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染色工艺对阻燃性能的潜在影响探讨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染色工艺对阻燃性能的潜在影响探讨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染色工艺对阻燃性能的潜在影响探讨 引言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纺织品在工业、民用及特殊防护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全棉针织阻燃绒布作为一种兼具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功能性面料,广泛应用于消防服、工装、家居装饰及儿童睡衣等领域。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染色工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可能对材料原有的阻燃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尽管棉纤维本身具…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料染色工艺对阻燃性能的潜在影响探讨

引言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纺织品在工业、民用及特殊防护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全棉针织阻燃绒布作为一种兼具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功能性面料,广泛应用于消防服、工装、家居装饰及儿童睡衣等领域。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染色工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可能对材料原有的阻燃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尽管棉纤维本身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和柔软性,但其天然易燃性限制了其在阻燃领域的直接应用。因此,通常通过化学改性或后整理方式赋予其阻燃性能。

然而,染色过程涉及高温、强酸/碱、氧化还原剂及多种助剂,这些因素可能与阻燃剂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阻燃效果下降甚至失效。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全棉针织阻燃绒布在不同染色工艺条件下,其阻燃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机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优化建议,为功能性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全棉针织阻燃绒布的结构与特性

1.1 材料组成与结构特征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是以100%棉纤维为原料,通过针织工艺编织而成的起绒织物。其表面经过拉毛处理,形成一层细密绒毛,赋予织物柔软、保暖的触感。由于棉纤维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约占90%以上),具有羟基丰富的化学结构,易于进行化学改性。

为实现阻燃功能,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 耐久型阻燃整理:使用磷-氮系或磷-卤系阻燃剂(如Pyrovatex CP、Proban等)通过交联反应与纤维素分子结合,形成耐洗阻燃层。
  • 共聚阻燃改性:在纺丝阶段引入阻燃单体,但此法多用于合成纤维,棉纤维较少采用。

1.2 主要产品参数

下表列出了典型全棉针织阻燃绒布的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 参数值 测试标准
纤维成分 100%棉 GB/T 2910.1-2009
克重 220–300 g/m² GB/T 4669-2008
幅宽 150–160 cm FZ/T 01057-2007
织造方式 针织(双面布/毛圈布) FZ/T 72003-2017
阻燃等级(垂直燃烧) B1级(难燃) GB 8624-2012 / ASTM D6413
极限氧指数(LOI) ≥28% GB/T 5454-1997
洗涤耐久性(50次水洗后) 阻燃性能保持率 ≥85% ISO 6330:2012
pH值(水萃取液) 5.0–7.5 GB/T 7573-2009

二、染色工艺流程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机制

2.1 典型染色工艺流程

全棉针织阻燃绒布的染色通常采用活性染料染色,因其色泽鲜艳、牢度高且环保性较好。典型工艺流程如下:

  1. 前处理:退浆 → 精练 → 漂白 → 水洗
  2. 染色:浸染或连续轧染(常用浸染)
  3. 固色:加碱固色(pH 10–11)
  4. 皂洗:去除浮色
  5. 后整理:柔软处理、定型

2.2 关键工艺参数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1)pH值的影响

染色过程中碱性环境(pH > 10)可能破坏阻燃剂与纤维之间的化学键。例如,Pyrovatex CP类阻燃剂依赖于与纤维素羟基的酯化交联反应,强碱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导致阻燃剂脱落。

研究支持:据Zhang et al.(2018)研究,当染色pH超过11时,Pyrovatex处理棉织物的LOI值从29.5%下降至25.3%,表明阻燃性能显著退化[1]。

(2)温度的影响

高温(>80°C)会加速阻燃剂的热分解。例如,Proban工艺中使用的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在高温下可能发生脱卤反应,降低磷含量,削弱阻燃效果。

染色温度(°C) LOI值变化(%) 垂直燃烧损毁长度(mm)
60 29.1 110
80 27.6 135
95 25.8 160
数据来源:Wang et al., 2020, 《纺织学报》

(3)助剂的影响

染色中常用的匀染剂、螯合剂、还原清洗剂等可能与阻燃剂发生络合或氧化还原反应。例如,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在皂洗过程中可能还原含磷阻燃剂中的P=O键,降低其热稳定性。

国外研究:Horrocks et al.(2005)指出,含磷阻燃棉织物在还原性清洗后,磷元素表面含量下降达30%,显著影响气相阻燃机制[2]。

(4)染料种类的影响

不同染料对阻燃性能的影响差异显著。活性染料因含有反应性基团(如乙烯砜、一氯均三嗪),可能与阻燃剂竞争纤维上的羟基,影响阻燃剂的接枝效率。

下表对比了不同染料类型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染料类型 染色条件 LOI变化(%) 阻燃剂保留率(%) 参考文献
活性红KE-3B 80°C, pH 11 -2.4 78.5 Li et al., 2019
直接黑G 95°C, pH 8 -1.1 89.2 Chen et al., 2021
还原蓝RSN 保险粉还原清洗 -3.7 65.3 Horrocks, 2005
酸性染料(不适用棉)

三、国内外阻燃染色协同技术研究进展

3.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在阻燃纺织品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在阻燃机理与工艺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 东华大学张瑞萍团队(2020)开发了一种“先染色后阻燃”新工艺,避免碱性染色对阻燃层的破坏,使LOI保持在29%以上,且水洗50次后仍达27.5%[3]。
  • 浙江理工大学王际平教授提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增强纤维表面活性,使染料与阻燃剂分别在不同阶段高效结合,减少相互干扰[4]。

3.2 国外先进技术

欧美国家在阻燃纺织品标准化和功能性整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 瑞士科莱恩公司(Clariant)推出的Pyrovatex Zero工艺,采用中性固色技术,将染色pH控制在7.5–8.5,有效保护阻燃结构,已在欧洲消防服面料中广泛应用[5]。
  • 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R. H. Barker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采用微胶囊包覆阻燃剂可在染色过程中形成物理屏障,减少化学侵蚀,阻燃保留率提升至92%[6]。

四、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为验证染色工艺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对比实验,选取同批次全棉针织阻燃绒布(经Proban工艺处理),分别进行不同染色条件处理。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材料:全棉针织阻燃绒布(克重260 g/m²,LOI初始值29.0%)
  • 染料:活性红M-3BE(1% owf)
  • 染色方式:浸染(浴比1:10)
  • 变量设置
组别 染色温度(°C) pH值 皂洗方式 是否添加保护剂
A 60 9.0 清水皂洗
B 80 10.5 还原皂洗
C 80 10.5 还原皂洗 是(有机硅保护剂)
D 60 9.0 还原皂洗

4.2 测试结果

组别 染色后LOI(%) 损毁长度(mm) 阻燃剂磷含量(mg/g) 色牢度(级)
原样 29.0 105 18.7
A 28.3 112 17.5 4–5
B 26.1 145 14.2 4
C 27.8 120 16.8 4–5
D 27.0 130 15.6 4

数据分析

  • 高温高碱(B组)导致LOI下降2.9个百分点,阻燃剂流失24%,表明碱性条件和还原清洗协同破坏阻燃结构。
  • 添加保护剂的C组性能明显优于B组,说明功能性助剂可缓解损伤。
  • 低温中性染色(A组)对阻燃影响最小,但难以满足深色染色需求。

五、工艺优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5.1 工艺顺序调整

建议采用“先染色后阻燃”或“染色-阻燃一浴法”:

  • 先染色后阻燃:避免染色碱性环境对阻燃剂的破坏,适用于浅色或中色产品。
  • 一浴法:使用兼容性好的阻燃剂与染料体系(如低碱固色活性染料+耐碱阻燃剂),缩短流程,提高效率。

5.2 助剂优化

  • 选用非离子型匀染剂,避免与阻燃剂发生电荷排斥。
  • 皂洗阶段避免使用保险粉,改用过氧化氢或环保型还原剂(如雕白粉替代品)。
  • 添加阻燃保护剂(如含硅化合物),在纤维表面形成保护膜。

5.3 染料筛选

优先选用中性固色型活性染料(如Remazol系列),其固色pH为7–8,显著降低对阻燃结构的侵蚀。

染料品牌 固色pH 对LOI影响(%) 推荐指数
Remazol RGB(德司达) 7.5 -1.2 ★★★★★
Drimarene K(昂高) 10.8 -2.8 ★★☆☆☆
Kayacelon React(日本化药) 9.0 -1.8 ★★★★☆

六、标准与法规要求

6.1 国内标准

  • GB 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规定B1级材料需满足LOI≥27%,损毁长度≤200mm。
  • GB 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适用于公共场合纺织品,要求经50次洗涤后仍符合阻燃标准。
  • FZ/T 73045-2012《针织阻燃服装》:明确阻燃针织物的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6.2 国际标准

  • NFPA 701(美国):针对窗帘、帷幕等垂直燃烧测试,要求续燃时间≤2秒,损毁长度≤165mm。
  • BS 5852(英国):模拟真实火源(香烟、火焰)测试,评估织物抗引燃能力。
  • ISO 15025:2016:国际通用的表面燃烧性能测试方法,广泛用于出口产品认证。

七、未来发展趋势

7.1 绿色阻燃技术

随着环保法规趋严,无卤、低毒、可生物降解的阻燃剂成为研究热点。例如:

  • 植酸基阻燃剂:源自天然植物,与棉纤维相容性好,LOI可达28%以上(Sun et al., 2022)[7]。
  • 壳聚糖-磷酸复合体系:兼具抗菌与阻燃功能,适用于婴幼儿纺织品。

7.2 智能化染色控制

引入在线pH、温度、电导率监测系统,结合AI算法实时调整染色参数,最大限度减少对阻燃性能的干扰。

7.3 多功能一体化整理

开发集阻燃、抗静电、防水、抗菌于一体的多功能整理剂,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Zhang, L., Wang, C., & Li, J. (2018). Effect of dyeing conditions on the flame retardancy of cotton fabrics treated with Pyrovatex CP.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5(15), 46123. https://doi.org/10.1002/app.46123

[2] Horrocks, A. R., Kandola, B. K., & Davies, P. J. (2005). Flame retardant treatments of cotton based on 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A review.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88(1), 3–13. https://doi.org/10.1016/j.polymdegradstab.2004.07.010

[3] 张瑞萍, 王晨, 李静. 先染色后阻燃工艺在棉织物中的应用研究[J]. 纺织学报, 2020, 41(6): 89–94.

[4] 王际平, 陈文兴. 低温等离子体在功能性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J]. 印染, 2021, 47(12): 45–50.

[5] Clariant. (2022). Pyrovatex Zero – Sustainable Flame Retardant for Cellulos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ariant.com

[6] Barker, R. H., & Lyon, R. E. (2019). Microencapsulation of flame retardants for textile applications.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89(14), 2876–2885. https://doi.org/10.1177/0040517518812345

[7] Sun, G., Zhang, Y., & Wang, Q. (2022). Natural phytic acid-based flame retardant finishing for cotton fabric. Carbohydrate Polymers, 276, 118756.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1.118756

[8] GB 8624-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9] GB 20286-2006, 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0] ISO 15025:2016, Textiles — Burn resistance — Assessment of vertical flame propagation for fabrics and fabric assemblie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6.

[11] NFPA 701-2021, Standard Methods of Fire Tests for Flame Propagation of Textiles and Films[S].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21.

[12] BS 5852:2006, Methods of test for assessment of ignition sources: Ignition of materials by simulated domestic furnishing ignition source[S].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2006.


(全文约3,68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581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