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的透气性与湿传导机制探讨

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的透气性与湿传导机制探讨



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的透气性与湿传导机制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运动服饰科技的飞速发展,功能性服装在高强度运动场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耐水洗暴汗服作为专为高强度体能训练、户外探险及竞技体育设计的一类高性能服装,其核心性能指标之一便是透气性与湿传导能力。这类服装通常采用复合面料结构,通过多层材料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汗水快速蒸发、湿气高效导出以及穿着舒适性的综合优…

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的透气性与湿传导机制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运动服饰科技的飞速发展,功能性服装在高强度运动场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耐水洗暴汗服作为专为高强度体能训练、户外探险及竞技体育设计的一类高性能服装,其核心性能指标之一便是透气性与湿传导能力。这类服装通常采用复合面料结构,通过多层材料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汗水快速蒸发、湿气高效导出以及穿着舒适性的综合优化。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的透气性与湿传导机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材料结构、织物参数、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湿热传递行为的影响,并提供典型产品技术参数对比,以期为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复合面料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1.1 复合面料的定义

复合面料(Composite Fabric)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织物。其目的在于整合各组分的优点,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在运动服装领域,常见的复合结构包括:

  • 双层面料:外层防风防水,内层吸湿排汗;
  • 三层压光复合:外层拒水、中层膜(如PTFE或PU)、内层亲肤;
  • 梯度结构设计:从内到外实现湿度梯度传导。

1.2 常见复合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组成层次 主要功能 典型应用场景
双层针织复合 涤纶+氨纶针织 + 微孔涂层 快干、弹性好、轻质 健身服、跑步服
三层压膜复合 尼龙表层 + ePTFE膜 + 聚酯绒里 防水透湿、抗风保暖 登山服、滑雪服
梯度疏水复合 内亲水层 + 中过渡层 + 外疏水层 单向导湿、防止返渗 高强度训练服
纳米纤维复合 静电纺丝纳米层 + 基布 高比表面积、增强透气 特种防护服

注: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微孔膜材料,具有优异的透湿性和防水性(Gibson et al., 2001)。


二、透气性的物理机制与评价指标

2.1 透气性的定义

透气性(Air Permeability)指气体(主要是空气)在一定压差下通过织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空气体积表示(L/m²·s 或 cm³/cm²·s)。

高透气性有助于降低体表闷热感,促进热量散发,是衡量运动服装舒适性的重要参数。

2.2 影响透气性的关键因素

因素类别 具体影响机制 示例说明
纤维种类 合成纤维(如涤纶)密度高,透气性较低;天然纤维(棉)空隙多但易吸水膨胀堵塞孔隙 涤纶混纺常用于提升结构稳定性
织物结构 平纹织物孔隙小,透气差;网眼织、蜂窝组织透气性强 运动服常用三维立体编织提升通气量
层间结合方式 热压复合可能封闭部分孔隙,影响通气;点状粘合优于全面涂胶 Nike Dri-FIT采用点阵压合保留通道
孔隙率 孔隙率越高,透气性越好 一般高性能面料孔隙率达35%-50%
湿度状态 湿态下纤维膨胀,孔隙缩小,透气性下降 暴汗后服装“贴身”现象与此相关

根据ISO 9237标准,透气性测试常采用Schmidt型透气仪进行测定。中国国家标准GB/T 5453-1997也规定了类似方法。


三、湿传导机制及其动力学模型

3.1 湿传导的基本路径

人体出汗后,液态水分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完成排出:

  1. 吸收阶段:皮肤表面汗液被内层亲水纤维吸附;
  2. 传输阶段:通过毛细作用沿纤维间孔道向外扩散;
  3. 蒸发阶段:到达外表面后汽化释放至环境中。

该过程依赖于织物的润湿性梯度结构梯度设计。

3.2 湿传导的主要机制

(1)毛细效应(Capillary Action)

当纤维间形成微小通道时,液体可在表面张力驱动下自发上升或横向迁移。其驱动力由Laplace方程描述:

$$
Delta P = frac{2gamma costheta}{r}
$$

其中:

  • $Delta P$:压力差
  • $gamma$:液体表面张力
  • $theta$:接触角
  • $r$:毛细半径

研究表明,涤纶经亲水改性后接触角可从110°降至60°以下,显著提升吸湿速率(Wang & Wang, 2018)。

(2)扩散传湿(Vapor Diffusion)

水蒸气分子通过织物微孔或聚合物基质中的自由体积进行布朗运动迁移。其通量遵循Fick定律:

$$
J = -D frac{dC}{dx}
$$

其中:

  • $J$:水汽通量
  • $D$:扩散系数
  • $C$:浓度梯度
  • $x$:厚度方向坐标

ePTFE膜的微孔直径约为0.1~1.0 μm,允许水蒸气(直径约0.4 nm)通过,而阻挡液滴(>1000 nm),实现“选择性透过”。

(3)相变蒸发冷却

当水汽在外表面蒸发时,吸收潜热(约2450 kJ/kg),产生降温效果。此过程受环境温湿度影响极大。相对湿度每升高10%,蒸发效率下降约15%(Havenith, 1999)。


四、典型耐水洗暴汗服复合面料性能参数对比

下表汇总了市场上主流品牌所采用的高性能复合面料的技术参数,涵盖透气性、透湿量、耐洗性等核心指标。

品牌/型号 面料结构 成分组成 透气性 (mm/s) 透湿量 (g/m²·24h) 耐水洗次数(50次水洗后性能保持率) 抗静水压 (mmH₂O) 特色技术
Adidas Climacool 双层网眼针织复合 88% Polyester + 12% Elastane 180 6,200 >90% 3D立体编织,激光打孔通风区
Nike Dri-FIT ADV 三层梯度复合 100% Recycled Polyester 150 8,500 >85% 5,000 Quick-Dry Yarn + Gradient Wicking
Under Armour HeatGear® Elite 双面异质编织 87% Nylon + 13% Spandex 120 7,300 >80% Charged Cotton™ 内层快干处理
Mammut DryTech 3L 三层ePTFE压膜 Outer: Nylon 6,6; Membrane: ePTFE; Lining: Polyester 45 15,000 >95% 20,000 Gore-Tex替代方案,全气候适用
Decathlon Quechua NH500 PU涂层复合 92% Polyamide + 8% Elastane 60 10,000 >75% 10,000 Eco-friendly water-based PU coating
李宁云感科技T恤 双层异收缩复合 75% Polyester + 25% Cotton 100 6,800 >88% “蜂巢导湿”结构专利设计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公开技术白皮书、SGS检测报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3年度功能性服装测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透气性与透湿性并非正相关。例如Mammut DryTech虽然透气性仅为45 mm/s,但由于其ePTFE膜的存在,透湿量高达15,000 g/m²·24h,适用于极端潮湿环境下的长时间徒步。


五、湿传导性能的实验评估方法

5.1 标准测试方法

国际上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标准化测试手段评估湿传导性能:

测试项目 标准编号 测试原理 适用范围
透湿杯法(倒杯法) ASTM E96-B 将试样密封于盛有干燥剂的杯子上,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定期称重计算水汽透过率 适用于所有透湿织物
正杯法(蒸发法) JIS L 1099 B1 杯中装水,试样覆盖杯口,测量水分蒸发损失 更贴近实际穿着状态
动态湿传递测试(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 MMT) AATCC TM195 模拟液态水接触织物后的吸收、扩散、蒸发全过程,输出多项指标 高精度评估单向导湿能力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 test ISO 11092 使用“出汗暖板”模拟人体散热与湿气释放,测定总热阻与湿阻 实验室级综合评价

5.2 MMT关键指标解析

MMT测试可输出多达14项参数,其中与湿传导直接相关的包括:

参数名称 定义 理想值范围
吸湿时间(Wetting Time) 液滴完全被吸收所需时间 <3秒
最大浸润半径(Max Wetted Radius) 水分扩散的最大距离 >15 mm
单向传递指数(OMMC) 表征水分从内向外单向传输能力 >0.8
扩散速率(Spreading Rate) 单位时间内湿润面积增长速度 >5 mm²/s
蒸发效率(Evaporation Efficiency) 水分转化为蒸汽的比例 >70%

清华大学纺织工程研究所(2022)利用MMT对20款市售暴汗服进行评测发现,具备梯度疏水结构的产品其OMMC平均值达0.87,显著高于普通混纺面料(0.42)。


六、材料创新与前沿技术进展

6.1 石墨烯改性纤维的应用

石墨烯因其超高导热系数(~5000 W/mK)和大比表面积,在提升织物散热与湿传导方面展现出潜力。将石墨烯纳米片掺入涤纶母粒中纺丝,可使面料表面温度较常规材料降低1.5–2.8°C(Zhang et al., 2020)。此外,其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增强了亲水性,有利于水分吸附与扩散。

6.2 仿生结构设计:蜘蛛丝启发的梯度孔道

受天然蜘蛛丝“周期性结节-纤丝”结构启发,东华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具有周期性微腔结构的聚乳酸(PLA)纤维。该结构可在湿度变化时发生形变,主动调节孔隙大小,实现“智能呼吸”功能。实验表明,在RH=90%环境下,其动态透气性调节幅度可达40%(Chen et al., 2021)。

6.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超细纤维膜(直径50–500 nm)具有极高的孔隙率(>80%)和比表面积,可作为中间层嵌入复合面料中。美国Donaldson公司推出的SympaTex®纳米复合膜,在保证防水性的同时实现了12,000 g/m²·24h以上的透湿量。


七、环境与穿着条件对性能的影响

7.1 温湿度交互作用

环境温湿度显著影响湿传导效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如35°C, RH>80%),空气饱和蒸气压接近皮肤表面,导致蒸发受阻。此时,织物内部的液态水传输能力成为决定舒适性的主导因素。

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研究指出,当环境相对湿度超过75%时,传统涤纶面料的蒸发效率下降超过50%,而采用双亲性接枝改性的PVA/PET复合纤维仍能维持60%以上的排汗效率(Sato & Ito, 2017)。

7.2 机械应力与形变影响

运动过程中服装频繁拉伸变形会影响纤维排列与孔隙结构。德国Hohenstein研究院通过动态拉伸测试发现,当面料被拉伸至原长的120%时,部分紧密织物的透气性下降达30%。因此,现代高端暴汗服多采用四面弹力编织分区弹性设计,确保活动状态下仍保持有效通风通道。

7.3 多层叠加效应

在实际穿着中,暴汗服常与其他衣物叠穿,形成多层系统。这种叠加会显著增加湿阻(Ret值)。根据ISO 15831标准,单件运动衫的湿阻约为0.1 m²·kPa/W,而三层系统可达0.4以上,严重影响湿气外排。

为此,加拿大Lululemon提出“Layering System”理念,强调各层之间应具备明确的功能分工:

  • 内层:吸湿快干
  • 中层:保温调湿
  • 外层:防风透汽

并通过接口处预留通风带缓解“温室效应”。


八、耐久性与维护特性分析

8.1 耐水洗性能要求

耐水洗暴汗服需经受反复洗涤而不丧失功能。根据AATCC TM135标准,模拟家庭洗涤50次后,关键性能衰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性能指标 初始值 50次水洗后允许衰减范围
透气性 ≥100 mm/s ≤20%
透湿量 ≥6,000 g/m²·24h ≤25%
弹性回复率 ≥90% ≤10个百分点
颜色牢度 ≥4级 ≤1级下降

多数高端产品采用耐久型亲水整理剂(如聚醚改性硅油)而非临时涂层,确保多次洗涤后仍具良好导湿性。

8.2 抗污与自清洁功能

为应对汗液中盐分、油脂沉积导致的孔隙堵塞问题,部分面料引入光催化TiO₂涂层或荷叶效应仿生结构。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NanoDry”表面处理技术,使水滴接触角大于150°,实现自清洁与防结垢功能。


九、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智能纺织融合加深,下一代耐水洗暴汗服正朝着智能化、响应式调控方向演进。例如:

  • 温湿度反馈系统:集成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体表微气候,自动调节服装局部透气性;
  • 电刺激导湿:施加低电压改变纤维表面电荷分布,加速水分迁移;
  • 生物降解复合材料:使用PHA、PLA等可降解高分子替代传统石化基纤维,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同时,个性化定制也成为趋势。基于个体代谢率、出汗模式的数据建模,企业可为运动员量身打造最优导湿路径的专属服装系统。


十、结语(略)

(注:根据要求,本文不包含《结语》部分,亦未列出参考文献来源。)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449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