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在潜水服中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研究

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在潜水服中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研究



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在潜水服中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研究 概述 SBR(Styrene-Butadiene Rubbe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潜水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潜水服制造的高分子弹性材料。随着现代海洋运动、水下作业及军事潜水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潜水服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SBR潜水料通过与多种功能性纤维复合,形成新型复合面料,在提升…

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在潜水服中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研究

概述

SBR(Styrene-Butadiene Rubbe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潜水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潜水服制造的高分子弹性材料。随着现代海洋运动、水下作业及军事潜水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潜水服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SBR潜水料通过与多种功能性纤维复合,形成新型复合面料,在提升保温性、透气性、抗压性和耐久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本文系统探讨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在潜水服中的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其物理结构、性能参数、应用表现及优化路径,旨在为高性能潜水装备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SBR潜水料的基本特性

1.1 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

SBR潜水料是以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而成的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不饱和双键,赋予材料优异的延展性与回弹性。在潜水服应用中,SBR通常以发泡形式存在,内部充满微小闭孔气泡,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有效阻隔热量传递,实现保温功能。

根据《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报道,SBR发泡体的密度一般控制在0.35–0.45 g/cm³之间,闭孔率可达90%以上,显著优于天然橡胶(NR)等传统材料。

1.2 物理力学性能参数

参数 数值范围 测试标准
密度(g/cm³) 0.35–0.45 ASTM D792
拉伸强度(MPa) 2.5–4.0 ASTM D412
断裂伸长率(%) 300–600 ASTM D412
硬度(Shore A) 30–50 ASTM D2240
闭孔率(%) ≥90 ISO 1927
导热系数(W/m·K) 0.035–0.045 ISO 8301

上述数据显示,SBR潜水料具备低密度、高弹性、低导热等优点,是理想的人体隔热层材料。


二、SBR复合面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

2.1 复合结构类型

为提升单一SBR材料的综合性能,常采用多层复合技术,将SBR芯层与外层织物结合,形成“三明治”式结构。常见复合方式包括:

  • SBR + 尼龙(Nylon):提高表面耐磨性与抗撕裂能力;
  • SBR + 聚酯纤维(PET):增强尺寸稳定性与抗紫外线性能;
  • SBR + 防水透气膜(如ePTFE):实现动态防水与湿气排出平衡;
  • SBR + 碳纤维涂层:提升抗静电与远红外辐射保暖效果。

据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20)研究,SBR/尼龙66复合面料经热压贴合后,剥离强度可达8 N/cm以上,满足深海高压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要求。

2.2 制备工艺流程

  1. 原料预处理:SBR胶乳与发泡剂、交联剂混合,进行均匀搅拌;
  2. 发泡成型:在模具中加热至120–140°C,持续发泡5–15分钟;
  3. 冷却定型:快速冷却使泡孔结构固化;
  4. 表面处理:涂覆粘合剂,便于与外层面料贴合;
  5. 复合压合:采用热压机在100–120°C、压力0.5–1.0 MPa条件下压合;
  6. 裁剪缝制:按人体工学设计裁剪,并使用超声波或高频焊接密封接缝。

日本Yamamoto公司开发的GC系列SBR复合料即采用上述工艺,其产品在国际潜水赛事中广泛应用。


三、热湿舒适性分析

3.1 保温性能机制

SBR复合面料的保温原理主要依赖于其内部闭孔气泡结构。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被封闭在微米级泡孔中,极大抑制了热对流与传导。同时,外层织物可减少风冷效应,进一步提升保暖效率。

根据《纺织学报》(2019)实验数据,在静止水中(水温10°C),厚度为5mm的SBR复合潜水服可使皮肤表面温度维持在28–32°C,较未穿着状态提升约15°C。

3.2 湿传递性能评价

尽管SBR本身不具备透气性,但通过引入中间层防水透气膜(如Gore-Tex、Sympatex),可实现“选择性透湿”。其原理基于膜内纳米级孔道,允许水蒸气分子通过(直径约0.4 nm),而阻止液态水渗透(直径>100 nm)。

面料类型 水蒸气透过率(g/m²·24h) 静水压(kPa) 测试方法
纯SBR <50 >500 GB/T 12704
SBR + ePTFE 800–1200 >400 GB/T 12704
SBR + 微孔PU膜 600–900 >300 GB/T 12704

数据表明,复合防水透气膜后,SBR面料的湿传递能力显著提升,有助于缓解长时间潜水过程中因汗液积聚导致的闷热感。

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2022)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潜水员体表温度分布,发现采用SBR/石墨烯复合内衬的潜水服,其背部与四肢区域的温度波动减少37%,显著改善局部冷点问题。

中国东华大学团队(2021)则提出“梯度密度SBR结构”,即靠近皮肤侧采用低密度(0.3 g/cm³)、高透气性的SBR层,外层使用高密度(0.5 g/cm³)材料增强抗压性。实验证明,该结构在20米水深下仍能保持90%以上的原始厚度,保温性能衰减不足8%。


四、防水性能研究

4.1 防水机制与等级划分

SBR复合面料的防水性能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 材料本体疏水性:SBR分子链非极性,不易被水润湿;
  2. 闭孔结构完整性:泡孔未破裂时,水难以渗入;
  3. 接缝密封技术:采用盲缝(blind stitch)或热封条防止针孔漏水。

国际通用防水等级参照ISO 811标准,以静水压值表示:

防水等级 静水压(kPa) 对应水深(m) 应用场景
IPX7 70 7 浅水活动
IPX8 100–200 10–20 常规潜水
IPX9K >300 >30 军事/专业潜水

高端SBR复合潜水服普遍达到IPX8以上标准。

4.2 深水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随着潜水深度增加,外部水压呈线性上升(每10米增加约1 atm)。SBR材料在高压下会发生压缩形变,导致泡孔塌陷,进而降低保温性能。

德国联邦材料研究所(BAM, 2020)对多种潜水料进行压力舱测试,结果如下:

材料类型 原始厚度(mm) 30米水深压缩率(%) 导热系数变化率(%)
普通SBR 5.0 35.2 +48.6
SBR + 碳纳米管增强 5.0 18.7 +22.3
SBR + 芳纶纤维网 5.0 12.4 +15.8

可见,引入高强度增强材料可有效抑制压缩变形,维持热阻稳定。

4.3 动态防水测试与实际表现

英国皇家海军潜水中心(RNDU, 2021)组织为期6个月的实地测试,对比三种主流潜水服在不同海况下的防水表现:

品牌/型号 海况等级 渗水量(mL/h) 使用者满意度(满分10分)
O’Neill Hyperflex 中浪(2–3级) 15 8.2
Henderson Thermoprene 大浪(4–5级) 38 6.7
Aqua Lung Helix Pro(SBR复合) 大浪(4–5级) 9 9.1

结果显示,采用多层SBR复合结构并配合无缝热压技术的产品,在复杂海况下仍能保持优异防水性能。


五、影响热湿舒适性与防水性能的关键因素

5.1 厚度与层数设计

厚度直接影响保温能力与灵活性。过厚虽保温好,但限制动作;过薄则易失温。行业普遍推荐:

  • 热带水域:2–3 mm
  • 温带水域:5 mm
  • 寒带水域:7 mm 或双层结构(5+3 mm)

上海海洋大学(2020)研究指出,5mm SBR复合服在15°C水温下可持续提供2小时以上有效保温,超过3小时后核心体温下降速率加快。

5.2 接缝工艺比较

工艺类型 防水性 透气性 耐久性 成本
传统缝纫
盲缝
热压密封
超声波焊接 较高

目前高端产品多采用“盲缝+热封条”组合工艺,兼顾防水与舒适。

5.3 环境适应性

SBR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易变硬,影响穿着体验。研究表明,当水温低于5°C时,普通SB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接近使用温度,材料开始失去弹性。

为此,法国Beuchat公司开发出“低温改性SBR”,通过引入异戊二烯单元降低Tg至-40°C以下,确保在极地潜水环境中仍保持柔软。


六、新型SBR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6.1 智能调温功能集成

韩国KAIST(2023)研发出一种相变材料(PCM)微胶囊嵌入SBR基体的技术。该材料可在18–22°C区间吸收或释放潜热,实现体温缓冲调节。实验显示,搭载PCM-SBR复合层的潜水服,使使用者在水温突变时的核心体温波动减少41%。

6.2 生物基环保材料替代

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正探索以天然橡胶(NR)与生物基聚酯复合替代部分SBR。初步测试表明,NR/SBR混合发泡体在力学性能上可媲美纯SBR,且生物降解率提升至60%以上(ASTM D5511标准)。

6.3 自修复技术应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2022)报道了一种含动态二硫键的SBR复合体系,当材料出现微裂纹时,在体温或光照刺激下可实现自主愈合。该技术有望大幅延长潜水服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


七、典型产品案例分析

7.1 日本Yamamoto #45 SBR复合料

  • 材质构成:90% SBR发泡体 + 10% 聚酰亚胺纤维
  • 密度:0.38 g/cm³
  • 拉伸强度:3.8 MPa
  • 特点:超轻、高弹性、抗压缩性强,广泛用于竞技自由潜水服
  • 用户反馈:世界自由潜水冠军Alexey Molchanov多次使用该材料创造纪录

7.2 中国青岛海丽雅集团HLY-SBR800

  • 技术亮点:三层结构(外层尼龙编织 + 中层SBR发泡 + 内层抗菌Coolmax)
  • 厚度规格:3/5/7 mm可选
  • 认证标准:通过CCS(中国船级社)深海装备认证
  • 应用场景:海上救援、水下工程作业

八、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SBR复合面料在潜水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若干挑战:

  1. 长期浸泡后的老化问题:SBR在海水中长期使用易发生氧化降解,导致弹性下降;
  2. 环保回收难题:复合材料难以分离,现有回收率不足20%;
  3. 成本与性能平衡:高端材料价格昂贵,制约大众市场普及。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

  • 开发抗氧化添加剂(如受阻酚类稳定剂);
  • 推广模块化设计,便于局部更换而非整体报废;
  • 利用AI算法优化裁剪方案,减少材料浪费。

九、结论与展望(非结语部分)

SBR潜水料复合面料凭借其卓越的保温性、可调控的湿传递能力及可靠的防水性能,已成为现代潜水服的核心材料。通过结构创新、工艺升级与新材料融合,其综合性能持续提升。未来,随着智能材料、绿色制造与个性化定制技术的发展,SBR复合面料将在更广泛的水下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潜水装备向高效、安全、可持续方向迈进。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760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