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在夏季户外服装中的散热机制探讨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在夏季户外服装中的散热机制探讨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在夏季户外服装中的散热机制探讨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人们户外活动频率的提升,夏季高温环境下的服装热舒适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户外运动、登山、骑行、徒步等高强度活动中,人体大量出汗,若服装无法有效散热与排湿,极易引发热应激、中暑甚至脱水等健康风险。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散热性能的夏季户外服装材料成为纺织科学与服装工程领域的研究热…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在夏季户外服装中的散热机制探讨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人们户外活动频率的提升,夏季高温环境下的服装热舒适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户外运动、登山、骑行、徒步等高强度活动中,人体大量出汗,若服装无法有效散热与排湿,极易引发热应激、中暑甚至脱水等健康风险。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散热性能的夏季户外服装材料成为纺织科学与服装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Mesh Polyester Fabric)因其轻质、高强度、快干、抗紫外线及优异的透气性能,广泛应用于夏季户外服装中。其独特的网状结构与涤纶纤维的物理特性相结合,形成了高效的热湿传递系统,显著提升了穿着者的热舒适性。本文将系统探讨透气网眼涤纶面料在夏季户外服装中的散热机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其结构特征、热湿传递原理、性能参数及实际应用效果,为高性能户外服装材料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一、透气网眼涤纶面料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1.1 材料组成

透气网眼涤纶面料主要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纤维构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涤纶”。涤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具有高强度、耐磨损、耐化学腐蚀、抗皱性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其分子结构为线性高分子,结晶度高,赋予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在网眼结构设计中,涤纶纤维通过针织或机织工艺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状孔洞,孔洞尺寸通常在0.5 mm至5 mm之间,具体取决于用途和工艺要求。这种结构显著提升了面料的空气流通能力。

1.2 基本物理参数

下表列出了典型透气网眼涤纶面料的主要物理性能参数:

参数 数值范围 测试标准
纤维种类 涤纶(PET) GB/T 4146.1-2020
克重(g/m²) 80 – 150 GB/T 4669-2008
厚度(mm) 0.3 – 0.8 GB/T 3820-1997
孔隙率(%) 30 – 60 ASTM D737-20
透气量(L/m²·s) 150 – 400 GB/T 5453-1997
拉伸强度(N/5cm) 180 – 300(经向)
150 – 250(纬向)
GB/T 3923.1-2013
吸湿率(%) 0.4 – 0.8 GB/T 6504-2017
干燥速率(min) 15 – 30(标准条件) AATCC Test Method 199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 30 – 50+ AS/NZS 4399:2017

注:以上数据基于市售主流户外服装用网眼涤纶面料的平均值,具体数值因品牌、工艺、后整理技术而异。


二、散热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人体热调节与服装微气候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代谢产生热量,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散热: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蒸发(即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约占总散热量的70%以上(Havenith, 1999)。服装作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直接影响这四种散热方式的效率。

服装微气候(Microclimate)是指紧贴皮肤表面的空气层,其温度、湿度、风速和气流分布对热舒适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理想的户外服装应能维持微气候的低湿度和适宜温度,促进热量和湿气的快速排出。

2.2 透气网眼结构的空气动力学效应

网眼结构通过以下机制增强对流散热:

  1. 增加空气流通面积:网眼孔洞允许外部空气直接进入服装内部,形成“烟囱效应”(Chimney Effect),促进热空气上升并被冷空气替代。
  2. 降低边界层厚度:传统密实面料在皮肤表面形成较厚的静止空气层(边界层),阻碍热量传递。网眼结构打破边界层,增强对流换热系数。
  3. 促进涡流形成:风洞实验表明,网眼结构在气流通过时可产生局部涡流,增强湍流混合,提升换热效率(Li et al., 2020)。

2.3 涤纶纤维的热湿传递特性

尽管涤纶本身吸湿性差(回潮率仅0.4%),但其表面光滑、导热系数较高(约0.15 W/m·K),有利于热量沿纤维表面传导。此外,通过异形截面纤维(如Y形、十字形)或超细纤维技术,可增加纤维表面积,提升毛细效应,加速汗液在面料表面的铺展与蒸发。

研究表明,经过亲水整理的涤纶面料,其蒸发速率可提升30%以上(Wang et al., 2018)。目前主流户外品牌如The North Face、Columbia等均采用“Dri-FIT”、“Omni-Wick”等技术对涤纶进行功能性整理,以增强排汗性能。


三、散热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

3.1 透气性与散热效率的关系

透气性是衡量面料空气透过能力的关键指标。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透气量越高,空气交换越频繁,对流散热效果越显著。

下表为不同结构涤纶面料的透气性能对比:

面料类型 克重 (g/m²) 透气量 (L/m²·s) 孔隙率 (%) 散热效率提升率 (%)
普通涤纶梭织布 120 45 5 基准(0%)
平纹网眼涤纶 100 220 40 120%
三维立体网眼涤纶 130 380 55 210%
双层复合网眼 145 310 48 160%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2021),《功能性纺织品性能测试报告》

从表中可见,三维立体网眼结构因具有多层空间结构,能形成更有效的空气通道,显著提升透气量与散热效率。

3.2 蒸发冷却实验

采用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蒸发热板仪)模拟人体出汗过程,测试不同面料的蒸发阻力(Ret,单位:m²·Pa/W)。Ret值越低,表示湿气传递阻力越小,排汗性能越好。

面料类型 Ret (m²·Pa/W) 透湿量 (g/m²·24h) 测试标准
普通棉布 0.18 1200 ISO 11092:2014
普通涤纶 0.25 800 ISO 11092:2014
网眼涤纶 0.12 1800 ISO 11092:2014
亲水整理网眼涤纶 0.09 2200 ISO 11092:2014

数据来源:Zhang et al. (2022),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2(5): 890-902

结果显示,经过亲水整理的网眼涤纶面料在透湿性能上优于天然棉布,尤其在高湿度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排湿能力。

3.3 实际穿着测试

北京服装学院(2020)对20名志愿者在35°C、相对湿度60%的环境中进行户外步行测试(速度5 km/h,持续1小时),对比普通涤纶T恤与网眼涤纶运动衫的体表温度与主观舒适度。

指标 普通涤纶T恤 网眼涤纶运动衫 变化率
胸背部皮肤温度(°C) 36.8 ± 0.5 35.2 ± 0.4 ↓4.3%
背部湿度(%RH) 88 ± 5 72 ± 6 ↓18.2%
主观热不适评分(1-10分) 7.3 ± 1.2 4.1 ± 1.0 ↓43.8%
出汗量(g) 280 ± 40 275 ± 35 基本持平

结果表明,尽管出汗量相近,但网眼涤纶服装显著降低了皮肤表面的温湿度,提升了穿着舒适性。


四、结构设计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4.1 网眼孔型与排列方式

不同的网眼几何结构对气流分布和散热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见网眼类型包括:

网眼类型 孔径(mm) 排列方式 透气量(L/m²·s) 特点
菱形网眼 2.0 × 1.5 45°斜向排列 280 气流导向性强,适合运动方向
六边形蜂窝网眼 3.0(等效直径) 正六边形密排 350 结构稳定,孔隙率高
方形网眼 2.5 × 2.5 正交排列 240 易加工,但易变形
不规则网眼 1.0 – 4.0 随机分布 310 模拟自然通风,视觉美观

研究发现,六边形蜂窝结构在相同孔隙率下具有最优的力学稳定性与透气性能(Chen et al., 2021,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4.2 多层复合结构

现代高性能户外服装常采用双层面料系统:外层为耐磨网眼涤纶,内层为亲水导湿纤维(如Coolmax、Tactel),中间留有空气层。这种结构通过以下机制增强散热:

  • 分层导湿:内层快速吸收汗液并传导至外层;
  • 空气层隔热:减少外界热量向皮肤传导;
  • 双向透气:内外层网眼协同形成空气对流循环。

例如,Adidas的Climacool系列采用3D Spacer Mesh结构,中间层厚度达2.5 mm,实测散热效率比单层面料提升约40%(Adidas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


五、功能性整理技术对散热性能的提升

5.1 亲水整理

通过浸轧-烘干-焙烘工艺,在涤纶表面接枝亲水基团(如聚醚、磺酸基),降低纤维表面张力,增强毛细效应。常用整理剂包括:

  • 聚乙二醇(PEG):提升吸湿排汗性;
  • 有机硅氧烷:改善手感并保持透气性;
  • 纳米二氧化钛(TiO₂):兼具抗菌与紫外线防护功能。

5.2 相变材料(PCM)微胶囊整理

将石蜡类相变材料封装于微胶囊中,嵌入涤纶纤维或涂层中。当皮肤温度升高时,PCM吸收热量发生相变(固→液),延缓温度上升;当环境温度降低时,PCM释放热量(液→固),维持热平衡。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23)研发的PCM-涤纶复合网眼面料,在35°C环境下可使皮肤温度延迟升高1.2°C,持续时间达40分钟。

5.3 红外辐射降温技术

部分高端面料采用高发射率陶瓷粉末(如Al₂O₃、ZrO₂)混纺或涂层处理,增强面料在8-14 μm大气窗口波段的红外辐射能力,将体热以电磁波形式直接散发至太空,实现被动降温。

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Hsu et al., 2016, Science)开发的辐射冷却织物,在阳光直射下可使皮肤温度比环境低2°C。国内东华大学(2021)已实现该技术在涤纶网眼面料上的产业化应用。


六、国内外应用案例与市场分析

6.1 国际品牌应用

品牌 产品系列 面料技术 散热特点
The North Face FlashDry-XD 立体网眼 + 亲水整理 透气量达350 L/m²·s
Nike Dri-FIT ADV 3D Knit Mesh 按身体区域分区透气
Columbia Omni-Wick Evap 微孔涤纶 + 蒸发加速技术 透湿量>2000 g/m²·24h
Patagonia Capilene Cool 再生涤纶 + 天然导湿 环保与性能兼顾

6.2 国内品牌发展

近年来,中国户外品牌在透气网眼涤纶面料研发上取得显著进展:

  • 探路者(Toread):采用“T-EX”透气系统,结合双层网眼结构,广泛应用于登山服与速干衣。
  • 凯乐石(KAILAS):开发“Air Mesh Pro”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网眼分布,提升局部通风效率。
  • 骆驼(CAMEL):推出“冰感网眼”系列,添加凉感矿物纤维,体感降温达1.5°C。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功能性涤纶面料市场规模达860亿元,其中网眼结构产品占比约35%,年增长率超过12%。


七、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7.1 智能化与自适应散热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温敏变孔面料:利用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实现温度响应式孔洞开合;
  • 电致冷织物:集成微型热电模块,主动降温;
  • 可穿戴传感器集成:实时监测皮肤温湿度,动态调节服装通风量。

7.2 可持续性挑战

尽管涤纶性能优异,但其源自石油,难以降解。未来需发展:

  • 生物基涤纶(如PEF,由植物糖制备);
  • 可回收再生涤纶(rPET);
  • 可降解网眼结构(如PLA/涤纶混编)。

欧盟“绿色新政”已要求2030年前纺织品中再生纤维占比不低于30%,对中国出口企业构成挑战。


参考文献

  1. Havenith, G. (1999). Heat balance when wearing protective clothing. Ergonomics, 42(12), 1563–1581.
  2. Li, Y., et al. (2020). Air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mesh fabrics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0(7-8), 789–801.
  3. Wang, L., et al. (2018).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of hydrophilic modified polyester fabrics. Fibers and Polymers, 19(5), 987–994.
  4. Zhang, X., et al. (2022).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rmal and moisture comfort of mesh polyester fabrics.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2(5), 890–902.
  5. Chen, J., et al. (2021).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honeycomb mesh fabric for enhanced breathability.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51(2), 234–250.
  6. Hsu, P.-C., et al. (2016). Radiative human body cooling by nanoporous polyethylene textile. Science, 353(6303), 1019–1023.
  7. Adidas. (2022).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idas-group.com
  8.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2021). 《功能性纺织品性能测试报告》. 北京.
  9.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夏季户外服装热舒适性实测研究》. 内部研究报告.
  1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2023). 相变材料在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进展. 材料导报, 37(4), 1–8.
  11. 东华大学. (2021). 红外辐射降温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纺织学报, 42(6), 88–95.
  12.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0). GB/T 4146.1-2020 纺织品 化学纤维 第1部分:属名.
  13. ASTM International. (2020). ASTM D737-2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Air Permeability of Textile Fabrics.
  14. AS/NZS 4399:2017. Sun protective clothing—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15. AATCC. (2019). Test Method 199: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of Textiles.

(全文约380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532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