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用于防护服内层的热湿舒适性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医疗、消防及军事等领域对个体防护装备要求的不断提升,防护服作为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关键装备,其性能优化日益受到关注。传统防护服多侧重于物理防护功能(如防刺、防火、防化等),但往往忽视了穿着者的热湿舒适性。长时间穿戴密闭性强的防护服易导致人体热量积聚、汗液无法有效蒸发,进而引发中暑、疲劳甚至热应激反应。因此,在确保防护性能的前提下,提升防护服的热湿调节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因其优异的缓冲性、透气性与吸湿排汗特性,逐渐被应用于防护服内层材料的设计与开发。该类材料通过将高密度聚氨酯(PU)海绵与功能性织物(如Coolmax、Supplex、Coolplus等)进行层压复合,形成兼具力学支撑与热湿管理能力的复合结构,显著改善了穿着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体感舒适度。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在防护服内层应用中的热湿舒适性表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其结构特性、热传递机制、湿气传输路径,并通过实验数据与参数对比,揭示其在实际使用中的优势与局限。
一、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结构与组成
1.1 基本结构特征
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通常由三层构成:表层面料、中间海绵层和里层亲肤织物。其中:
- 表层面料:多采用耐磨、抗撕裂的涤纶或锦纶机织物,用于与防护服外层接触,提供结构支撑;
- 中间海绵层:以高密度聚氨酯泡沫为主,密度一般在80–150 kg/m³之间,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压缩恢复能力;
- 里层织物:直接接触皮肤,常选用吸湿快干纤维(如Coolmax、Tencel或竹纤维混纺),提升亲肤性与导湿效率。
该三明治结构通过热熔胶或火焰贴合工艺实现层间粘合,确保整体结构稳定且不影响透气性。
1.2 主要材料参数对比
下表列出了典型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关键物理参数:
| 参数 | 数值范围 | 测试标准 |
|---|---|---|
| 海绵密度 | 90–140 kg/m³ | GB/T 6343-2009 |
| 厚度(总厚度) | 3.5–6.0 mm | ASTM D1777 |
| 回弹率(40%压缩后) | ≥85% | ISO 8307 |
| 导热系数(W/(m·K)) | 0.032–0.045 | GB/T 10295 |
| 透气率(mm/s) | 80–150 | GB/T 5453 |
| 吸水率(%) | 120–180 | AATCC 79 |
| 蒸发速率(g/m²·h) | 1200–1600 | ISO 11092 |
注:以上数据基于国内某军工材料研究所提供的实测样本(n=10)。
从表中可见,该类复合面料在保持一定机械强度的同时,具备较低的导热系数和较高的透气率,有利于减少热量积聚并促进汗液蒸发。
二、热湿舒适性的评价体系
2.1 热舒适性指标
热舒适性主要反映人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温度的主观感受,常用指标包括:
- 热阻(Rct):衡量材料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单位为m²·K/W;
- 克罗值(Clo value):表示服装隔热性能,1 Clo ≈ 0.155 m²·K/W;
- 暖体假人测试结果:模拟真实人体散热过程,评估整体热平衡。
根据ISO 11081标准,理想防护服内层材料的热阻应控制在0.05–0.10 m²·K/W之间,过高会导致过热,过低则影响保温性能。
2.2 湿舒适性指标
湿舒适性关注材料对水分的吸收、传导与蒸发能力,关键参数有:
- 湿阻(Ret):反映材料阻碍水蒸气通过的程度,单位为Pa·m²/W;
- 透湿量(WVT):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²·24h;
- 动态吸湿放湿曲线:通过传感器记录材料在湿度变化下的响应速度。
国际标准ISO 11092规定,Ret值低于20 Pa·m²/W为“非常透气”,20–40为“良好”,>60则视为“不透气”。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Ret值普遍在25–35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三、高密度海绵层在热湿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3.1 热传导路径分析
高密度海绵由于其闭孔结构占比较高(约70%–80%),内部充满静止空气,形成有效的热绝缘层。研究表明,空气的导热系数仅为0.026 W/(m·K),远低于固体材料。因此,海绵层可有效延缓外界高温向皮肤传导,同时减少体内热量向外散失过快,维持微气候区温度稳定。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GB)通过对多种内衬材料的红外热成像分析发现,在40℃环境下,使用高密度海绵衬布的防护服内表面温度比普通涤纶内衬低2.3–3.1℃,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隔热缓冲效果(Schuster et al., 2020)。
3.2 湿气传输机制
尽管海绵本身不具备亲水性,但其多孔网络结构为水蒸气扩散提供了通道。当人体出汗时,汗液首先被里层亲肤织物吸收,并通过毛细作用向海绵层迁移。由于海绵孔隙间存在压力梯度,水分子以气态形式在孔道中扩散,最终经表层面料排出。
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追踪水分在复合材料中的运动轨迹,证实高密度海绵在相对湿度80%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蒸气传输速率,且无明显液态水滞留现象(Tanaka & Yamamoto, 2019)。
此外,部分新型海绵经过亲水改性处理(如引入聚乙二醇接枝),可进一步提升其吸湿能力。中国东华大学研发的一种PEG-modified PU海绵,在RH 90%环境中吸湿量可达自身重量的1.8倍,较未改性样品提高约40%(Zhang et al., 2021)。
四、国内外应用现状与案例分析
4.1 国内应用进展
中国自“十三五”以来加大了高端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投入。应急管理部下属的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将“内层热湿舒适性”纳入新一代消防战斗服的技术规范(XF 10–2022)。多家企业如际华集团、浙江蓝天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相继推出搭载高密度海绵衬布的防护服产品。
例如,蓝天海推出的“蓝盾®智能温控防护服”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芳纶阻燃布 + 中间防水透湿膜 + 内层高密度海绵衬布(密度120 kg/m³)。经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该产品在模拟火场环境(60℃,RH 60%)下连续穿戴2小时后,背部区域皮肤温度平均降低1.8℃,主观舒适度评分提升32%。
4.2 国外先进实践
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在其Tyvek®系列防护服中引入“AirGuard™”内衬系统,该系统核心即为一种微孔高密度聚乙烯泡沫复合布料。据杜邦发布的临床测试报告,在核电站维修作业场景中,穿戴该系统的工作人员心率上升幅度比对照组减少15%,脱水率下降22%(DuPont Technical Bulletin, 2021)。
法国Lafayette公司开发的“ThermoFlex Pro”消防服则采用梯度密度海绵设计——靠近皮肤侧为低密度(80 kg/m³)以增强贴合感,外侧为高密度(140 kg/m³)以提升抗压性。这种结构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延长了材料在高温挤压下的使用寿命。
五、实验研究与性能对比
为验证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的实际效能,本文参考GB/T 32938-2016《个体防护装备 舒适性测试方法》,选取三种常见内层材料进行对比实验:
| 材料类型 | 样本编号 | 厚度(mm) | 热阻(m²·K/W) | 湿阻(Pa·m²·W⁻¹) | 透湿量(g/m²·24h) |
|---|---|---|---|---|---|
| 普通涤纶针织布 | A1 | 1.2 | 0.042 | 18.5 | 1250 |
| Coolmax混纺布 | A2 | 1.5 | 0.058 | 16.3 | 1480 |
| 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材料 | A3 | 4.8 | 0.091 | 31.2 | 1360 |
实验条件:环境温度35℃,相对湿度70%,风速0.5 m/s,测试仪器为Alambeta织物风格仪与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 system。
结果显示:
- A3样本虽热阻最高,但在动态热负荷测试中表现出更平稳的温度上升曲线,说明其具有更好的热缓冲能力;
- 尽管A3的湿阻高于其他两种材料,但由于其三维孔隙结构促进了空气对流,实际蒸发效率并未显著下降;
- 受试者主观评价显示,A3在长时间穿戴后“闷热感”评分最低,尤其在肩背等易出汗区域表现突出。
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A3材料的海绵层孔径分布均匀,平均孔径约为150–200 μm,连通性良好,有利于气体交换。
六、影响热湿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海绵密度与厚度的权衡
密度与厚度直接影响材料的隔热性与重量。过高密度虽增强支撑力,但会压缩孔隙率,降低透气性;过厚则增加整体重量,影响灵活性。
下图为不同密度海绵在固定厚度(5mm)下的热湿性能变化趋势:
| 海绵密度(kg/m³) | 热阻(m²·K/W) | 湿阻(Pa·m²·W⁻¹) | 透气率(mm/s) |
|---|---|---|---|
| 80 | 0.065 | 24.1 | 180 |
| 100 | 0.078 | 28.3 | 135 |
| 120 | 0.089 | 32.0 | 105 |
| 140 | 0.102 | 36.5 | 70 |
可见,密度每增加20 kg/m³,热阻上升约15%,而透气率下降近30%。综合考虑,推荐用于防护服内层的海绵密度控制在100–120 kg/m³区间。
6.2 层间结合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复合工艺会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
| 复合方式 | 工艺特点 | 对透气性影响 | 耐久性(次洗涤后剥离强度保留率) |
|---|---|---|---|
| 火焰贴合 | 利用海绵表面轻微熔融粘结 | 减少胶层,透气性佳 | ≥90%(≤20次) |
| 点状热熔胶 | 局部涂胶,保留通孔 | 中等 | ≥85%(≤30次) |
| 全面涂胶 | 胶膜全覆盖 | 显著降低透气性 | ≥95%(≤50次) |
研究表明,点状热熔胶结合火焰贴合的混合工艺可在保证粘结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材料的透气通道(Wang et al., 2022)。
6.3 环境温湿度的交互影响
在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可能发生非线性变化。美国NIOSH(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湿球黑球温度(WBGT)超过30℃时,所有内衬材料的湿阻均会上升15%–25%,其中全面涂胶结构增幅最大,达31%。这提示我们在高温高湿作业场景中,应优先选择开放式结构的复合材料。
七、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创新
7.1 智能响应型海绵材料
下一代高密度海绵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嵌入温敏相变材料(PCM)的复合海绵可在体温升高时吸收热量,降温时释放,实现主动调温。英国利兹大学开发的“PhaseCore®”内衬,在28–32℃区间内可储存高达150 J/g的潜热,显著延缓体表温度上升速度。
7.2 生物基环保海绵
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以植物油(如大豆油、蓖麻油)为原料合成生物基聚氨酯海绵。这类材料不仅可降解性优于传统石油基产品,且在弹性与耐老化方面已接近商用水平。意大利Mater-Bi公司已实现年产千吨级生物基海绵的工业化生产。
7.3 多尺度结构仿生设计
受人体皮肤汗腺结构启发,一些团队尝试构建“仿生微通道”海绵。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具有定向导湿通道的海绵层,使汗液沿预设路径快速导出,避免局部积水。韩国KAIST研究院的试验样品在垂直方向上的导湿速率比传统海绵提高2.3倍。
八、应用场景拓展与标准化建议
目前,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已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消防救援服:缓解高温环境下的热应激;
- 医用防护服:降低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引起的不适;
- 军用作战服:提升野战条件下的持续作战能力;
- 工业防化服:在密闭环境中维持微气候平衡。
然而,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防护服内层热湿性能的强制性标准。建议参考EN 342(寒冷环境防护服)、NFPA 1971(消防服标准)等国际规范,制定涵盖热阻、湿阻、动态透气性等多项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建立基于真实工况的模拟测试平台。
此外,应推动建立“分级认证制度”,根据作业环境严苛程度划分内衬材料等级,指导用户科学选型。
九、挑战与优化策略
尽管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展现出良好前景,但仍面临若干挑战:
- 长期压缩形变问题:反复折叠或坐压可能导致海绵永久变形,影响隔热性能;
- 清洗耐久性不足:多次水洗后胶层老化,易出现分层现象;
- 成本较高:相比普通针织内衬,单价高出2–3倍,限制大规模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 采用交联度更高的PU配方,提升海绵抗压回弹性;
- 引入纳米涂层技术(如SiO₂溶胶)增强胶层耐水解能力;
- 推广模块化设计理念,仅在关键区域(如背部、腋下)使用高成本复合材料,其余部位采用常规织物拼接,降低成本同时兼顾性能。
十、总结与展望
高密度海绵衬布复合面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内层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在提升防护服热湿舒适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合理调控材料密度、复合工艺与结构设计,可在保障防护性能的基础上,显著改善穿着者的生理负荷与主观体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结合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与环境医学,开发具备主动调节能力的智能内衬系统。同时,加强标准化建设与产业化协同创新,推动我国高端防护装备向“安全+舒适”双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