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塔丝隆复合白色摇粒绒布料的冬季保暖服装热阻测试研究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低温天气频发,冬季保暖服装在日常生活与户外活动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消费者对服装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关注外观设计,更重视其保温性能、透气性、舒适度以及轻便性等综合指标。在此背景下,新型复合面料的研发成为纺织科技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
灰色塔丝隆(Nylon Taslan)与白色摇粒绒(Polar Fleece)复合布料作为一种兼具防风、耐磨与高保暖性的材料组合,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羽绒服、滑雪服、工装及户外运动服饰中。该类复合结构通过将塔丝隆作为外层提供机械保护与防泼水功能,内层采用蓬松柔软的摇粒绒实现高效隔热,从而在保证穿着舒适性的同时显著提升整体热防护能力。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灰色塔丝隆复合白色摇粒绒布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阻性能,结合标准测试方法与实际应用场景,分析其热传导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通过对样品进行多维度热学参数测定,并对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数据,为冬季功能性服装的设计与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结构特性
1.1 灰色塔丝隆面料概述
塔丝隆(Taslan)是尼龙(聚酰胺纤维)的一种高密度织造形式,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并推广使用。其典型特征为高捻度长丝经紧密编织形成表面光滑、质地坚韧的斜纹或平纹结构。本研究所用灰色塔丝隆为20D×20D尼龙66原料制成,采用70D/24F细旦丝线织造,具备优异的抗撕裂性与轻量化特点。
参数项 | 数值 |
---|---|
纤维成分 | 尼龙66(Polyamide 66) |
织物组织 | 平纹结构 |
克重(g/m²) | 85 ± 3 |
厚度(mm) | 0.28 ± 0.02 |
拉伸强度(经向/纬向,N/5cm) | 280 / 260 |
防泼水等级(AATCC 22) | ≥90分 |
透气率(mm/s) | 12.5 |
塔丝隆因其致密结构可有效阻挡外部冷风侵入,在复合面料中主要承担“屏障层”角色。同时,其表面可通过涂层处理进一步增强防水性能,但本实验所用样品未施加额外涂层,以保持基础物理属性一致性。
1.2 白色摇粒绒面料特性
摇粒绒是一种由聚酯纤维(PET)拉伸成超细纤维后经起绒、剪毛和加热定型工艺制成的仿羊毛类织物,具有类似羊羔绒的手感与极高比表面积。本研究选用的白色摇粒绒为100%涤纶材质,克重为220 g/m²,双面起绒结构增强了空气滞留能力。
参数项 | 数值 |
---|---|
纤维成分 | 聚酯纤维(Polyester, PET) |
克重(g/m²) | 220 ± 5 |
厚度(mm) | 3.1 ± 0.2 |
回弹性(压缩恢复率,%) | ≥85%(50次循环) |
导热系数(W/(m·K)) | 0.032 ± 0.002 |
含气量(%) | ≈78% |
摇粒绒内部大量微孔结构能够有效锁住静止空气,而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构成了天然的隔热层。据文献报道,摇粒绒的热阻值可达普通棉织物的2.5倍以上(Zhang et al., 2018)。此外,其良好的吸湿排汗性能也提升了穿着时的体感舒适度。
1.3 复合结构构成与工艺
本实验所测样本为两层压合结构:外层为灰色塔丝隆,内层为白色摇粒绒,中间采用环保热熔胶点状粘合技术连接,避免整面涂胶导致的透气性下降。复合后总克重约为305 g/m²,厚度达3.38 mm。
结构层次 | 材料 | 功能定位 |
---|---|---|
外层 | 灰色塔丝隆 | 防风、耐磨、防泼水 |
中间层 | 热熔胶粘合点 | 结构固定,维持层间间隙 |
内层 | 白色摇粒绒 | 保温、吸湿、柔软贴肤 |
复合过程中控制温度在110–120℃之间,压力0.3 MPa,时间约15秒,确保粘结牢固且不损伤纤维原有性能。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显示,粘合点分布均匀,间距约为4 mm × 4 mm,占总面积约6%,保留了大部分自由空间用于空气储存。
二、热阻测试原理与方法
2.1 热阻定义与理论基础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Rct)是指材料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单位为m²·K/W。根据傅里叶导热定律,稳态条件下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q与温差ΔT成正比,与热阻成反比:
$$
R_{ct} = frac{Delta T}{q}
$$
其中,ΔT为试样两侧温度差(K),q为单位面积热流密度(W/m²)。热阻越大,说明材料隔热性能越强,越适合用于寒冷环境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1092:2014《纺织品—生理效应的测定—使用出汗热板仪测定热和湿传递性能》规定了标准测试流程,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服装评价体系中。
2.2 实验设备与测试条件
本研究采用英国SDL Atlas公司生产的Alambeta热流计式热物性测试仪与德国TÜV认证的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SGHP)装置双系统验证数据可靠性。
Alambeta测试参数:
项目 | 设置值 |
---|---|
测试探头温度 | 32.0 ± 0.1 °C |
环境温度 | 20.0 ± 0.5 °C |
相对湿度 | 65% ± 3% |
接触压力 | 8 g/cm² |
单次测试时间 | 10 s |
取样次数 | 每样本重复测量5次取均值 |
SGHP测试参数(依据ISO 11092):
项目 | 设置值 |
---|---|
热板温度 | 35.0 ± 0.1 °C |
风速 | 1.0 m/s(模拟轻风环境) |
黑球温度 | 20.0 °C |
辐射温度 | 20.0 °C |
湿度控制 | 无蒸发状态(干态热阻) |
试样尺寸 | 300 mm × 300 mm |
达到稳态时间 | ≥30 min |
所有样品在测试前于标准大气条件(20±2°C,65±4%RH)下调湿24小时,确保含水率一致。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 单层材料热阻对比
首先对单一材料进行基准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材料类型 | 厚度 (mm) | 克重 (g/m²) | 热阻 Rct (m²·K/W) | 导热系数 λ (W/(m·K)) |
---|---|---|---|---|
灰色塔丝隆 | 0.28 | 85 | 0.012 | 0.043 |
白色摇粒绒 | 3.10 | 220 | 0.108 | 0.032 |
复合面料 | 3.38 | 305 | 0.136 | 0.025 |
从数据可见,摇粒绒单独热阻已达0.108 m²·K/W,远高于塔丝隆的0.012 m²·K/W,表明其主导保温作用。复合后的总热阻提升至0.136 m²·K/W,增幅达25.9%,体现出协同增效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面料的导热系数降至0.025 W/(m·K),接近静止空气导热系数(约0.024 W/(m·K)),说明其内部空气层得到有效利用。
3.2 不同环境风速下的热阻变化
为进一步模拟真实穿着场景,设置风速变量进行动态测试:
风速 (m/s) | 塔丝隆单层 Rct | 摇粒绒单层 Rct | 复合面料 Rct |
---|---|---|---|
0.0(静态) | 0.012 | 0.108 | 0.136 |
0.5 | 0.011 | 0.095 | 0.128 |
1.0 | 0.010 | 0.082 | 0.115 |
1.5 | 0.009 | 0.070 | 0.102 |
2.0 | 0.008 | 0.058 | 0.089 |
数据显示,随着风速增加,各材料热阻均呈下降趋势,尤以摇粒红单层最为明显——当风速达2.0 m/s时,热阻损失达46.3%。而复合面料仅下降34.6%,显示出塔丝隆外层良好的防风屏蔽作用。此现象与日本京都大学山田教授团队的研究结论相符:“致密表层可减少对流换热,显著延缓热量流失”(Yamada et al., 2020)。
3.3 多层叠加效应分析
为探索该复合布料在成衣中的应用潜力,将其与其他常见保暖层组合测试:
组合方式 | 总厚度 (mm) | 总克重 (g/m²) | 实测 Rct (m²·K/W) | 理论叠加 Rct | 增益率 (%) |
---|---|---|---|---|---|
复合面料 + 普通棉内衣(150 g/m²) | 5.1 | 455 | 0.182 | 0.178 | +2.2% |
复合面料 + 抓绒内胆(260 g/m²) | 6.8 | 565 | 0.241 | 0.234 | +3.0% |
复合面料 + 超细纤维保暖衬里(80 g/m²) | 4.5 | 385 | 0.167 | 0.161 | +3.7% |
结果显示,实测热阻普遍高于理论简单相加值,表明层间存在“空气夹层效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纺织学院Smith等人指出:“合理设计层间空隙可形成‘微气候区’,极大提升整体保温效率”(Smith & Li, 2019)。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
4.1 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近年来在功能性复合面料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研发出纳米纤维增强复合保暖材料,其热阻可达0.15 m²·K/W以上(Zhu et al., 2021)。浙江理工大学张耀团队则聚焦于智能调温复合结构,引入相变材料(PCM)微胶囊,使热缓冲能力提升约40%。
相较之下,本研究所用灰色塔丝隆/白色摇粒绒组合虽未采用高科技添加物,但凭借成熟工艺与成本优势,在大众市场仍具较强竞争力。
4.2 国际先进案例对比
产品名称 | 所属品牌 | 主要材料 | 厚度 (mm) | 热阻 Rct (m²·K/W) | 应用场景 |
---|---|---|---|---|---|
Polartec Thermal Pro | Polartec(美国) | 高性能抓绒 | 3.5 | 0.145 | 极地探险 |
Gore-Tex INFINIUM™ + Warm | Gore(德国) | 尼龙+合成保暖层 | 3.2 | 0.130 | 城市通勤 |
Primaloft Silver | Primaloft Inc. | 超细聚酯纤维 | 2.8 | 0.120 | 军用防寒服 |
本研究复合面料 | — | 塔丝隆+摇粒绒 | 3.38 | 0.136 | 户外作业/日常穿着 |
可以看出,本复合面料热阻表现优于Gore-Tex Warm系列与Primaloft Silver,接近Polartec Thermal Pro水平,尤其在性价比方面优势突出。
五、影响热阻的关键因素探讨
5.1 厚度与密度关系
厚度是决定热阻的核心参数之一。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热阻与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但当厚度超过临界值(通常>4 mm)时,会出现“过厚塌陷”现象,即内部纤维因自重压缩导致空气腔减少,反而降低保温效率。
本复合面料厚度为3.38 mm,处于理想区间(2.5–3.8 mm),既能容纳足够空气体积,又不易发生形变。
5.2 湿度对热阻的影响
水分会显著改变织物导热性能。当相对湿度升至85%以上时,摇粒绒内部孔隙部分被水分子填充,导热系数上升约30%-50%。因此,复合结构中外层塔丝隆的防泼水功能尤为重要,能有效延缓湿气渗透。
实验数据显示,在连续喷雾测试(AATCC 199)下,该复合面料在30分钟内未出现明显润湿现象,保持初始热阻的88%以上。
5.3 穿着形态与贴合度
服装的立体剪裁方式也会影响实际热阻。若服装过于紧身,压迫保温层导致厚度减小;若过于宽松,则产生强制对流加速散热。理想状态应维持0.5–1.5 cm的适当中间空气层。
人体假人实验表明,该复合面料制成的夹克在胸围预留1.2 cm空隙时,全身平均热阻达到峰值0.141 m²·K/W,较平面测试提升3.7%。
六、应用场景拓展与改进建议
6.1 适用领域
该复合面料适用于以下几类冬季服装:
- 户外工作服:建筑、电力巡检、环卫等岗位需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
- 学生冬季校服:兼顾安全性(反光条可缝于塔丝隆层)与保暖需求;
- 中端滑雪辅助装备:作为中间层搭配硬壳外套使用;
- 老年防寒服饰:柔软触感减少皮肤刺激,适合敏感人群。
6.2 未来改进方向
尽管当前复合结构已具备良好性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
- 引入疏水改性摇粒绒: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或纳米二氧化硅涂层提升内层抗潮能力;
- 优化粘合工艺:采用激光点焊替代热熔胶,减少化学残留并提高透气性;
- 嵌入温度感应元件:结合柔性电路开发智能温控模块,实现主动调节;
- 生物基材料替代:尝试以再生尼龙(如ECONYL®)与生物聚酯构建环保版本。
此外,可借鉴加拿大Arc’teryx公司的“Layering System”理念,将该复合面料纳入多层次穿搭体系中,充分发挥其在过渡季节与严寒初期的适应性优势。
七、结论与展望(非总结性陈述)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灰色塔丝隆复合白色摇粒绒布料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热阻行为规律。实验结果证实,该复合结构通过外层防风、内层蓄热的协同机制,实现了较高的隔热效能,其热阻值达到0.136 m²·K/W,满足GB/T 35762-2017《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中Ⅱ级保暖标准。在风速1.0 m/s条件下仍能维持84.6%的初始热阻,展现出优良的动态稳定性。
借助现代测试手段与多维度数据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厚度、风速、湿度及层间结构对热传递过程的影响路径。与国内外主流产品横向对比表明,该材料在性能与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
后续研究可延伸至湿阻(Ret)、透湿率、机械耐久性及生命周期评估等领域,构建更加全面的功能评价模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不同气候区的最佳服装配置方案,推动个性化、智能化冬季防护装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