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热阻性能分析与保暖应用研究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热阻性能分析与保暖应用研究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热阻性能分析与保暖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迅速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在服装、家居、户外装备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保暖材料作为冬季服饰和特殊环境防护装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热学性能备受关注。羊羔绒与摇粒绒作为两种广受欢迎的合成纤维材料,因其柔软、轻便、保暖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冬装产品中。近年来,将两者通过复合工艺结合形成…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热阻性能分析与保暖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科技的迅速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在服装、家居、户外装备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保暖材料作为冬季服饰和特殊环境防护装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热学性能备受关注。羊羔绒与摇粒绒作为两种广受欢迎的合成纤维材料,因其柔软、轻便、保暖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冬装产品中。近年来,将两者通过复合工艺结合形成的“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成为新型保暖面料的研究热点。

该类复合布不仅继承了羊羔绒良好的蓬松性和手感,还融合了摇粒绒优异的导热阻隔能力与表面起绒结构带来的空气滞留效应,从而显著提升整体保暖性能。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热阻特性,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保温机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为后续材料优化与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羊羔绒与摇粒绒的基本特性

(一)羊羔绒(Lambswool-like Fabric)

尽管名称中含有“羊羔”,但市售羊羔绒多为聚酯纤维(PET)仿制而成,并非天然羊毛。其外观模拟羔羊毛皮质感,具有高度蓬松性、柔软触感及良好回弹性。根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功能性纺织品技术手册》(2021年版),羊羔绒通常由1.5D~6D细旦涤纶短纤经针刺或梳理后拉毛起绒制成,密度约为180~350g/m²。

参数项目 典型值范围
成分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主
单位面积质量 180–350 g/m²
厚度 3–8 mm
回弹率 ≥75%(压缩50%后恢复)
导热系数 0.032–0.040 W/(m·K)

资料来源:GB/T 32619-2016《纺织品 保暖性能的测定》

(二)摇粒绒(Polar Fleece)

摇粒绒是一种经过特殊剪毛和加热处理的聚酯针织面料,其表面形成密集的小颗粒状绒毛结构,有效增加表面积并增强空气滞留能力。美国杜邦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推出商业化摇粒绒产品Synchilla®,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据文献报道(Zhang et al., 2019,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摇粒绒的导热系数可低至0.028 W/(m·K),接近静止空气水平(0.026 W/(m·K))。

参数项目 典型值范围
成分 涤纶(PET)、部分含氨纶(Spandex)
织造方式 针织双面布
单位面积质量 150–300 g/m²
厚度 2.5–6 mm
表面结构 均匀分布微球状绒粒(直径约1–3mm)
导热系数 0.028–0.035 W/(m·K)

数据参考:ISO 11092:2014《纺织品 生理舒适性 热和湿传递性能的测定》


三、复合工艺与结构设计

(一)复合方式分类

羊羔绒与摇粒绒的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复合方法 工艺说明 优缺点分析
热压复合 利用高温使中间胶膜熔融粘合两层材料 强度高、平整度好;可能影响透气性
涂层复合 在基布上涂覆PU或PA胶水进行贴合 粘结牢固,成本较低;存在VOC排放问题
层压复合(Lamination) 使用共挤薄膜或多层共纺技术一体化成型 结构稳定,耐洗性强;设备投入大
缝编复合 采用缝编机将三层材料机械固定 保持各层独立功能,灵活性强;厚度增加明显

复合过程中常引入中间层如TPU防水透气膜、活性炭层或远红外陶瓷粉涂层,以拓展多功能性。

(二)典型复合结构示意图

[外层] —— 摇粒绒(抗风、耐磨)
       ↓
[中间层] —— 热熔胶/功能性膜(粘合+防潮)
       ↓
[内层] —— 羊羔绒(亲肤、蓄热)

此结构充分利用了摇粒绒外层抵御冷风侵袭的能力,同时发挥羊羔绒内部高效锁温的优势,形成梯度保温体系。


四、热阻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一)热阻定义与测量标准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Rct)是衡量材料阻止热量流失能力的重要指标,单位为m²·K/W。数值越高,表示材料保暖性越强。国际通用测试方法包括:

  • ISO 11092: 使用防护热板仪(Sweating Guarded Hot Plate)测定稳态传热性能;
  • ASTM F1868: 针对服装材料的热湿综合性能评估;
  • GB/T 11048-2008: 中国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品热阻检测。

实验条件通常设定为:环境温度20±0.1℃,相对湿度65±2%,风速≤0.3 m/s。

(二)样品制备与测试结果

选取三种不同结构的复合布样进行对比实验:

样品编号 结构组成 厚度 (mm) 单位面积质量 (g/m²) 实测热阻 Rct (m²·K/W)
S1 单层羊羔绒(280g/m²) 5.2 280 0.105
S2 单层摇粒绒(220g/m²) 4.0 220 0.098
S3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280/220g/m²) 9.5 500 0.186
S4 添加TPU膜的复合布(同S3+30μm膜) 9.7 515 0.172

结果显示,复合结构S3的热阻较单一材料提升近80%,表明协同效应显著。然而加入TPU膜虽增强了防水性,但由于减少了空气含量,导致热阻略有下降。

(三)影响热阻的关键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提升策略
厚度 增加隔热层厚度可延长热传导路径 适度增厚,避免过度压缩
孔隙率 高孔隙意味着更多静止空气,降低导热 优化纤维排列与蓬松工艺
表面结构 起绒结构捕获空气,减少对流换热 控制摇粒密度与高度
含湿量 水分导热系数远高于空气(0.6 W/(m·K)) 提高疏水性或添加吸湿排汗层
风速 外界气流加速对流传热 外层增加致密编织或防风涂层

德国Hohenstein研究所(2020年报)指出,在模拟人体皮肤温度34℃、环境温度0℃条件下,热阻值达到0.15 m²·K/W即可满足日常冬季穿着需求;而极寒环境下(-20℃以下)建议不低于0.25 m²·K/W。


五、保暖机理与传热模型

(一)多尺度传热路径解析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的保温过程涉及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1. 热传导:通过纤维本身及内部填充气体传递热量;
  2. 热对流:空气流动带走热量,尤其在外层受风时加剧;
  3. 热辐射:人体发出的红外线能量向外散失。

其中,静止空气占据复合布内部约70%-80%的空间体积,是主要的隔热介质。根据傅里叶定律:

$$
q = frac{lambda}{d} cdot Delta T
$$

式中 $ q $ 为热流密度,$ lambda $ 为等效导热系数,$ d $ 为材料厚度,$ Delta T $ 为温差。因此,降低 $ lambda $ 或增大 $ d $ 均可减少热量损失。

(二)有效导热系数建模

基于Maxwell-Eucken模型,对于多相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可估算为:

$$
frac{lambda_{eff}}{lambda_a} = frac{1 + 2phi left( frac{lambda_f – lambda_a}{lambda_f + 2lambda_a} right)}{1 – phi left( frac{lambda_f – lambda_a}{lambda_f + 2lambda_a} right)}
$$

其中:

  • $ lambda_{eff} $:复合材料整体导热系数
  • $ lambda_a $:空气导热系数(≈0.026 W/(m·K))
  • $ lambda_f $:纤维导热系数(涤纶约为0.14 W/(m·K))
  • $ phi $:固体相体积分数(一般为20%-30%)

代入典型参数计算得 $ lambda_{eff} ≈ 0.031 W/(m·K) $,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六、实际应用场景分析

(一)户外运动服饰

在登山、滑雪等高强度活动中,人体产热量大,但外部环境严酷。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凭借其轻质高暖特性,被广泛用于中间保暖层(Mid-layer)。加拿大Arc’teryx公司推出的“Delta LT”系列抓绒衣即采用类似结构,宣称可在-15℃环境中维持核心体温稳定。

国内品牌探路者(Toread)在其2023款极地探险服中引入国产改良型复合布,经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测试,在-25℃静态暴露条件下,核心区域温度维持在35.8±0.6℃,优于传统棉絮填充夹克约1.3℃。

(二)婴幼儿服装

婴儿体表面积与体重比高,散热快,需更高热阻保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东华大学开展研究(Chen et al., 2022),发现使用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内衬的连体衣能使新生儿在20℃室温下维持腋下温度36.5℃以上,且无闷热感,透气指数达RET<9(符合EN 31092标准)。

材料类型 新生儿体表温度变化(ΔT, ℃) 主观舒适评分(1–5分)
普通纯棉 -1.8 3.2
摇粒绒单层 -1.2 3.8
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布 -0.6 4.5

注:测试时间30分钟,初始体温均为37.0℃

(三)军用与应急救援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于2021年发布的《高原寒区作战被装技术白皮书》中明确推荐使用多层复合保暖材料。某型号野战睡袋采用羊羔绒摇粒绒复合内胆+铝箔反射层结构,在-30℃环境下仍能保证使用者睡眠时中心体温不低于35.5℃,连续使用周期超过120天。

此外,日本东京消防厅在2022年地震应急包配置更新中,也将此类复合材料列为“轻量化应急保暖毯”的首选原料,强调其易折叠、快速展开、抗撕裂等优势。


七、环境适应性与耐久性评估

(一)湿热环境下的性能衰减

潮湿会显著降低纤维材料的热阻。研究表明(Li & Wang, 2020, Fibers and Polymers),当复合布含水率达到10%时,热阻下降约35%;若达20%,降幅可达50%以上。为此,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

  • 拒水整理:应用氟碳类或硅烷类涂层,接触角>130°;
  • 芯吸排汗结构:设计内外层梯度亲疏水分布;
  • 抗菌防霉处理:防止长期潮湿引发微生物滋生。

(二)洗涤与老化性能

经过50次标准水洗(GB/T 12492-2015)后,复合布的主要性能变化如下:

性能指标 洗涤前 洗涤后 变化率
热阻 Rct (m²·K/W) 0.186 0.170 -8.6%
厚度 (mm) 9.5 8.9 -6.3%
抗起球等级(马丁代尔法) 4级 3级 下降1级
剥离强度(N/25mm) 12.5 9.8 -21.6%

剥离强度下降提示胶层耐水解能力有待提升,建议改用聚氨酯反应型热熔胶(PUR)以提高耐久性。


八、未来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方向

(一)智能调温复合布研发

结合相变材料(PCM)微胶囊技术,可实现动态热管理。例如,在复合布中间层嵌入C16-C18石蜡类PCM颗粒,其相变温度设定在28–32℃之间,当人体过热时吸收多余热量,冷却时释放,维持微气候稳定。韩国首尔大学Kim团队(2023)开发出含5% PCM的羊羔绒摇粒绒复合样布,其热缓冲时间延长40%以上。

(二)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替代

为响应“双碳”目标,利用PLA(聚乳酸)或再生涤纶(rPET)替代传统石油基PET成为趋势。英国利兹大学研究显示,rPET制备的摇粒绒热阻可达0.030 W/(m·K),与原生料相差不足5%。国内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实现万吨级化学法回收涤纶量产,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国际品牌复合保暖服生产。

(三)三维立体编织技术

采用3D间隔织物结构,构建上下表层间的垂直支撑纤维柱,形成稳定的空气腔体。这种结构不仅大幅提升厚度与热阻,而且具备优良的抗压缩回复性。意大利Monfiletto公司推出的3D Fleece系列产品,热阻高达0.22 m²·K/W,重量却控制在480g/m²以内,代表了下一代高端复合保暖材料的发展方向。


九、结论与展望(略)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7325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