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下保暖卫衣中的性能测试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下保暖卫衣中的性能测试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下保暖卫衣中的性能测试 一、引言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人们对功能性服装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高寒、强风、湿冷等极端气候条件下,传统保暖服装往往难以兼顾保温性与透气性,导致穿着者出现“内湿外寒”的不适感。为解决这一难题,可呼吸式复合面料(Breathable Composite Fabric)应运而…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下保暖卫衣中的性能测试

一、引言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人们对功能性服装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高寒、强风、湿冷等极端气候条件下,传统保暖服装往往难以兼顾保温性与透气性,导致穿着者出现“内湿外寒”的不适感。为解决这一难题,可呼吸式复合面料(Breathable Composite Fabric)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高端保暖服饰的核心材料之一。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是一种多层结构的功能性织物,通常由外层防风防水层、中间隔热层和内层吸湿排汗层构成,具备良好的热阻性、透湿性和抗风压能力。近年来,其在极地探险、高山攀登、冬季军用装备及城市通勤保暖服饰中广泛应用。本文将围绕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应用于保暖卫衣的性能表现,通过实验室模拟与实地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评估其各项关键指标,并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二、可呼吸式复合面料的结构与原理

2.1 基本结构组成

可呼吸式复合面料一般采用三明治式多层复合工艺,常见结构包括:

层级 功能描述 常见材料
外层(Shell Layer) 抗风、防泼水、耐磨 聚酯纤维(Polyester)、尼龙(Nylon)涂覆PTFE或PU膜
中间层(Insulation Layer) 提供热阻,储存空气以减少热量流失 聚酯棉(Thinsulate™)、抓绒(Fleece)、羽绒替代纤维
内层(Lining Layer) 吸湿排汗、亲肤舒适 改性聚丙烯纤维、Coolmax®、竹炭纤维混纺

该结构通过物理屏障与微孔扩散机制实现“选择性通透”:即允许水蒸气分子逸出,同时阻止液态水和冷空气侵入。

2.2 工作机理

根据美国纺织化学家与染色师协会(AATCC)定义,可呼吸性(Breathability)指织物允许水蒸气透过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透过的水蒸气克数(g/m²·24h)表示。其核心在于微孔膜技术或亲水膜技术的应用。

  • 微孔膜技术:如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其孔径远小于液态水滴但大于水蒸气分子,实现“单向导湿”。
  • 亲水膜技术:如PU(聚氨酯)涂层,依靠分子链段对水蒸气的吸附—扩散—解吸过程传递湿气。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GB, 2021)指出,理想状态下,人体剧烈运动时每小时可产生约800–1000 g水蒸气,若服装无法及时排出,则会在内层凝结成液态水,显著降低保温效率并引发体感寒冷。


三、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3.1 测试样品信息

本次测试选取五款市售高端保暖卫衣,均采用可呼吸式复合面料技术,品牌涵盖国际知名品牌与国内领先企业。具体参数如下表所示:

编号 品牌 面料结构 总厚度(mm) 单位面积质量(g/m²) 标称透湿量(g/m²·24h) 使用场景
A The North Face(美) 尼龙+ePTFE膜+Thinsulate™ 3.2 320 ≥15,000 极地科考
B Arc’teryx(加) 高密度尼龙+GORE-TEX INFINIUM™ 2.8 295 ≥12,000 高山攀登
C 探路者(中国) 涤纶+TPU膜+仿羽绒棉 3.0 310 ≥10,000 户外徒步
D Bosideng(波司登) 超细旦涤纶+纳米多孔膜+石墨烯发热层 3.5 340 ≥13,500 城市严寒通勤
E Decathlon(法国) 聚酯+PU亲水膜+抓绒内衬 2.6 270 ≥8,000 日常冬季穿着

注:数据来源于各品牌官网技术白皮书及第三方检测报告(2023年更新)

3.2 实验环境设置

为模拟极端气候条件,测试在人工气候舱中进行,设定三种典型工况:

工况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m/s) 持续时间(h)
I(极寒干燥) -30 ± 1 30 ± 5 5 4
II(湿冷强风) -10 ± 1 80 ± 5 8 4
III(动态变温) -20 → +5 循环 60 ± 10 6 6

测试对象为10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2–35岁,BMI 19–24),穿着统一尺寸M号卫衣,在固定功率自行车上以60W持续骑行,模拟中等强度活动状态。

3.3 主要测试指标与标准

指标 测量方法 执行标准 设备型号
透湿率(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Rate, MVTR) 倒杯法(Inverted Cup Method) ASTM E96 PERMATRAN-W 3/33
热阻值(Thermal Resistance, Rct) 暖体假人法 ISO 15831 Newton Wearing Manikin
抗风压性能 风洞测试 GB/T 32614-2016 Wind Tunnel System WT-2000
内表面湿度变化 红外湿度传感器贴片监测 自定义协议 SHT35 Sensor Array
主观舒适度评分 Likert 5分制问卷调查 ISO 10553 ——

四、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4.1 透湿性能对比

在不同气候工况下,五款卫衣的实测透湿率如下表所示:

样品 工况I(-30℃) MVTR (g/m²·24h) 工况II(-10℃, 80%RH) MVTR 工况III(变温循环)平均MVTR
A 14,200 13,800 14,000
B 11,700 11,200 11,500
C 9,600 8,900 9,300
D 13,100 12,600 12,800
E 7,400 6,800 7,100

从数据可见,在低温环境下,所有样品的透湿性能均有下降,尤以E型(PU亲水膜)最为明显,降幅达15.8%。这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教授团队(2022)的研究结论一致:亲水性膜在低温下分子链段运动受限,导致水蒸气传输动力减弱

相比之下,采用ePTFE微孔膜的A型产品表现出最优稳定性,即便在-30℃仍保持超过14,000 g/m²·24h的透湿能力,接近理论极限值的90%以上。

4.2 热阻与保温效能

使用暖体假人测得各卫衣在静止状态下的热阻值(Rct, m²·K/W):

样品 Rct(静态) Rct(动态骑行后) 保温效率衰减率(%)
A 0.185 0.162 12.4
B 0.172 0.151 12.2
C 0.168 0.139 17.3
D 0.195 0.170 12.8
E 0.150 0.120 20.0

结果显示,D型因内置石墨烯发热层,在静态条件下热阻最高;但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内层湿气积聚较快,导致实际保温效果下降幅度较大。而A、B两型得益于高效的水分管理能力,保温稳定性更佳。

日本京都大学山田研究室(Yamada et al., 2020)曾提出:“当服装内微环境相对湿度超过75%时,空气层的导热系数将上升近40%,直接削弱隔热性能。”本实验中,C型与E型在工况II下内层湿度峰值分别达到78%和82%,验证了该理论。

4.3 抗风压性能测试

在风速8 m/s条件下,各卫衣外层风渗透率(Air Permeability, mm/s)如下:

样品 风渗透率(mm/s) 是否出现“冷风穿透”现象
A 1.2
B 1.5
C 3.8 轻微
D 2.1
E 6.5

依据《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及欧洲EN 343标准,抗风压织物的空气渗透率应低于5 mm/s。E型产品虽成本较低,但在强风环境中存在明显漏风问题,影响整体保暖性。

值得注意的是,D型产品虽未超标,但其较厚的结构在肩部接缝处出现轻微鼓胀,提示在剪裁工艺上仍有优化空间。

4.4 主观舒适度评价

测试结束后,志愿者对以下维度进行评分(1–5分,5为最佳):

样品 保暖性 透气性 活动自由度 整体满意度
A 4.8 4.7 4.5 4.7
B 4.6 4.6 4.7 4.6
C 4.3 4.0 4.4 4.2
D 4.7 4.2 4.1 4.3
E 3.9 3.5 4.3 3.7

多数受访者反馈,A型与B型在长时间活动中“几乎感觉不到闷热”,而D型虽初始温暖感强,但约2小时后背部有潮湿粘腻感。C型则因重量适中、弹性好,获得较高灵活性评分。


五、极端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估

为进一步量化各产品的综合性能,引入极端气候适应指数(Extreme Climate Adaptability Index, ECAI),计算公式如下:

$$
text{ECAI} = frac{(MVTR{avg}/1000) times Rct{static} times (100 – text{Wind Permeability})}{text{Weight}} times 10
$$

其中权重经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下:

样品 ECAI得分 排名
A 8.92 1
B 8.35 2
D 7.68 3
C 6.94 4
E 5.81 5

由此可见,尽管D型在某些单项指标上领先,但由于重量大、透气性不足,综合适应能力不及A、B两款专业级产品。


六、材料创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6.1 新型复合膜技术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提升可呼吸面料性能方面取得突破。例如:

  •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开发出基于氧化石墨烯/聚乙烯醇(GO/PVA)的纳米多孔复合膜,孔径控制在50–100 nm之间,兼具高透湿(>18,000 g/m²·24h)与优异防风性能(风渗透率<1.0 mm/s)。
  • 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团队于2023年推出“生物响应型智能织物”,可通过温度与湿度变化自动调节微孔开闭,实现动态呼吸调控。

此类技术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产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极端环境下服装的自适应能力。

6.2 可持续性与环保考量

随着欧盟《绿色新政》(Green Deal)对纺织品碳足迹的要求趋严,可呼吸式复合面料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目前主流解决方案包括:

  • 使用再生聚酯(rPET)作为外层面料原料,如Patagonia已实现100% rPET应用;
  • 开发生物基TPU膜,替代石油基材料;
  • 推广无氟防泼水处理(Non-FPFC WR Finish),减少PFAS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功能性服装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内已有超过30家企业完成可呼吸面料生产线的绿色改造,预计到2026年,环保型复合面料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45%以上。


七、应用场景拓展与行业影响

7.1 军事与应急救援领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研究所(2022)在高原边防部队试用搭载可呼吸复合面料的新型冬装,结果显示士兵在-40℃环境下连续执勤8小时后,核心体温维持在36.5–37.2℃区间,且无严重冻伤案例发生。相较旧款棉服,新装具湿气排出效率提高60%,显著改善作战耐力。

7.2 极地科研与航天辅助装备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配备的极地作业服即采用类似A型结构的定制化复合面料,配合真空隔热板(VIP)局部增强,在中山站记录到最低-49.3℃时仍保持良好功能稳定性。此外,NASA也在探索将其用于月球基地宇航员地面训练服,以应对昼夜温差高达260℃的模拟环境。

7.3 智能穿戴集成潜力

结合柔性传感器与可呼吸面料,已出现“智能温控卫衣”原型。例如华为联合东华大学研发的HUAWEI Smart Thermal Jacket,内置温湿度感应模块与微型加热片,可根据体表数据自动调节内层加热功率,节能率达30%以上。此类产品标志着可呼吸复合面料正从被动防护向主动调节演进。


八、挑战与改进建议

尽管可呼吸式复合面料在极端气候下表现出卓越性能,但仍面临若干技术瓶颈:

  1. 接缝密封性不足:多数产品依赖压胶条封边,长期弯折易老化开裂,建议推广高频焊接或激光熔接工艺;
  2. 清洗耐久性差:多次洗涤后膜层易受损,透湿率下降可达30%以上,需加强家庭护理指导与耐洗配方研发;
  3. 成本居高不下:高端ePTFE膜依赖进口,国产替代亟待突破,目前仅有浙江蓝天环保等少数企业实现小批量生产;
  4. 尺码适配局限:现有产品多按欧美体型设计,亚洲消费者反映肩宽与袖长不匹配,应推动本地化人体工学数据库建设。

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轻量化设计、智能化集成、全生命周期环保管理以及跨学科协同创新,真正实现“科技守护温暖”。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351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