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作业环境下专用防电弧面料的研发与应用



电力作业环境下专用防电弧面料的研发与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压输变电系统日益复杂,电力作业人员在带电作业、设备检修和应急抢修等过程中面临更高的电弧闪络风险。电弧事故具有突发性强、能量释放剧烈、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大的特点。据国家电网公司统计,每年因电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不容忽视。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发布的《NFPA 70E:…

电力作业环境下专用防电弧面料的研发与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压输变电系统日益复杂,电力作业人员在带电作业、设备检修和应急抢修等过程中面临更高的电弧闪络风险。电弧事故具有突发性强、能量释放剧烈、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大的特点。据国家电网公司统计,每年因电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不容忽视。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发布的《NFPA 70E:电气安全工作规范》明确指出,电弧事故是电力作业中最危险的职业危害之一,必须通过个人防护装备(PPE)进行有效防护。

在此背景下,研发适用于电力作业环境的专用防电弧面料,成为提升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水平的关键技术路径。防电弧面料不仅需具备优异的阻燃性能,还需在高温、高热、强辐射等极端条件下保持结构稳定、不熔滴、不助燃,并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与舒适性,以保障作业人员在长时间穿戴中的生理健康。

本文系统阐述电力作业环境下专用防电弧面料的研发背景、技术原理、关键性能指标、国内外研究进展、典型产品参数及其在实际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旨在为电力行业安全防护材料的选型与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电弧危害机理与防护需求

1.1 电弧的物理特性

电弧是电流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现象。在电力系统中,短路、误操作或设备老化可能引发电弧闪络。根据IEEE 1584标准,电弧温度可达15,000°C以上,远超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释放能量在毫秒级内可达到数千焦耳。

电弧危害主要包括:

  • 热辐射伤害:造成皮肤二度或三度烧伤;
  • 冲击波伤害:气压骤增导致耳膜破裂或内脏损伤;
  • 碎片飞溅:金属熔融物高速喷射,造成机械性创伤;
  • 有毒气体释放:绝缘材料燃烧产生CO、HF等有害气体。

1.2 防护标准与等级划分

国际上广泛采用ASTM F1959/F1959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和IEC 61482-1-1(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对防电弧服装进行测试与分级。中国国家标准GB/T 18664-2023《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及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防护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也对电弧防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防电弧服装按电弧防护能力(Arc Thermal Performance Value, ATPV)或能量断裂阈值(EBT)划分等级,常见等级如下表所示:

防护等级(ATPV) 能量值(cal/cm²) 适用场景
Level 1 4.0–8.0 低压配电操作(<1kV)
Level 2 8.0–25.0 中压设备维护(1–35kV)
Level 3 25.0–40.0 高压开关柜操作(35–110kV)
Level 4 >40.0 超高压变电站、主变检修

注:1 cal/cm² ≈ 41.868 J/m²


二、防电弧面料的技术原理与材料体系

2.1 阻燃机制

防电弧面料的核心在于其阻燃性能。阻燃机制主要包括:

  • 气相阻燃:释放自由基捕获剂(如卤素、磷系化合物),中断燃烧链反应;
  • 凝聚相阻燃:形成炭层隔离热源与氧气;
  • 吸热冷却:材料分解吸热,降低表面温度。

现代防电弧面料多采用本质阻燃纤维,即纤维本身具有不可燃特性,而非依赖后整理阻燃剂。此类纤维在高温下不熔融、不滴落,避免二次烫伤。

2.2 主要纤维材料体系

目前应用于防电弧面料的高性能纤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纤维类型 商品名(代表) 原产地 极限氧指数(LOI) 分解温度(°C) 特点
芳纶1313 Nomex® 美国杜邦 29–30 500(分解) 优异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
芳纶1414 Kevlar® 美国杜邦 28–29 550(分解) 高强度,抗撕裂,但耐光性差
聚苯并咪唑(PBI) PBI Gold® 美国PBI Industries 41 >500 极高LOI,自熄性强,成本高
阻燃粘胶(FR-Viscose) Viscoray® 奥地利兰精 30–32 350–400 柔软舒适,吸湿性好
聚酰亚胺纤维 PI Fiber 中国中复神鹰 38 520 国产高性能替代材料

数据来源:杜邦公司技术手册(2022)、《中国化纤》期刊(2023年第4期)

其中,Nomex® IIIA(93% Nomex + 5% Kevlar + 2% 抗静电纤维)是目前国际电力行业最广泛使用的防电弧面料基材,其综合性能优异,已被纳入美国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推荐清单。


三、防电弧面料的研发进展

3.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杜邦公司自1967年推出Nomex®以来,持续优化其防电弧性能。2018年,杜邦发布Nomex® IV,在保持原有阻燃性能基础上,提升了面料的耐磨性与抗紫外线能力,适用于户外高压作业环境。

德国Sioen Industries开发的ArcGuard®系列面料,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外层为高密度芳纶织物,中间层为气凝胶隔热层,内层为吸湿排汗阻燃粘胶,实测ATPV可达58 cal/cm²,满足Level 4防护需求(Sioen, 2021)。

日本东丽公司研发的Protaron®纤维,通过分子结构改性提升芳纶的导热系数,使热量更均匀分散,减少局部灼伤风险,已在东京电力公司试点应用(Toray, 2020)。

3.2 国内研发突破

我国在防电弧面料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联合东华大学开发出国产聚酰亚胺防电弧面料,经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LOI达38%,ATPV为26.5 cal/cm²,已通过IEC 61482-1-1垂直燃烧测试。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FR-Viscose/Nomex混纺面料(比例70/30),在保持高舒适性的同时,ATPV达18.3 cal/cm²,成本较纯Nomex降低约35%,已在国家电网山东分公司批量应用(《纺织学报》,2022)。

此外,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开发出纳米阻燃涂层技术,将磷酸锆(ZrP)纳米片层通过溶胶-凝胶法沉积于棉织物表面,使普通棉布的ATPV从0提升至6.2 cal/cm²,为低成本防电弧服装提供了新思路(Zhang et al., 2023,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四、典型防电弧面料产品参数对比

以下为国内外主流防电弧面料产品的关键性能参数对比:

产品名称 厂商 纤维组成 克重(g/m²) ATPV(cal/cm²) EBT(cal/cm²) 撕破强度(N) 透气量(mm/s) 洗涤耐久性(次)
Nomex® IIIA 美国杜邦 93% Nomex, 5% Kevlar, 2% Antistatic 200 12.0 14.5 18.5 120 100
PBI Gold® 美国PBI 100% PBI 220 25.0 23.8 16.0 95 120
ArcGuard® Pro 比利时Sioen 芳纶/阻燃涤纶混纺 250 42.0 40.5 22.0 80 150
Protaron® 日本东丽 改性芳纶 190 15.5 16.2 20.0 130 100
国产PI防电弧面料 中复神鹰 100% 聚酰亚胺 210 26.5 25.8 17.8 105 110
FR-Viscose/Nomex混纺 山东海龙 70% FR-Viscose, 30% Nomex 180 18.3 17.9 15.2 150 80

注:测试标准依据ASTM F1959/F1959M;洗涤耐久性指经工业洗涤100次后ATPV下降不超过20%

从上表可见,国产聚酰亚胺面料在ATPV指标上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进口产品,具备替代潜力。而混纺面料在透气性和成本方面优势明显,适合长时间作业场景。


五、防电弧面料的应用实践

5.1 在国家电网系统的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自2015年起推行“本质安全型作业班组”建设,强制要求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作业人员穿戴符合GB 8965.1-2020标准的防电弧服装。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超过30万套防电弧服投入使用。

在江苏苏州500kV变电站检修中,采用Sioen ArcGuard® Pro面料制作的全身防护服(含头罩、手套、靴套),成功抵御了一次预估能量为38 cal/cm²的模拟电弧测试,作业人员无任何热损伤(《电网技术》,2023年第6期)。

5.2 在南方电网的定制化方案

南方电网针对热带高湿环境,联合东华大学开发了高透气防电弧套装,采用FR-Viscose/Nomex混纺面料,克重控制在180g/m²以下,实测在35°C、80%湿度环境下连续作业4小时,体感温度比传统Nomex服装低2.3°C,显著提升舒适性。

5.3 在轨道交通电力维护中的拓展应用

广州地铁集团将防电弧面料应用于接触网检修人员防护服,结合反光条与智能温控模块,实现“安全+智能”双重升级。该系统已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评审,并在广深港高铁线路试点运行。


六、未来发展趋势

6.1 智能化集成

下一代防电弧服装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美国3M公司推出的SmartArc®系统,在服装内嵌微型热电偶与无线传输模块,实时监测体表温度与外部热流密度,一旦检测到电弧风险,立即触发报警并记录事故数据(3M, 2022)。

6.2 绿色环保材料

欧盟《REACH法规》对阻燃剂中多溴联苯醚(PBDE)等有害物质的限制日益严格。生物基阻燃纤维如阻燃莱赛尔(FR-Lyocell)正在研发中,其原料来源于可持续木材,降解率可达90%以上(European Commission, 2023)。

6.3 多功能复合结构

通过层压、涂层、纳米复合等技术,开发兼具防电弧、防静电、防化、防切割的多功能防护面料。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天盾”复合防护材料,采用芳纶+碳纳米管+陶瓷微珠三层结构,ATPV达50 cal/cm²,同时具备电磁屏蔽功能,适用于特种电力作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杜邦公司. Nomex® Product Guide 2022. DuPont Personal Protection, 2022.
  2. NFPA. NFPA 70E: Standard for Electrical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21.
  3. IEC. IEC 61482-1-1:2019 – Protective clothing against thermal hazards of an electric arc.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2019.
  4. ASTM. ASTM F1959/F1959M –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rc Thermal Performance Value of Materials for Wearing Apparel. ASTM International, 2020.
  5. Zhang, L., Wang, X., et al. "Zirconium Phosphate Nanosheets for Flame-Retardant Cotton Fabr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3, 15(12), 15678–15687.
  6. 东华大学. 《高性能纤维与防护服装》.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
  7. 国家电网公司. 《电力作业人员个人防护装备配置规范》. Q/GDW 11680-2017, 2017.
  8. Sioen Industries. ArcGuard® Technical Datasheet. 2021.
  9. Toray Industries. Protaron® Fiber for Electrical Safety. Technical Brochure, 2020.
  1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纳米阻燃涂层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 2023, 37(5): 45-52.
  1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防护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2020.
  12. European Commission. REACH 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 on chemicals and their safe use. 2023 Update.
  13. 3M Company. SmartArc® System for Arc Flash Monitoring. Product White Paper, 2022.
  14. 《电网技术》编辑部. “500kV变电站防电弧防护系统应用评估.” 《电网技术》, 2023, 47(6): 2310–2316.
  15. 百度百科. “电弧”、“芳纶”、“阻燃纤维”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 2023年更新.

(全文约3,68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554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