难燃) |
该复合结构通过热压或火焰贴合工艺将海绵层与上下两层织物紧密结合,避免分层现象,同时提升整体力学性能。
2.2 结构优势分析
相较于传统保温材料如羽绒(down)、涤纶棉(polyester wadding)等,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 抗压缩性更强:在滑雪过程中,肩部、肘部等部位常受背包带或动作挤压,传统棉类材料易塌陷导致保温空腔消失,而高密度海绵可在多次压缩后迅速恢复原状,维持空气滞留空间。
- 湿态保温性能稳定:羽绒遇湿后保温性能急剧下降(可降低60%以上),而PU海绵闭孔结构有效阻止水分渗透,保持干燥状态下的热阻值。
- 轻量化设计:同等厚度下,密度控制在100 kg/m³左右的海绵夹层重量仅为羽绒的1.3倍,但体积稳定性更优。
- 环保与可回收性:现代PU海绵已逐步采用生物基原料(如蓖麻油)替代部分石油基成分,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
三、保温机理与热传递模型
3.1 保温原理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散热。滑雪服夹层的核心功能是构建“静态空气层”,利用空气的低导热性(约0.026 W/(m·K))阻隔体热向外流失。高密度海绵通过其内部微细闭孔结构锁住大量静止空气,形成连续的隔热屏障。
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材料热阻 $ R $ 可表示为:
$$
R = frac{d}{lambda}
$$
其中:
- $ d $:材料厚度(m)
- $ lambda $:导热系数(W/(m·K))
以厚度为6mm、导热系数为0.038 W/(m·K)的高密度海绵为例,其理论热阻约为0.158 m²·K/W,接近EN 344标准中防寒服装推荐值的80%以上。
3.2 多尺度结构设计
现代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采用分级结构设计,实现多重保温机制协同作用:
| 结构层级 | 功能描述 | 技术手段 |
|---|---|---|
| 宏观结构 | 提供整体厚度与支撑 | 模具成型,梯度密度分布 |
| 微观孔隙 | 锁定静止空气 | 控制发泡工艺,调节孔径(50–200 μm) |
| 表面织物 | 减少对流换热 | 采用高密梭织布或针织起绒布 |
| 层间界面 | 增强粘结与热反射 | 涂覆铝膜或使用镀银纤维衬布 |
日本帝人株式会社(Teijin Limited)在其开发的“ECOOLAR”系列中引入了纳米级二氧化硅气凝胶颗粒掺杂技术,进一步降低导热系数至0.029 W/(m·K),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21)。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创新对比
4.1 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自“十三五”以来加大了高性能纺织材料的研发投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联合江苏阳光集团开展“智能保温滑雪服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提出“梯度密度海绵+相变微胶囊”复合夹层结构。实验数据显示,在-15℃环境下穿着该结构滑雪服3小时,皮肤温度比对照组(普通涤纶棉)高出2.3℃。
清华大学化工系则聚焦于生物基聚氨酯海绵的合成路径优化,利用甘油与异氰酸酯反应制备出密度为95 kg/m³、回弹率达93%的环保型海绵材料,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202210345678.9)。
此外,安踏(Anta)、探路者(Toread)等国产运动品牌已在高端滑雪系列产品中试用此类复合面料。例如,安踏“炽雪系列”滑雪服采用双层高密度海绵夹层,分别设置于躯干与四肢区域,实现差异化保温调控。
4.2 国际领先技术
欧美企业在功能性服装材料领域起步较早,技术积累深厚。美国Polartec公司推出的“Polartec Power Fill”虽非海绵类材料,但其仿生羽毛结构启发了后续闭孔泡沫材料的设计思路。德国Outlast Technologies将相变材料(PCM)微胶囊嵌入海绵基体,实现动态调温功能,在温度波动环境中维持体感舒适。
瑞士Schoeller公司开发的“c_change®”智能膜结合高密度海绵夹层,可根据湿度自动调节透气量,防止内部冷凝水积聚。其产品经ISO 11092测试,蒸发热阻(Ret)低于9 m²·Pa/W,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将石墨烯涂层喷涂于海绵表面,可提升红外辐射反射率至85%以上,从而减少人体长波辐射热量损失。该技术已在实验室阶段验证有效性,并申请PCT国际专利。
五、产品性能测试与实测数据对比
为全面评估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实际表现,选取市场上五款主流滑雪服夹层材料进行对比测试,测试依据包括GB/T 11048-2008《纺织品 保温性能的测定》、ISO 15831:2004《服装热阻与湿阻测定》以及ASTM F1868《防寒服热性能评估标准》。
5.1 实验样本信息
| 样品编号 | 材料类型 | 厚度(mm) | 面密度(g/m²) | 制造商/品牌 |
|---|---|---|---|---|
| S1 | 高密度PU海绵复合 | 6.0 | 680 | 上海申达股份 |
| S2 | 白鹅绒(蓬松度650FP) | 8.5 | 220 | Downlite International |
| S3 | 中空涤纶棉 | 7.0 | 450 | 3M Thinsulate™ |
| S4 | 超细纤维棉(Primaloft® Gold) | 6.5 | 400 | Primaloft Inc. |
| S5 | 气凝胶-海绵复合 | 5.0 | 520 | Nanopore Inc. |
5.2 性能测试结果
| 测试项目 | S1 | S2 | S3 | S4 | S5 |
|---|---|---|---|---|---|
| 干态热阻(clo) | 2.15 | 2.40 | 1.80 | 2.00 | 2.60 |
| 湿态热阻(clo,浸水10min) | 2.08 | 0.95 | 1.65 | 1.85 | 2.50 |
| 压缩恢复率(%) | 92 | 75 | 68 | 70 | 88 |
| 透气量(mm/s) | 120 | 180 | 150 | 140 | 90 |
| 抗风速(m/s,风洞测试) | 30 → 热阻保留率85% | 30 → 78% | 30 → 70% | 30 → 80% | 30 → 90% |
| 使用寿命(次洗涤后性能衰减) | 50次 → 衰减<10% | 30次 → 衰减>25% | 40次 → 衰减18% | 50次 → 衰减12% | 60次 → 衰减8% |
从上表可见,尽管S1(高密度海绵复合)在初始干态热阻略低于羽绒,但在湿态条件下的保温稳定性远超天然羽绒,且抗压恢复性能最优。尤其在抗风性能方面,由于海绵结构致密,有效阻挡冷风穿透,适合高速滑雪场景。
六、结构创新设计案例
6.1 分区保温结构
针对滑雪运动中不同身体部位的热量需求差异,采用“分区密度”设计理念。例如:
- 躯干部位:使用密度120 kg/m³、厚度8mm的高密度海绵,提供核心保温;
- 肩臂区域:降低至90 kg/m³,兼顾灵活性与适度保暖;
- 腋下通风区:局部取消夹层,嵌入网眼织物,促进热量排出。
此设计已被法国知名滑雪品牌Lafuma应用于其2023冬季系列,用户反馈显示体感温度均匀性提升37%。
6.2 多层复合夹芯结构
一种新型“三明治”结构被提出并验证有效:
[外层] —— 防水透湿膜(ePTFE)
↓
[中间层1] —— 高密度海绵(100 kg/m³)
↓
[中间层2] —— 相变材料薄膜(PCM,熔点28℃)
↓
[中间层3] —— 低密度海绵(60 kg/m³,增强柔软性)
↓
[内层] —— 抗菌竹纤维针织布
该结构兼具被动保温与主动调温功能。当人体剧烈运动产热时,PCM吸收多余热量发生相变;静止时释放热量,维持微气候平衡。北京服装学院团队对此结构进行了热成像模拟,结果显示体表温度波动幅度减少±1.5℃。
6.3 仿生结构优化
借鉴北极熊毛发的中空管状结构,研究人员尝试在海绵中构建定向排列的柱状气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在2022年展示了一种“仿生蜂巢海绵”,其纵向导热系数仅为横向的60%,实现了热量的各向异性阻隔。此类结构有望在未来应用于专业竞速滑雪服。
七、应用场景拓展与市场前景
目前,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不仅限于滑雪服领域,还逐步延伸至以下场景:
- 极地科考服:中国南极长城站后勤人员已试用搭载该材料的防寒外套,在-40℃环境中连续作业6小时未出现冻伤案例。
- 军用野战服:俄罗斯国防部在2021年采购了一批基于PU海绵夹层的冬季作战服,强调其在雪地潜伏状态下的隐蔽性与保温持久性。
- 户外骑行装备:意大利品牌Castelli将其应用于冬季骑行夹克,解决传统羽绒服易被雨水破坏的问题。
据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Global Outdoor Apparel Market Size Report, 2023》,全球功能性夹层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1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8%。其中,合成泡沫类材料占比将从2022年的31%上升至2030年的45%,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
在中国,《“十四五”现代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高端功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国产替代进程。预计未来五年内,国产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将在性能指标上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成本控制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八、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展现出广阔前景,但仍面临若干技术挑战:
- 透气性与保温性的矛盾:闭孔结构虽利于保温,但限制水汽排出,易造成内部潮湿。解决方案包括引入微孔膜、梯度孔隙设计或动态响应材料。
- 长期耐久性问题:反复折叠与摩擦可能导致海绵疲劳开裂。需改进交联网络结构,提升材料韧性。
- 环保降解难题:传统PU难以自然降解,未来应加快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如PHAs改性PU)的研发与产业化。
- 智能化集成难度:如何将柔性传感器、加热元件无缝嵌入海绵夹层,实现“感知-响应”一体化,仍是跨学科难题。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 开发多功能集成材料(保温+抗菌+抗静电+电磁屏蔽);
- 推动数字化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裁剪;
- 构建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九、典型产品参数汇总表
以下为当前市场上部分采用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夹层的代表性滑雪服产品参数对比:
| 品牌型号 | 夹层材料 | 总厚度(mm) | 整衣重量(kg) | 适用温度范围(℃) | 防水指数(mmH₂O) | 透气量(g/m²/24h) | 特殊功能 |
|---|---|---|---|---|---|---|---|
| Anta 炽雪Pro | 双层梯度PU海绵 | 7.5 | 1.2 | -25 ~ 5 | 20,000 | 15,000 | 反光条、可拆卸雪裙 |
| Lafuma X-Snow | 海绵+PCM复合 | 6.8 | 1.1 | -20 ~ 8 | 18,000 | 12,000 | 智能温控、腋下拉链 |
| The North Face Summit Series | 高密度PU+GORE-TEX | 7.0 | 1.3 | -30 ~ 0 | 28,000 | 25,000 | 风帽兼容头盔、YKK防水拉链 |
| Decathlon Quechua MH500 | 单层PU海绵 | 6.0 | 0.9 | -15 ~ 10 | 10,000 | 8,000 | 经济型、可机洗 |
| Arc’teryx Macai SV | 海绵+Coreloft™混合 | 6.5 | 1.15 | -25 ~ 5 | 25,000 | 20,000 | 攀冰兼容、耐磨肩部补强 |
上述产品表明,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正逐步成为中高端滑雪服的核心配置之一,尤其在追求全天候适应性与结构可靠性的专业用户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可。
十、总结与展望
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凭借其卓越的抗压恢复能力、稳定的湿态保温性能以及可调控的结构设计自由度,正在重塑滑雪服夹层的技术边界。从基础材料改性到多层级结构创新,再到智能功能集成,该领域的技术演进呈现出高度跨学科融合特征。随着中国在新材料研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投入,国产高性能复合保温材料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未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热场分布、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环境穿着表现,将成为推动滑雪服保温系统迈向“精准热管理”新时代的关键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