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不断进步,功能性纺织品在运动服装、医疗防护、智能穿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银膜复合弹力织物因其优异的导电性、抗菌性能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逐渐成为高端功能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追求穿着舒适性的背景下,热湿舒适性作为评价织物服用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热湿…

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不断进步,功能性纺织品在运动服装、医疗防护、智能穿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银膜复合弹力织物因其优异的导电性、抗菌性能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逐渐成为高端功能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追求穿着舒适性的背景下,热湿舒适性作为评价织物服用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热湿舒适性主要指织物在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热量和水汽交换的能力,直接影响穿着者的体感温度、排汗效率及整体舒适度。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设计——通常以聚酯或氨纶为基底,表面复合纳米银涂层或银纤维层,在保持良好拉伸回弹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热调节与湿气传导能力。然而,金属成分的引入可能对织物的透气性、导湿性和热阻产生复杂影响,因此系统地开展热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物理结构特性、热湿传递机制、实验测试方法及其结果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全面评估该类织物的实际应用潜力。


2. 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能参数

2.1 材料构成与制备工艺

银膜复合弹力织物一般由三层结构组成:底层为高弹性的合成纤维(如Spandex/氨纶或Polyester/聚酯),中间层为粘合剂或热熔胶层,表层为纳米银薄膜或银离子涂层。根据复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真空溅射镀银、化学还原沉积、银浆涂覆等技术路径。

  • 真空溅射法: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银膜,厚度可控,附着力强。
  • 化学还原法:利用葡萄糖或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将硝酸银溶液中的Ag⁺还原成金属银颗粒,沉积于纤维表面。
  • 银浆涂覆法:将含银微粒的导电浆料印刷或喷涂至织物上,成本较低但耐久性较差。

2.2 典型产品参数对比

下表列出了市面上几种典型银膜复合弹力织物的主要技术参数:

参数项 型号A(溅射镀银) 型号B(化学沉积) 型号C(银浆涂布) 测试标准
基材成分 85% Polyester + 15% Spandex 90% Nylon + 10% Spandex 70% Polyamide + 30% Elastane GB/T 2910
银含量(ppm) 1200 ± 100 800 ± 50 600 ± 30 ISO 17296-2
厚度(mm) 0.32 ± 0.02 0.35 ± 0.03 0.40 ± 0.05 ASTM D1777
面密度(g/m²) 180 ± 5 195 ± 8 210 ± 10 ISO 9073-1
断裂强力(经向/N) 280 260 240 GB/T 3923.1
断裂伸长率(%) 120 115 110 GB/T 3923.1
表面电阻(Ω/sq) ≤1.5 ≤3.0 ≤8.0 AATCC 76
抗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 ≥99.9% ≥99.5% ≥98.0% ISO 20743

从上表可见,采用真空溅射法制备的型号A在银含量、导电性和机械强度方面表现最优,适合对高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而银浆涂布型虽成本低,但在耐洗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3. 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

热湿舒适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织物的导热性、透湿性、透气性、吸湿放热行为等多个物理过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以及中国国家标准(GB)均制定了相应的测试方法。

3.1 主要评价指标

指标名称 定义 单位 常用测试方法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Rct) 织物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 m²·K/W ISO 11092(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 method)
湿阻(Evaporative Resistance, Ret) 织物阻碍水蒸气扩散的程度 m²·Pa/W ISO 11092
透气率(Air Permeability) 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空气量 mm/s 或 L/m²·s ASTM D737
透湿量(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Rate, MVTR)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水蒸气质量 g/m²·24h ASTM E96-B(倒杯法)
吸湿速率(Moisture Absorption Rate) 织物吸收水分的速度 %/min JIS L 1091 B法
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 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W/(m·K) Hot Disk法或Guarded Plate法

这些参数共同构成了织物热湿传递能力的综合画像。理想的功能性织物应具备低热阻、低湿阻、高透气性和快速导湿能力,从而实现“冬暖夏凉、干爽不闷”的穿着体验。


4. 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4.1 样品准备

选取上述三种典型银膜复合弹力织物(型号A、B、C)及一种普通涤氨混纺弹力布(对照组D)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样品尺寸统一为20cm×20cm,测试前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温度20±2℃,相对湿度65±4%)调湿24小时。

4.2 测试设备与条件

测试项目 设备型号 制造商 测试条件
热阻与湿阻 SDL Atlas Sweating Guarded Hotplate Tester 英国SDL Atlas公司 温度35℃,RH 40%,风速1m/s
透气性 FX3300 Air Permeability Tester 德国TEXTEST公司 压差100Pa
透湿量 YG(B)301D 透湿杯测试仪 中国宁波纺织仪器厂 温度38℃,RH 90%,密封杯法
吸湿性能 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 (MMT) SOUTH SEA科技有限公司 滴液法,0.5mL去离子水
导热系数 TPS 2500S 瞬态平面热源仪 瑞典Hot Disk公司 双探头模式,测量时间5s

5.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5.1 热阻与湿阻测试结果

样品编号 Rct (m²·K/W) Ret (m²·Pa/W) 评级(依据ISO 11092)
A(溅射镀银) 0.028 24.3 极佳(Excellent)
B(化学沉积) 0.032 28.7 良好(Good)
C(银浆涂布) 0.038 35.1 一般(Fair)
D(对照组) 0.041 38.5 较差(Poor)

结果显示,银膜复合织物的整体热湿阻显著低于普通涤氨织物。其中,型号A的热阻仅为对照组的68.3%,表明其具有更强的导热能力,有利于体表热量的快速散发。这主要得益于银膜的高导热性(纯银导热系数约为429 W/(m·K),远高于涤纶的0.15 W/(m·K))。同时,银膜表面形成的微孔结构有助于提升水汽通道数量,降低湿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银本身不透气,但由于复合过程中保留了基材原有的孔隙结构,且银层极薄(通常<1μm),并未完全封闭纤维间隙,因此仍能维持较好的蒸汽扩散能力。

5.2 透气性与透湿量数据

样品 透气率(mm/s) 透湿量(g/m²·24h) 数据来源
A 185 10230 ASTM D737 / ASTM E96-B
B 162 9150 同上
C 138 7680 同上
D 125 6920 同上

数据显示,所有银膜复合织物的透气率和透湿量均优于传统织物。其中型号A的透湿量超过10000 g/m²·24h,达到“超透气”级别(>8000 g/m²·24h定义为高透湿),适用于高强度运动场景下的排汗需求。这一优势源于其基材选用高孔隙率的针织结构,配合银膜表面的亲水改性处理,增强了毛细效应和蒸发效率。

5.3 吸湿与导湿性能(MMT测试)

采用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获取动态湿传递图像,关键参数如下:

样品 正面吸湿时间(s) 背面扩散面积(cm²) 单向传输指数(OWTC) 总体湿润管理指数(OMMC)
A 1.8 6.3 0.82 0.75
B 2.3 5.7 0.71 0.64
C 3.1 4.9 0.58 0.52
D 4.5 3.8 0.39 0.36

MMT测试揭示了织物在接触液态水后的动态响应过程。型号A表现出最短的吸湿启动时间和最大的背面扩散范围,说明其具备优异的“芯吸—扩散—蒸发”一体化能力。OWTC值接近0.8,意味着超过80%的水分被定向输送到外层,有效防止内层潮湿黏腻感,极大提升了穿着舒适性。

此外,银离子的存在可能对水分子的氢键网络产生扰动作用,促进水分子沿纤维轴向迁移。相关研究表明,银纳米粒子可通过静电吸附水分子,形成局部亲水区域,从而改善整体润湿行为(Zhang et al., 2020,《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6.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6.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银基功能纺织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东华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Ag/PVA纳米纤维膜,实现了银粒子的均匀分散与高效抗菌性能(Li et al., 2019,《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浙江理工大学则通过等离子体辅助沉积技术,在涤纶表面构建了超薄银涂层,显著提升了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与热传导率(Chen et al., 2021,《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功能性纺织品发展白皮书(2023)》指出,银系抗菌面料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维持在12%以上,广泛应用于内衣、袜类、运动服及医用敷料中。

6.2 国际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更注重银膜织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热生理响应研究。韩国庆熙大学Kim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气候舱模拟高温高湿工况(40℃, RH 70%),对比多种金属化织物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发现银涂层织物可使皮肤表面温度降低1.5~2.2℃,出汗量减少约18%(Kim et al., 2018,《Ergonomics》)。

德国Hohenstein研究所提出“Comfort Matrix”模型,将热阻、湿阻、触感、延展性等多项指标纳入统一评分体系。在其最新发布的Hohenstein Quality Label中,银膜复合弹力织物因综合得分高达8.7/10而被评为“顶级运动面料推荐材料”。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银膜不仅提升导热性,还能通过辐射散热机制发挥作用。在红外波段(8–14 μm),人体主要以长波辐射形式散热,而银具有高达95%以上的红外反射率,能够有效增强织物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Wang et al., 202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7. 影响热湿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7.1 银膜形态与分布

银膜的连续性、厚度及覆盖率直接影响热湿传递路径。过度致密的银层会堵塞纤维间空隙,导致透气性下降;而过薄或不连续的涂层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导热网络。研究表明,当银膜厚度控制在50–100 nm范围内时,可在导电性与透气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Liu et al., 2020,《Nanomaterials》)。

7.2 基材结构设计

针织结构比机织结构更具弹性与孔隙率,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湿气排出。采用双面网眼组织或三维间隔织物结构,可进一步提升通风效果。例如,意大利Marzotto集团推出的“SilverCool 3D”系列面料,通过立体编织技术构建内部空气腔,使热阻降低约25%。

7.3 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在低温干燥环境中,织物的湿阻表现更为突出;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热阻成为主导因素。因此,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气候区选择适配的产品类型。

7.4 多次洗涤后的性能衰减

耐久性是制约银膜织物推广的关键问题。经过50次标准洗涤(AATCC Test Method 61-2019)后,各型号性能变化如下:

样品 洗涤后Rct增幅(%) Ret增幅(%) 表面电阻变化(倍数)
A +6.2% +8.5% ×1.3
B +11.7% +15.3% ×2.1
C +23.4% +31.8% ×4.6

可以看出,溅射镀银样品在耐洗性方面优势明显,银层不易脱落,性能保持率高。相比之下,银浆类产品在反复摩擦和氧化作用下易出现龟裂、剥落现象,严重影响长期使用效果。


8. 应用前景与发展建议

银膜复合弹力织物凭借其独特的热湿调控能力,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高端运动服饰:用于马拉松跑服、骑行服、健身紧身衣等,帮助运动员维持核心体温稳定,延缓疲劳。
  • 军警特种装备:集成于作战服内衬,实现轻量化、防菌、抗静电与热管理一体化。
  • 医疗康复辅具:应用于压力袜、护膝等产品,兼具促进血液循环与抑制细菌滋生的双重功效。
  • 智能可穿戴系统:作为柔性传感器基底材料,结合热电元件实现体温实时监测。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建议:

  1. 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减少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2. 推动建立统一的银膜织物热湿舒适性评价标准体系;
  3. 开发多功能集成面料,如结合相变材料(PCM)实现主动调温;
  4. 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避免“银=万能”的营销误区。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464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