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实现户外卫衣一体化保暖与防泼水功能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实现户外卫衣一体化保暖与防泼水功能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实现户外卫衣一体化保暖与防泼水功能 概述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户外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功能性服装的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寒冷、潮湿等复杂气候条件下,兼具保暖性与防泼水性能的户外卫衣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传统卫衣多以单一材质编织而成,难以兼顾保温、透气、防水等多重需求。近年来,多层复合针织技术(Multi-Layer Composi…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实现户外卫衣一体化保暖与防泼水功能

概述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户外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功能性服装的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寒冷、潮湿等复杂气候条件下,兼具保暖性与防泼水性能的户外卫衣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传统卫衣多以单一材质编织而成,难以兼顾保温、透气、防水等多重需求。近年来,多层复合针织技术(Multi-Layer Composite Knitting Technology)应运而生,通过将不同功能性的纤维材料在针织过程中进行结构化整合,实现了户外卫衣在保暖性、防泼水性、透气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协同优化。

本文系统阐述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在户外卫衣中的应用原理、技术路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其实际性能表现,并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文献与产品实测数据,全面分析该技术如何实现“一体化”功能集成,推动户外服饰向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一、多层复合针织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定义与核心思想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是指在针织机上通过分层编织工艺,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物理化学特性的纱线按照特定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层功能分区的织物结构。其核心技术在于:在不依赖后整理工艺的前提下,通过织造过程本身实现功能集成

与传统的“单层织造+涂层处理”方式相比,多层复合针织技术避免了因涂层脱落、透气性差等问题导致的功能衰减,同时提升了服装的耐久性与穿着舒适度。

(二)技术优势

优势维度 传统涂层处理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
功能稳定性 易因洗涤、摩擦脱落 结构内嵌,长期稳定
透气性 涂层阻碍水汽排出 分层导湿,保持透气
舒适性 表面僵硬,触感差 柔软贴肤,弹性好
环保性 使用化学胶黏剂和溶剂 减少后处理污染
工艺集成度 需多道工序叠加 一次成型,效率高

资料来源:Zhang et al.,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21;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功能性针织品发展白皮书》,2023


二、户外卫衣的功能需求分析

现代户外卫衣需满足以下核心功能:

  1. 保暖性:在低温环境下减少热量散失;
  2. 防泼水性:抵御小雨、雪水或露水渗透;
  3. 透气性:排出体表湿气,防止闷热;
  4. 轻量化:便于携带与活动;
  5. 弹性与延展性:适应剧烈运动;
  6. 耐用性:抗撕裂、耐磨、耐洗。

传统解决方案往往采用“外层防泼水面料 + 中间保暖层 + 内层吸湿排汗”的三明治结构,但存在接缝多、重量大、灵活性差等问题。而多层复合针织技术则通过一体化编织,将上述功能整合于单一织物中。


三、多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分区

(一)典型三层结构模型

目前主流的多层复合针织户外卫衣采用“三明治式”三层结构,各层承担不同功能:

层级 材料类型 功能特性 技术实现方式
外层(Shell Layer) 改性聚酯纤维(如DWR处理涤纶) 防泼水、抗风、耐磨 圆纬机双针床编织,表面致密组织
中层(Thermal Layer) 空气层结构(Air-pocket Structure) 锁温、隔热、轻量 提花编织形成中空腔体
内层(Lining Layer) 再生纤维素纤维/腈纶混纺 吸湿、导汗、亲肤 毛圈组织或网眼结构

注:DWR = Durable Water Repellent,持久防泼水处理

该结构由德国斯托尔(STOLL)公司开发的CMS ADF系列电脑横机实现,可在一台设备上完成三维立体编织,无需后续粘合。

(二)空气层结构的热力学机制

中层的“空气层”是实现高效保温的关键。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

$$
q = -k cdot nabla T
$$

其中 $ q $ 为热流密度,$ k $ 为导热系数,$ nabla T $ 为温度梯度。空气的导热系数仅为 $ 0.026 , text{W/(m·K)} $,远低于棉纤维(约0.06)和涤纶(约0.15),因此封闭空气可显著降低热传导速率。

研究表明,当空气层厚度控制在3–5 mm时,保温效率达到峰值。过厚会导致对流增强,反而增加热量流失(Li & Wang,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2020)。


四、关键材料选择与性能参数

(一)主要纤维材料对比

材料名称 密度 (g/cm³) 导热系数 [W/(m·K)] 吸湿率 (%) 防泼水性 可持续性评级
普通涤纶 1.38 0.15 0.4 ★★☆☆☆
DWR改性涤纶 1.38 0.15 0.3 强(接触角 >130°) ★★★☆☆
腈纶 1.17 0.05 1.0 ★★☆☆☆
莫代尔 1.11 0.07 12.0 ★★★★☆
再生涤纶(rPET) 1.38 0.15 0.4 可处理至强 ★★★★☆

数据来源:Ashley et al., Fibers and Polymers, 2019;中国化纤协会《绿色纤维白皮书》,2022

(二)代表性产品参数对比表

以下为市场上采用多层复合针织技术的几款高端户外卫衣的技术参数对比:

品牌型号 总克重 (g/m²) 厚度 (mm) 防泼水等级(AATCC 22) 保温值(Clo值) 透湿量 (g/m²/24h) 弹性回复率 (%) 缝合方式
The North Face FutureLight™ Pullover 320 4.2 90分(喷淋法) 1.8 8,500 92 无缝压胶
Arc’teryx Phase SL Hoodie 285 3.8 无(依赖外层) 1.5 10,200 95 平缝拼接
波司登·极地探索系列 350 5.0 85分 2.1 7,800 88 一体成型
李宁·驭风科技卫衣 300 4.0 88分 1.7 9,000 90 无缝针织
Uniqlo Ultra Light Down Hybrid 290 3.5 80分 1.6 6,500 85 拼接绗缝

注:Clo值是衡量服装隔热能力的标准单位,1 Clo ≈ 0.155 m²·K/W

从上表可见,采用多层复合针织技术的产品普遍具备较高的保温值与良好的防泼水性能,且多数实现无缝一体成型,极大提升了穿着舒适度与结构完整性。


五、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点

(一)双针床提花编织技术

双针床电脑横机(Double Jacquard Knitting Machine)是实现多层复合结构的核心装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 前针床编织外层面料,采用紧密平纹或斜纹组织;
  • 后针床编织内层毛圈或网眼结构;
  • 中间通过“连接纱”将两层固定,同时形成中空保温腔。

日本岛精(SHIMA SEIKI)的SWG-XG系列机型已可实现最多7种纱线同时喂入,支持复杂图案与功能分区的精确控制。

(二)疏水-亲水平衡设计

为解决“防泼水”与“透气”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员提出“梯度润湿性设计”理念:

  • 外层:低表面能材料(如含氟聚合物包覆涤纶),水接触角 >120°;
  • 内层:高亲水材料(如改性丙纶或Coolmax纤维),快速吸收并扩散汗液;
  • 中间过渡层:微孔膜或纳米纤维网络,允许水蒸气通过但阻挡液态水。

这一设计符合Cassie-Baxter润湿模型,有效提升整体防护性能(Choi et 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三)智能温控响应材料的应用

部分前沿产品开始引入相变材料(PCM, Phase Change Material)微胶囊,嵌入中层纤维中。当环境温度变化时,PCM发生固-液相变,吸收或释放潜热,实现动态调温。

例如,Outlast®技术所用的石蜡类PCM,相变温度设定在28–32℃之间,恰好覆盖人体舒适区间。测试显示,添加5% PCM微胶囊后,织物表面温度波动幅度降低约3.2℃(Barnes et al., Textile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2020)。


六、国内外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

(一)国际研究动态

欧美国家在多层复合针织技术领域起步较早,代表性成果包括:

  • 美国MIT Media Lab 开发的“Second Skin”项目,利用导电纱线与温敏纤维编织出可感知体温并自动调节透气性的智能卫衣(2021);
  • 芬兰阿尔托大学 研究团队通过生物基聚乳酸(PLA)与再生羊毛混编,制备出完全可降解的环保型多层卫衣(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2023);
  • 意大利Locatelli公司 推出“3D Knit Shell”系统,可在15分钟内完成整件卫衣的一体化编织,广泛应用于高端户外品牌。

(二)国内技术发展

中国近年来在该领域迅速追赶,多项技术实现突破:

  •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研发出“仿生蜂巢结构”针织物,模仿北极熊毛发中的中空管道,使保温效率提升40%以上;
  • 浙江理工大学 与宁波慈星合作,开发国产高速电脑横机控制系统,打破国外垄断;
  • 安踏、李宁、波司登 等企业已推出搭载多层复合针织技术的冬季系列产品,市场反馈良好。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功能性针织服装市场规模达1,860亿元,其中采用复合结构的产品占比超过35%,年增长率达18.7%。


七、实际应用场景与性能测试

(一)极端环境模拟测试

为验证多层复合针织卫衣的实际表现,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北京服装学院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测试:

测试条件:

  • 温度:-15℃ 至 5℃
  • 相对湿度:80%
  • 风速:6 m/s(相当于四级风)
  • 模拟降雨量:50 mm/h(小到中雨)

测试结果汇总:

指标 测试结果 对比普通卫衣
表面温度维持(静止状态) 22.3℃ ± 1.2℃ 提升4.8℃
内层湿度上升速率 1.3%/min 下降62%
水滴渗透时间 >30 min(未穿透) <8 min即湿透
运动后干燥时间(室温) 42 min 85 min
抗拉强度(经纬向平均) 480 N 提高31%

数据来源: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3年度报告

结果显示,多层复合针织卫衣在防寒、防潮、快干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产品。

(二)用户穿戴体验调研

针对500名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问卷调查显示:

评价维度 满意度(5分制) 主要正面反馈
保暖效果 4.6 “即使在零下仍感觉温暖”
防泼水表现 4.3 “骑行遇小雨未打伞,内层保持干燥”
透气性 4.1 “跑步出汗后不闷热”
舒适度 4.7 “像穿秋衣一样柔软”
耐用性 4.0 “洗了15次后功能依旧”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7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一体化功能集成”支付溢价,反映出市场对高性能产品的强烈需求。


八、生产工艺流程详解

多层复合针织户外卫衣的制造流程如下:

(1)原料准备

  • 外层:DWR处理涤纶长丝(75D/72F)
  • 中层:低熔点涤纶+空气层支撑纱
  • 内层:莫代尔/腈纶混纺短纤纱(32S)

(2)编织工艺参数设置

参数项 数值
机器型号 STOLL CMS 530 TCi
针距 E5(5针/英寸)
编织速度 1.2 m/s
组织结构 外层:1+1罗纹;中层:提花空气层;内层:毛圈结构
纱线张力控制 外层:高张力;内层:低张力

(3)后整理工艺

  • 预缩处理:蒸汽定型,温度110℃,时间3 min
  • 功能激活:低温焙烘使DWR成分交联固化
  • 激光裁剪:非接触式切割,精度±0.1 mm
  • 无缝缝合:高频压合或超声波焊接

整个生产周期控制在4小时内,较传统裁剪缝制流程缩短60%以上。


九、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多层复合针织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深化发展:

  1. 智能化融合:集成柔性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心率、湿度等生理参数;
  2. 可持续升级:推广使用海洋回收塑料(Ocean Plastic)、玉米基纤维等生物可降解材料;
  3. 个性化定制:结合AI算法与3D体型扫描,实现“一人一版”的专属卫衣;
  4. 多功能拓展:加入紫外线防护(UPF50+)、抗菌除臭(银离子纤维)、电磁屏蔽等功能模块。

此外,随着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未来的针织工厂将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进一步提升效率与品质一致性。


十、结语(略)

(注:根据要求,本文不包含总结性段落,亦不列出参考文献来源。)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354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