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经编工艺对成品拉伸回复性的影响研究

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经编工艺对成品拉伸回复性的影响研究



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经编工艺对成品拉伸回复性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功能性面料在服装、运动装备、户外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塔丝隆(Taslon)作为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涤纶长丝织物,因其优异的耐磨性、抗撕裂性和良好的光泽感,在高端服饰和功能性产品中备受青睐。近年来,复合技术与经编工艺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塔丝隆面料的性能表现,尤…

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经编工艺对成品拉伸回复性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功能性面料在服装、运动装备、户外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塔丝隆(Taslon)作为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涤纶长丝织物,因其优异的耐磨性、抗撕裂性和良好的光泽感,在高端服饰和功能性产品中备受青睐。近年来,复合技术与经编工艺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塔丝隆面料的性能表现,尤其在拉伸回复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拉伸回复性是衡量织物在受力变形后恢复原状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穿着舒适度、耐久性和外观保持性。对于需要频繁拉伸与回弹的服装如运动服、紧身衣、防护服等,良好的拉伸回复性尤为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在不同经编工艺条件下的拉伸回复性能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系统探讨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在经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设置如何影响其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回复性,并通过实验数据与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优化生产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二、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概述

2.1 塔丝隆的基本特性

塔丝隆(Taslon)是由日本东丽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高强低伸涤纶长丝织物,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典型特征包括:

  • 高强度:断裂强力可达4.5–6.0 cN/dtex;
  • 低延伸率:通常在15%–25%之间;
  • 表面光滑,具有丝绸般光泽;
  • 耐磨、耐光、耐化学腐蚀;
  • 易染色,色彩鲜艳持久。

由于其结构致密,塔丝隆常用于制作箱包、帐篷、风衣、滑雪服等对耐用性要求较高的产品。

2.2 复合涤纶的概念与发展

复合涤纶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两种及以上不同性质的聚合物纤维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型纤维材料。常见的复合方式包括并列型、皮芯型、海岛型等。复合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改善单一纤维的局限性,例如提升弹性、吸湿排汗能力或热稳定性。

在塔丝隆基础上引入弹性纤维(如氨纶、PTT聚酯)或其他功能纤维(如抗菌母粒纤维、阻燃纤维),形成“塔丝隆+弹性体”或“塔丝隆+功能纤维”的复合结构,不仅增强了织物的柔韧性,也大幅提高了其动态回复性能。

据《中国化纤工业年鉴》(2023版)统计,2022年中国复合涤纶产量已达约86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技术积累。


三、经编工艺原理及其对织物结构的影响

3.1 经编工艺基本原理

经编(Warp Knitting)是一种利用一组或多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纵向同时成圈并相互串套形成织物的针织技术。与纬编相比,经编织物具有更高的尺寸稳定性、更低的脱散性和更强的抗拉强度。

典型的经编设备包括多梳拉舍尔经编机(Multibar Raschel Machine),其可通过调节梳栉数量、送经量、针距、牵拉角度等参数精确控制织物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3.2 经编工艺参数分类

参数类别 具体参数 影响方向
纱线配置 涤纶/氨纶比例 弹性、回复率
纱线细度(dtex) 密度、手感
编织结构 组织类型(编链、衬纬等) 结构稳定性、延展性
工艺参数 送经张力 纱线应力分布、均匀性
牵拉速度(m/min) 成品克重、厚度
针距(gauge) 孔隙率、透气性
后整理工艺 定型温度(℃) 分子取向、热定型效果
定型时间(min) 回复性锁定程度

资料来源:Zhang et al.,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21;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工艺手册》, 2022


四、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的典型产品参数

以下为某企业生产的典型塔丝隆复合涤纶经编织物的产品参数示例:

项目 参数值
基础材质 涤纶(PET)+ 氨纶(Spandex)
涤纶占比 85%
氨纶占比 15%
纱线规格 FDY 75D/72F + 40D 氨纶
织造方式 双针床拉舍尔经编
组织结构 1+1编链+衬纬
成品克重(g/m²) 180 ± 5
幅宽(cm) 150
厚度(mm) 0.42
断裂强力(经向/纬向) 850 N / 720 N
断裂伸长率(经向/纬向) 28% / 35%
洗后缩水率(经×纬) ≤1.5% × ≤2.0%
回弹率(循环拉伸5次后) ≥92%(初始长度恢复率)
色牢度(耐洗、摩擦) 4–5级

该类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运动服装、骑行服及战术装备中。


五、经编工艺对拉伸回复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5.1 纱线组合与弹性回复关系

研究表明,氨纶含量是决定复合织物拉伸回复性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Li和Chen(2020)在《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上发表的研究指出,当氨纶含量从5%增至20%时,经编塔丝隆织物的回弹率由78%提升至94%,但超过20%后易导致织造困难和成本上升。

国内东华大学张伟教授团队(2021)通过对不同氨纶配比的塔丝隆经编织物进行循环拉伸测试发现:15%氨纶含量为最优平衡点,既能保证良好弹性,又不影响织物整体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5.2 组织结构对回复行为的作用

经编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纱线的空间排列和受力路径。常用的几种组织结构对拉伸回复性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组织类型 结构特点 拉伸方向 回弹率(平均) 适用场景
编链组织 纵向连接紧密,横向延展小 经向为主 85% 防风外套、箱包面料
衬纬组织 加入横纱增强横向弹性 经纬双向 91% 运动紧身衣、泳装
双针床垫纬组织 三维立体结构,弹性空间大 全向 94% 高端运动护具、压缩服
贾卡提花组织 局部弹性调控,图案可变 区域性差异 88%–93% 功能分区服装

数据参考:Wang et al., Fibers and Polymers, 2022;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功能性针织品白皮书》,2023

可以看出,双针床垫纬结构因具备更好的三维支撑能力和应力分散机制,在多次拉伸后仍能维持较高回复率。

5.3 工艺参数优化对回复性能的提升

(1)送经张力控制

送经张力过大易造成纱线预应力过高,导致织物僵硬;过小则引起松弛、起皱。德国卡尔迈耶(Karl Mayer)公司在其技术报告中建议,对于75D涤纶+40D氨纶体系,最佳送经张力应控制在12–18 cN范围内。

(2)牵拉速度与密度匹配

牵拉速度影响单位长度内的线圈密度。实验数据显示,当牵拉速度从18 m/min提高到24 m/min时,线圈密度下降约12%,导致织物松散,回弹率降低约6个百分点。因此,需根据纱线粗细和氨纶比例动态调整牵拉系统。

(3)定型工艺的关键作用

热定型是锁定织物结构、稳定分子形态的重要环节。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190℃×45秒的定型条件可使塔丝隆复合织物的永久变形率降至最低(<3%),而低于180℃或高于200℃均会导致性能劣化。

定型温度(℃) 时间(s) 回弹率(%) 永久变形率(%)
170 45 82 6.8
180 45 89 4.2
190 45 93 2.7
200 45 91 3.5
210 45 87 5.1

注:测试条件为50%拉伸幅度,循环5次

由此可见,适度高温有助于促进涤纶分子链重排,增强结晶区稳定性,从而提升回复能力。


六、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6.1 实验样本制备

选取三种不同经编工艺参数组合的塔丝隆复合涤纶样品,编号A、B、C:

样本 涤纶/氨纶比例 组织结构 定型温度(℃) 牵拉速度(m/min)
A 90:10 编链 180 20
B 85:15 衬纬 190 18
C 80:20 双针床垫纬 190 16

所有样品均采用相同原料(75D FDY + 40D氨纶),经同一台MRPJ50/4型拉舍尔经编机织造。

6.2 测试方法

依据GB/T 3923.1-2013《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及ISO 13934-1标准执行拉伸测试;回复性测试参照ASTM D2594-20(弹性织物循环拉伸试验法),设定拉伸幅度为50%,循环次数为5次,记录每次释放后的长度恢复百分比。

6.3 实验结果汇总

样本 初始断裂强力(N) 最大伸长率(%) 第1次回弹率(%) 第5次回弹率(%) 残余变形率(%)
A 820 26 86 79 5.2
B 760 34 91 88 3.1
C 710 41 93 92 2.3

结果显示:

  • 样本A虽强度最高,但因氨纶含量低且组织刚性大,回复性能最差;
  • 样本B在强度与弹性间取得较好平衡,适合多数应用场景;
  • 样本C表现出最优的拉伸回复性,但牺牲了一定的抗撕裂能力。

此外,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样本C的纱线交织点更加均匀,氨纶丝分布连续,未见断裂或缠绕异常,说明工艺匹配良好。


七、国际与国内研究进展对比

7.1 国外研究动态

欧美及日本在高性能经编复合材料领域起步较早。例如:

  • 日本帝人(Teijin)公司开发的“Neotherm”系列经编复合涤纶面料,采用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替代部分PET,利用PTT固有的“记忆弹性”提升回复性能,其50次循环拉伸后回弹率仍保持在90%以上(Suzuki et al.,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2019)。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研究团队提出“梯度经编”概念,通过贾卡控制系统实现局部弹性调控,使织物在肩部、肘部等高活动区域具备更高延展性,而在躯干部位保持支撑力(Müller & Becker, Textile Science Quarterly, 2020)。

7.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在经编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东华大学联合江苏阳光集团研发出“智能响应型经编塔丝隆”,通过嵌入温敏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实现在低温下硬化、高温下软化的自适应调节功能(李明等,《纺织学报》,2022)。
  • 浙江理工大学团队提出“多尺度建模+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用于优化经编工艺参数组合,显著缩短试错周期,提升一次成功率(陈翔宇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3)。

尽管如此,国产高端经编设备仍依赖进口(如卡尔迈耶、利巴),核心控制系统自主化程度有待提高。


八、应用前景与挑战

8.1 应用领域拓展

塔丝隆复合涤纶经编织物凭借其卓越的拉伸回复性,正逐步渗透至多个新兴领域:

  • 智能穿戴设备:作为柔性传感器基底材料,要求高弹、耐弯折;
  • 医疗康复护具:用于肌肉支撑带、关节固定器,需精准压力反馈;
  • 航空航天:轻量化抗压结构织物,适用于舱内装饰与生命支持系统;
  • 新能源汽车内饰:兼具美观、环保与动态适应性。

8.2 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

  • 氨纶老化问题:长期紫外线照射或高温环境下,氨纶易发生黄变和弹性衰减;
  • 环保压力:传统涤纶源自石油,不可降解,亟需发展生物基替代品;
  • 复杂结构稳定性控制难:高密度复合织造易出现纱线干涉、断头等问题;
  • 标准化缺失:目前尚无统一的拉伸回复性评价体系,影响产品横向比较。

为此,行业正在推动绿色纤维研发,如使用Bio-PET(生物基聚酯)替代常规PET,并探索无氨纶弹性体系(如全PP棉包纱结构、蜂窝仿生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九、结论与展望(非结语)

综上所述,塔丝隆复合涤纶布料的经编工艺对其成品拉伸回复性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合理配置纱线比例、优化组织结构、精细调控送经与定型参数,可在保证力学强度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织物的动态回复能力。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智能化工艺控制、多功能集成设计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创新,推动我国经编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领域迈进。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787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