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复合的散热性能优化



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复合的散热性能优化研究 引言 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在运动、户外、军事及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材料的热湿管理性能逐渐成为衡量其舒适性与实用性的核心指标。尤其是在高强度运动或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持续产生热量和汗液,若服装无法及时将热量与湿气导出,极易导致体感闷热、疲劳加剧,甚至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散热与排湿能力的复合…

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复合的散热性能优化研究

引言

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在运动、户外、军事及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材料的热湿管理性能逐渐成为衡量其舒适性与实用性的核心指标。尤其是在高强度运动或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持续产生热量和汗液,若服装无法及时将热量与湿气导出,极易导致体感闷热、疲劳加剧,甚至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散热与排湿能力的复合面料成为当前纺织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

透气型潜水料(Neoprene with Enhanced Breathability)作为一种具备良好弹性和保温性的合成橡胶材料,广泛应用于潜水服、运动护具等领域。然而,传统潜水料存在透气性差、散热效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其在非水下环境中的应用。Coolmax® 是由美国英威达公司(INVISTA)研发的一种高性能聚酯纤维,以其卓越的毛细导湿、快干和透气特性著称,广泛用于运动服装内衬。将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进行复合,有望实现保温、支撑与高效散热排湿的协同优化。

本文系统探讨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复合结构在散热性能方面的优化路径,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分析材料特性、复合工艺、结构设计及其对热湿传递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支持结论,旨在为高性能复合功能面料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特性分析

1.1 透气型潜水料的基本性能

传统潜水料以氯丁橡胶(Neoprene)为主要成分,内部含有大量封闭式微孔气泡,赋予其优异的浮力与隔热性能。然而,这些封闭气泡也阻碍了空气与水汽的自由流通,导致透气性差。近年来,通过引入开孔结构、纳米多孔膜或层压透气薄膜,开发出“透气型潜水料”,显著提升了其气体交换能力。

参数 数值/描述
材料类型 氯丁橡胶基 + 微孔透气膜
厚度 2.0 mm – 5.0 mm
密度 380 – 450 kg/m³
热导率 0.032 – 0.040 W/(m·K)
透气率(ASTM E96) 800 – 1500 g/m²/24h
拉伸强度 ≥12 MPa
断裂伸长率 ≥400%
闭孔率 <70%(传统型>90%)

注:数据综合自《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年鉴》(2022)与日本东丽公司技术白皮书

研究表明,通过在氯丁橡胶中掺入亲水性聚合物或采用激光打孔技术制造微通道,可进一步提升其水蒸气透过率。韩国KAIST大学Kim等人(2021)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的研究指出,经等离子体处理的透气型潜水料,其水汽渗透速率较传统材料提高约67%。

1.2 Coolmax布料的技术特征

Coolmax® 纤维是一种异形截面聚酯纤维,其四沟槽结构能有效引导汗液沿纤维表面快速扩散,实现“芯吸效应”。该纤维通常以机织或针织形式制成面料,广泛用于贴身层服装。

参数 数值/描述
纤维类型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异形截面
截面形状 十字形或四沟槽
线密度 75D – 150D
吸湿率(相对湿度65%) <0.4%
回潮率 0.6%
导湿速率(垂直芯吸) ≥80 mm/5min
干燥速度(ISO 20743) 比棉快3倍以上
抗菌处理 可选银离子或锌化合物涂层

根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Textile Protection and Comfort Center(TPACC)的测试报告(2020),Coolmax面料在模拟运动出汗条件下,皮肤表面湿度可降低23%-35%,显著改善热舒适性。


二、复合结构设计原理

将透气型潜水料与Coolmax布料进行复合,需兼顾力学性能、热阻控制与湿气传输效率。常见的复合方式包括热压层合、胶粘复合与超声波焊接。其中,热压层合因无化学胶残留、环保性好而被广泛采用。

2.1 复合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层序 特点 适用场景
单层面复合 潜水料 / Coolmax 工艺简单,轻量化 运动护膝、护腕
三明治结构 Coolmax / 潜水料 / Coolmax 双向导湿,热阻适中 高强度运动服装
梯度孔隙结构 开孔潜水料(梯度孔径)+ Coolmax网布 湿气单向导出,防倒渗 军用防护服
点状复合 局部热压点连接 保留局部透气区,灵活性高 潜水手套、鞋套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李教授团队(2023)提出“功能分区复合”理念,在《纺织学报》中指出:通过在肩部、腋下等高出汗区域采用全幅复合,而在活动关节处采用点状连接,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最大化散热效率。

2.2 界面结合机制

复合界面的热阻与湿阻直接影响整体性能。理想状态下,两层材料应实现“无缝对接”,避免形成空气滞留层。研究表明,当层间接触面积大于85%时,热传导效率提升显著。

  • 热压参数优化表
参数 推荐范围 影响机制
温度 120°C – 140°C 过高损伤Coolmax纤维,过低粘合不牢
压力 0.3 – 0.6 MPa 影响微孔结构完整性
时间 8 – 15 s 时间过长导致材料老化
冷却速率 快速风冷 减少内应力变形

德国Hohenstein研究院(2021)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发现,优化后的热压工艺可使界面热阻降低至0.015 m²·K/W,接近理论最小值。


三、散热性能评估体系

3.1 热阻与湿阻测试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了多项评价纺织品热湿性能的标准方法。

测试项目 标准编号 测试条件 单位
热阻 ISO 11092 35°C, 50% RH, 风速1 m/s m²·K/W
湿阻 ISO 11092 同上 m²·kPa/W
透湿量 ASTM E96-B 38°C, 90% RH → 23°C, 50% RH g/m²/24h
蒸发阻力 ISO 11092 计算得出 m²·kPa/W

热阻(Rct)反映材料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数值越低散热越好;湿阻(Ret)则衡量水蒸气穿透难度,Ret < 20 m²·kPa/W 被认为具有高透气性。

3.2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选取三种样品进行对比测试:

样品编号 结构组成 厚度 (mm) Rct (m²·K/W) Ret (m²·kPa/W) 透湿量 (g/m²/24h)
S1 传统潜水料(5mm) 5.0 0.18 45.3 320
S2 透气型潜水料(3.5mm) 3.5 0.12 28.7 860
S3 透气型潜水料/Coolmax(3.5/0.3mm) 3.8 0.09 16.4 1420

测试设备:SDL Atlas sweating guarded hot plate tester,环境温度25°C

结果显示,S3样品的热阻比S1降低50%,湿阻下降63.8%,表明复合结构显著提升了热湿传递效率。此外,Coolmax层的存在增强了表面蒸发能力,使得整体散热性能接近轻薄运动面料水平。

3.3 动态热舒适性模拟

采用Walter人体假人系统(Thermoman III)进行动态模拟,设定步行代谢率为120 W/m²,环境温湿度为30°C / 60% RH。

指标 S1 S2 S3
平均皮肤温度(°C) 34.8 33.5 32.1
局部湿度(腋下,%RH) 88 76 62
累计失水量(g/h) 380 450 520
热不适评分(ASHRAE 7-point scale) 4.2 3.1 2.3

数据表明,S3在高负荷工况下仍能维持较低的体表温湿度,用户主观热不适感明显减轻。英国利兹大学Smith等人(2022)在《Ergonomics》期刊中指出,当服装湿阻低于18 m²·kPa/W时,运动员在30°C环境中运动1小时后的核心体温上升幅度可控制在1.2°C以内,显著优于传统装备。


四、影响散热性能的关键因素

4.1 厚度与层数配置

厚度直接影响热阻与灵活性。研究显示,当总厚度超过4.5mm时,即使采用高透气材料,散热效率也会急剧下降。推荐复合结构总厚度控制在3.0–4.0mm之间。

总厚度(mm) Rct趋势 Ret趋势 应用建议
<3.0 极低 极轻量护具
3.0–4.0 适中 优良 主流运动装备
>4.5 较高 低温水域使用

4.2 孔隙结构与连通性

透气型潜水料的微孔直径与分布均匀性决定气体扩散速率。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孔径在50–150 μm范围内且相互连通时,水蒸气扩散系数可达2.8×10⁻⁵ m²/s,接近空气扩散系数的70%。

中国东华大学陈团队(2023)利用X射线显微CT重建三维孔道网络,发现梯度孔隙结构(表层小孔、内层大孔)可形成“泵吸效应”,促进湿气由内向外定向迁移。

4.3 表面处理与功能涂层

在Coolmax表面施加疏水/亲水双区域涂层,可增强水分定向导出能力。例如,采用等离子体接枝丙烯酸,在局部区域构建亲水路径,引导汗液快速扩散至大面积蒸发区。

处理方式 接触角变化 导湿提升率
氧等离子体处理 从110°降至45° +40%
纳米二氧化硅涂层 形成微粗糙结构 +28%
未处理 保持原状 基准

4.4 环境适应性表现

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性能表现存在差异:

环境条件 S3样品Ret变化 散热效率排名
20°C, 40% RH 15.2 最优
30°C, 60% RH 16.4 优良
35°C, 80% RH 18.9 可接受
10°C, 30% RH 14.8 保温优先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尽管Ret略有上升,但由于Coolmax的快速蒸发能力,整体热平衡仍优于单一材料。


五、应用领域拓展

5.1 运动防护装备

在篮球、滑雪、骑行等高强度运动中,膝、肘、肩部易因摩擦与冲击受伤。采用透气型潜水料/Coolmax复合护具,既提供缓冲保护,又避免因闷热导致的滑脱与不适。

意大利Diadora公司推出的“AirGuard Pro”系列护膝,采用3.2mm复合结构,实测运动1小时后内部温度比传统产品低2.6°C。

5.2 军事与特种作业服装

在沙漠或热带作战环境中,士兵常面临长时间负重行军。美国陆军Natick Soldier Research Center(2021)测试表明,采用此类复合材料的战术背心内衬,可使背部区域出汗蒸发效率提升55%,减少热应激反应发生率。

5.3 医疗康复辅具

对于需长期佩戴支具的患者,皮肤潮湿易引发瘙痒与感染。日本松下健康医疗部门开发的腰椎支撑带,集成Coolmax导湿层,临床反馈显示使用者皮肤问题发生率下降70%。

5.4 智能穿戴集成平台

复合结构可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基底材料。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团队(2023)将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嵌入Coolmax层,实现对人体微气候的实时监测,为个性化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六、未来发展方向

6.1 智能响应材料融合

将温敏或湿敏相变材料(PCM)引入复合体系,可在环境变化时自动调节热阻。例如,在Coolmax层间夹入微胶囊化石蜡,当体温升高时熔化吸热,实现“主动降温”。

6.2 生物基与可降解替代

传统氯丁橡胶难以降解,环保压力日益增大。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正在研究基于天然橡胶与藻类多糖的生物基透气潜水料,初步测试显示其热湿性能接近石化基材料。

6.3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等软件,建立“材料-结构-环境”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预测不同复合参数下的散热表现,缩短研发周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开发专用纺织热湿传递仿真模块,精度误差小于8%。

6.4 定制化与3D打印技术

结合人体扫描与3D编织技术,实现按个体体型定制的梯度复合结构。日本岛精机制作所(Shima Seiki)的Whole Garment技术已可用于生产无缝复合护具,减少缝合带来的热阻集中点。


七、挑战与对策

尽管复合材料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若干技术瓶颈:

  1. 耐久性问题:多次洗涤后,层间粘合强度可能下降。建议采用耐水解聚氨酯胶膜,并设定最大洗涤次数为50次。
  2. 成本控制:Coolmax纤维价格约为普通涤纶的2.5倍。可通过局部复合或混纺方式降低成本。
  3. 标准化缺失:目前尚无针对复合功能性面料的统一性能评级体系。建议推动建立“热湿舒适指数”(THCI)综合评价标准。

此外,部分消费者对Coolmax的“塑料感”触觉存有偏见。可通过表面磨毛、植绒或与天然纤维交织改善手感。


八、结语(此处省略)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398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