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新型弹力仿皮绒/透明TPU防水复合面料的阻燃性能改性技术

新型弹力仿皮绒/透明TPU防水复合面料的阻燃性能改性技术



新型弹力仿皮绒/透明TPU防水复合面料的阻燃性能改性技术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功能性复合面料在服装、户外装备、家居装饰、交通运输以及工业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弹力仿皮绒与透明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面料因其优异的防水、透气、耐磨和柔软回弹性能,成为高性能纺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该类材料多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础,如聚酯、聚…

新型弹力仿皮绒/透明TPU防水复合面料的阻燃性能改性技术

1. 引言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功能性复合面料在服装、户外装备、家居装饰、交通运输以及工业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弹力仿皮绒与透明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面料因其优异的防水、透气、耐磨和柔软回弹性能,成为高性能纺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该类材料多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础,如聚酯、聚氨酯等,其固有的可燃性限制了其在消防、航空、轨道交通等对阻燃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中的应用。

为提升弹力仿皮绒/透明TPU复合面料的安全性,阻燃性能改性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物理共混、化学接枝、表面涂层、纳米复合等手段,可显著改善其阻燃性能,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材料的力学与舒适性能。本文系统综述该类复合面料的结构特性、阻燃机理、主流改性技术、性能评价指标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具体产品参数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性能阻燃复合面料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2. 材料结构与性能特点

2.1 弹力仿皮绒/透明TPU复合面料的构成

该复合面料通常由三层结构组成:表层为弹力仿皮绒(Elastic Faux Suede),中间层为透明TPU薄膜,底层为针织或机织基布。各层通过热压或胶粘复合工艺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防水、透气、弹性和柔软手感的多功能材料。

层次 材料类型 厚度范围(mm) 功能特性
表层 弹力仿皮绒(聚酯/氨纶混纺) 0.3–0.6 柔软、耐磨、仿皮质感
中间层 透明TPU薄膜 0.1–0.3 防水、透气、高弹性
底层 涤纶针织布或氨纶混纺布 0.2–0.5 增强结构稳定性、提升舒适性

复合后整体厚度一般为0.6–1.4 mm,克重在200–350 g/m²之间,断裂强力可达80–120 N/5cm,撕裂强度为30–50 N。

2.2 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能

性能指标 典型值 测试标准
防水性(静水压) ≥10,000 mmH₂O GB/T 4744-2013
透湿性(WVT) 8,000–12,000 g/m²·24h GB/T 12704.1-2009
拉伸强度(经向) 90–110 N/5cm GB/T 3923.1-2013
撕裂强度 35–48 N GB/T 3917.2-2009
氧指数(LOI) 18–20% GB/T 2406.2-2009
垂直燃烧等级(UL94) HB级 UL 94-2020

注:LOI(极限氧指数)是衡量材料阻燃性能的重要指标,LOI < 21%为易燃材料,>26%为自熄性材料。

从表中可见,未经改性的复合面料氧指数较低,燃烧时滴落明显,属于易燃材料,亟需通过阻燃改性提升其安全性。


3. 阻燃机理分析

阻燃改性主要通过中断燃烧链反应、形成隔热炭层、稀释可燃气体或抑制自由基等方式实现。根据作用阶段,阻燃机理可分为气相阻燃和凝聚相阻燃。

3.1 气相阻燃机制

气相阻燃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不燃气体(如NH₃、H₂O、CO₂)或自由基捕获剂(如PO·、Cl·),稀释氧气并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典型代表为含卤素阻燃剂(如十溴二苯乙烷)和磷系阻燃剂(如磷酸三苯酯)。

3.2 凝聚相阻燃机制

凝聚相阻燃剂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炭层,隔绝热量与氧气,延缓热解过程。膨胀型阻燃体系(IFR)是典型代表,由酸源(如聚磷酸铵)、炭源(如季戊四醇)和气源(如三聚氰胺)组成,在受热时膨胀形成多孔炭层。

3.3 协同阻燃效应

研究表明,磷-氮、磷-硅、氮-硅等复合体系具有显著协同效应。例如,Zhang et al.(2021)在《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中指出,TPU中添加聚磷酸铵(APP)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可使LOI从19.5%提升至28.3%,且炭层结构更致密,热释放速率(HRR)降低60%以上。


4. 阻燃改性技术路径

4.1 添加型阻燃剂共混改性

将阻燃剂直接添加至TPU熔体或仿皮绒纺丝液中,通过熔融共混或溶液共混实现均匀分散。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可能影响材料透明度与力学性能。

常用阻燃剂类型对比

阻燃剂类别 代表物质 优点 缺点 适用温度(℃)
卤系 十溴二苯乙烷 阻燃效率高 有毒烟雾、环保性差 ≤250
磷系 红磷、磷酸酯 低烟、环保 易迁移、色变 ≤300
氮系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 无卤、低毒 单独使用效率低 ≤350
无机系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无毒、抑烟 添加量大、影响力学 ≤200
膨胀型 APP/PER/MEL 高效、低烟、环保 吸湿性强 ≤280

根据Zhou et al.(2020)在《Fire and Materials》中的研究,APP与MEL以3:1比例复配用于TPU复合材料,可使LOI达到27.8%,UL94评级达V-0级。

4.2 表面涂层阻燃技术

在复合面料表面涂覆阻燃涂层,如水性聚氨酯阻燃涂料、溶剂型丙烯酸阻燃涂层或纳米复合涂层。该方法不影响基材内部结构,可保持原有手感与透明度。

典型阻燃涂层配方示例

组分 质量分数(%) 功能
水性聚氨酯乳液 60 成膜基体
聚磷酸铵(APP) 20 酸源
季戊四醇(PER) 10 炭源
三聚氰胺(MEL) 8 气源
纳米二氧化硅 2 增强炭层强度
分散剂与流平剂 适量 改善涂布性能

经涂层处理后,面料LOI可提升至26%以上,垂直燃烧测试中无熔滴,炭长≤10 cm(GB/T 5455-2014)。

4.3 纳米复合阻燃技术

将纳米阻燃剂(如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碳纳米管CNT、石墨烯氧化物GO)引入TPU基体,利用其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热稳定性,形成“迷宫效应”,延缓热解气体扩散。

Liu et al.(2019)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中报道,将5 wt%的GO添加至TPU中,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降低52%,总热释放量(THR)下降40%,且拉伸强度保持率在90%以上。

纳米填料 添加量(wt%) LOI提升 PHRR降幅 力学性能影响
GO 3–5 +6–8% 40–55% 轻微下降
CNT 2–4 +5–7% 35–50% 显著增强
LDH 5–8 +7–9% 45–60% 略有降低

4.4 化学接枝改性

通过化学反应将阻燃基团(如磷酸酯、磺酸基、磷腈基)接枝到TPU分子链上,实现本征阻燃。该方法阻燃效果持久,不易迁移,但合成工艺复杂。

例如,Wang et al.(2022)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中设计了一种含磷-氮双官能团的TPU预聚体,其LOI达30.1%,UL94评级为V-0,且透光率保持在85%以上(550 nm波长)。


5. 阻燃性能评价标准与测试方法

5.1 国内外主要阻燃标准

标准体系 标准编号 适用范围 关键指标
中国 GB 8965.1-2020 阻燃防护服 LOI ≥28%,损毁长度≤100 mm
美国 NFPA 701-2021 纺织品垂直燃烧 燃烧时间≤2 s,残留长度≥150 mm
欧盟 EN 11612:2015 高温作业服 燃烧后损毁长度≤100 mm
国际 ISO 15025:2016 纺织品燃烧性能 无熔滴、无续燃
美国军标 MIL-STD-810G 军用装备材料 多环境燃烧测试

5.2 主要测试方法与设备

测试项目 方法标准 设备名称 输出参数
极限氧指数 GB/T 2406.2 氧指数仪 LOI值(%)
垂直燃烧 GB/T 5455 垂直燃烧仪 续燃时间、阴燃时间、损毁长度
热释放性能 GB/T 16172 锥形量热仪 PHRR、THR、TSR、FIGRA
烟密度 GB/T 8323.2 烟密度测试仪 最大烟密度(Dm)、烟密度等级(SDR)
滴落物引燃 UL 94 水平/垂直燃烧仪 是否引燃脱脂棉

其中,FIGRA(火灾增长速率指数)是评估材料火灾危险性的关键参数,FIGRA ≤120 W/s为低火灾风险。


6. 典型改性产品性能对比

以下为三种不同阻燃改性技术处理后的弹力仿皮绒/透明TPU复合面料性能对比:

项目 未改性 添加型(APP+MEL) 涂层型(IFR涂层) 纳米复合(GO+APP)
厚度(mm) 1.0 1.05 1.10 1.08
克重(g/m²) 280 295 310 300
LOI(%) 19.2 27.5 26.8 28.3
UL94等级 HB V-0 V-0 V-0
损毁长度(mm) >200 85 90 75
PHRR(kW/m²) 420 180 200 160
透光率(%) 90 85 88 86
拉伸强度(N/5cm) 105 95 98 102
水压(mmH₂O) 12,000 11,500 11,000 11,800

数据表明,纳米复合技术在保持力学与防水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最优的阻燃效果,是未来发展方向。


7.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技术趋势

7.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在阻燃复合材料领域发展迅速。东华大学张耀鹏团队开发了基于再生纤维素/TPU的阻燃复合膜,采用生物基阻燃剂(植酸)实现绿色阻燃(Zhang et al., 2023, Carbohydrate Polymers)。浙江理工大学李杰团队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PU/APP纳米纤维膜,显著提升阻燃效率(Li et al., 2021,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7.2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Richardson教授团队提出“绿色阻燃”理念,开发了基于木质素衍生磷酸酯的环保阻燃剂,应用于TPU体系中,LOI达29%且生物降解性良好(Richardson et al., 2022, Green Chemistry)。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则采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在TPU表面构建硅氧烷阻燃层,实现无添加阻燃(Schmidt et al., 2020,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7.3 技术发展趋势

  1. 无卤化与环保化:逐步淘汰卤系阻燃剂,推广磷、氮、硅系及生物基阻燃剂。
  2. 多功能一体化:阻燃-抗菌-抗静电-自清洁等多性能协同设计。
  3. 智能化响应:开发温敏、pH响应型阻燃体系,实现“按需”阻燃。
  4. 纳米结构调控:通过定向排列、层状组装提升纳米阻燃剂效率。
  5. 生命周期评估(LCA):从原料到废弃全过程评估环境影响。

8. 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经阻燃改性的弹力仿皮绒/透明TPU复合面料已广泛应用于:

  • 消防防护服:满足GB 8965.1-2020标准,具备防水、阻燃、透气功能。
  • 轨道交通内饰:符合EN 45545-2铁路车辆防火标准。
  • 航空座椅包覆材料:通过FAR 25.853燃烧测试。
  • 高端户外装备:如登山包、帐篷、冲锋衣等。
  • 医疗防护用品:阻燃型隔离服、手术帘等。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23年报告,全球阻燃纺织品市场规模已达48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6.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纺织品生产国,阻燃复合面料市场需求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人民币。


参考文献

  1. 张耀鹏, 王璐, 李新松. 生物基阻燃剂在纤维素/TPU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 高分子学报, 2023, 54(3): 321–330.
  2. Zhang, Y., Liu, H., & Wang, X. (2021). Synergistic flame retardancy of APP and nano-SiO₂ in TPU composite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183, 109456.
  3. Zhou, L., Chen, M., & Li, J. (2020).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TPU: Effect of APP/MEL ratio on fire performance. Fire and Materials, 44(5), 678–687.
  4. Liu, Y., Zhang, W., & Zhao, C. (2019). Graphene oxide as a nanofiller for enhancing flame retardanc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PU.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168, 122–130.
  5. Wang, H., Sun, Y., & Zhang, Q. (2022). Intrinsic flame-retardant TPU with high transparency via phosphorus-nitrogen synergism.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4(12), 14567–14578.
  6. Richardson, J. J., et al. (2022). Lignin-derived phosphate esters as sustainable flame retardants for polyurethanes. Green Chemistry, 24(8), 3120–3131.
  7. Schmidt, M., et al. (2020). Plasma-deposited SiOx coatings for flame retardancy of TPU.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398, 126045.
  8. Li, J., Xu, F., & Chen, Y. (2021). Electrospun TPU/APP nanofibers for flexible flame-retardant membran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8(15), 50321.
  9.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服》[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10. ISO 15025:2016, Textiles — Burning behaviour of fabrics and fabric assemblies [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6.
  11. 中国产业信息网. 2023年中国阻燃纺织品行业市场分析报告[R]. 北京: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3.
  12. 百度百科. 阻燃剂[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阻燃剂, 2024-04-15.
  13. 百度百科. TPU[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TPU, 2024-04-15.

(全文约3,65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492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