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环保涂层技术及其对透气性的影响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纺织行业正逐步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向绿色、环保、低碳方向转型。其中,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具备高附加值的荧光面料,因其在夜间安全防护、运动服饰、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市场青睐。75D荧光双面针织布作为一种兼具柔软性、弹性与高可视性的功能性织物,近年来在户外运动、交通警示、消防救援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传统涂层工艺常采用溶剂型或含氟化合物,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生物降解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环保型涂层技术,同时兼顾织物的物理性能(如透气性、耐磨性、色牢度等),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系统探讨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结构特性、环保涂层技术的发展现状、典型工艺路线,并重点分析环保涂层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机制,结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数据与实验参数,为功能性纺织品的绿色制造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二、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基本特性
2.1 基本定义与结构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是一种以75旦尼尔(Denier)荧光涤纶长丝为原料,通过双面圆机或平机针织工艺制成的双面结构织物。其“双面”指织物两面均可呈现相似的织纹与荧光效果,通常采用罗纹、双罗纹或双面纬编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延展性与贴身舒适感。
“75D”表示每9000米纤维的重量为75克,属于中等细度纤维,适合制作轻薄且具一定强度的服装面料。荧光效果通过在纤维纺丝过程中添加荧光染料或母粒实现,常见颜色包括荧光黄、荧光橙、荧光绿等,其可见光波长范围在500–600 nm之间,具备优异的日间可视性与夜间反光性能。
2.2 主要产品参数
下表列出了典型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技术参数:
参数项 | 数值/描述 |
---|---|
纤维成分 | 100% 荧光涤纶(PET) |
纱线细度 | 75D/72F(75旦尼尔,72根单丝) |
织造方式 | 双面纬编(双罗纹结构) |
克重(g/m²) | 180–220 |
幅宽(cm) | 150–160(门幅) |
拉伸弹性(经向/纬向) | 30–40% / 25–35% |
荧光亮度(Luminance) | ≥ 800 mcd/m²(CIE标准光源) |
色牢度(耐摩擦) | 干擦 4–5级,湿擦 3–4级(GB/T 3920) |
抗紫外线性能(UPF) | ≥ 30(GB/T 18830) |
注:数据参考《纺织品功能性检测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及江苏阳光集团、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手册。
三、环保涂层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涂层技术是提升织物功能性(如防水、防风、阻燃、耐磨)的关键工艺。传统涂层多采用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或丙烯酸树脂,辅以有机溶剂(如DMF、甲苯),存在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近年来,环保涂层技术迅速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1 水性涂层(Water-based Coating)
以水为分散介质,替代有机溶剂,显著降低VOCs排放。常用树脂包括水性聚氨酯(WPU)和水性丙烯酸酯。
- 优点:低毒、可生物降解、操作安全。
- 缺点:成膜速度慢、耐水性略差。
- 代表企业:德国BASF、日本帝人(Teijin)、中国东来涂料。
3.2 无溶剂涂层(Solvent-free Coating)
采用100%固体含量的热熔型聚氨酯或反应型树脂,无需溶剂参与,实现“零排放”。
- 优点:环保性极佳,涂层均匀,附着力强。
- 缺点:设备成本高,工艺控制复杂。
- 应用:高端户外服装、医疗防护服。
3.3 生物基涂层(Bio-based Coating)
利用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大豆油、松香衍生物)合成涂层树脂,降低碳足迹。
- 研究进展:美国NatureWorks公司开发的Ingeo™ PLA涂层已用于运动服装。
- 国内进展: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的生物基聚酯涂层,已在部分荧光织物中试用。
3.4 纳米复合环保涂层
将纳米二氧化硅(SiO₂)、纳米氧化锌(ZnO)或石墨烯等材料引入水性涂层体系,提升耐磨、抗菌与透气性能。
- 特点:多功能集成,提升综合性能。
- 挑战:纳米材料分散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四、环保涂层在75D荧光双面针织布中的应用工艺
4.1 涂层工艺流程
典型的环保涂层工艺流程如下:
- 前处理:织物退浆、清洗、烘干,去除油剂与杂质。
- 底涂(Primer):施加水性底涂剂,提升涂层附着力。
- 主涂层:采用刮刀涂布、辊涂或喷涂方式施加环保涂层。
- 烘干固化:在110–130°C条件下烘干3–5分钟,促进交联反应。
- 后整理:抗静电、亲水整理或压光处理。
4.2 典型环保涂层配方对比
下表对比三种主流环保涂层在75D荧光双面针织布上的应用效果:
涂层类型 | 树脂体系 | 固含量(%) | VOC含量(g/L) | 涂层厚度(μm) | 透气性(mm/s) | 附着力(划格法) |
---|---|---|---|---|---|---|
水性聚氨酯(WPU) | 聚酯型WPU | 30–35 | <50 | 15–20 | 120–150 | 4B–5B |
无溶剂PU | 脂肪族PU | 100 | 0 | 10–15 | 160–180 | 5B |
生物基丙烯酸 | 大豆油改性 | 25–30 | <30 | 18–22 | 100–130 | 4B |
数据来源:《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 Vol. 330, pp. 129876);《纺织学报》(2023, 44(2): 89–96)
五、环保涂层对透气性的影响机制
透气性是衡量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指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空气量,常用单位为mm/s或cm³/cm²·s。根据ISO 9237标准,透气性测试采用Schmidt透气仪进行。
5.1 透气性影响因素
环保涂层对透气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 涂层厚度:涂层越厚,空气通道越窄,透气性下降。研究表明,涂层厚度每增加5μm,透气性降低约15–20%(Zhang et al., 2021)。
- 树脂交联密度:高交联度树脂形成致密膜层,阻碍空气扩散。
- 涂层均匀性:不均匀涂层易形成“热点”堵塞,局部透气性下降。
- 织物结构改变:涂层过程中高温可能导致纤维收缩,孔隙率降低。
5.2 不同涂层类型对透气性的实测数据
选取同一批75D荧光双面针织布(克重200 g/m²),分别施加三种环保涂层,测试其透气性变化:
样品编号 | 涂层类型 | 涂层前透气性(mm/s) | 涂层后透气性(mm/s) | 透气性保留率(%) |
---|---|---|---|---|
A0 | 未涂层 | 180 | — | 100% |
A1 | 水性聚氨酯(15μm) | 180 | 135 | 75% |
A2 | 无溶剂PU(12μm) | 180 | 165 | 91.7% |
A3 | 生物基丙烯酸(20μm) | 180 | 110 | 61.1% |
A4 | 纳米SiO₂/WPU复合(18μm) | 180 | 145 | 80.6% |
测试条件:20°C,65% RH,压差100 Pa;设备:TEXTEST FX 3300
结果显示,无溶剂PU因涂层薄且交联结构疏松,对透气性影响最小;而生物基丙烯酸因固含量低、需多层涂覆,导致厚度增加,透气性下降显著。
5.3 国内外研究对比
研究机构 | 研究内容 | 主要结论 | 发表年份 | 文献来源 |
---|---|---|---|---|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KOFOTI) | 水性涂层对针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 WPU涂层在15μm以下时,透气性保留率可达80%以上 | 2020 | Fibers and Polymers, 21(4), 789–796 |
英国利兹大学 | 无溶剂涂层在功能性服装中的应用 | 无溶剂PU涂层可提升透气性与耐久性平衡 | 2021 |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1(13–14), 1567–1578 |
东华大学 | 纳米复合涂层对荧光织物性能的影响 | 添加5%纳米SiO₂可提升透气性10%,同时增强耐磨性 | 2022 | 《纺织学报》, 43(6), 102–108 |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 生物基涂层的生命周期评估 | 生物基涂层碳足迹比传统PU低40%,但透气性较差 | 2023 |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35, e00456 |
六、环保涂层对其他性能的影响
除透气性外,环保涂层还显著影响织物的其他关键性能:
6.1 耐水压(Hydrostatic Pressure)
涂层可提升织物的防水性能。根据GB/T 4744测试,施加水性PU涂层后,耐水压从0 mmH₂O提升至8000 mmH₂O以上,满足户外服装防水要求。
6.2 透湿性(Moisture Permeability)
透湿性反映织物传递水蒸气的能力,影响穿着舒适性。环保涂层中,无溶剂PU因微孔结构发达,透湿量可达8000 g/m²·24h(ASTM E96),优于水性涂层(约6000 g/m²·24h)。
6.3 荧光性能保持率
涂层可能覆盖荧光粒子,导致亮度下降。实验表明,采用透明度高的水性聚氨酯涂层,荧光亮度保留率可达90%以上;而高遮盖力的丙烯酸涂层则可能降至70%。
6.4 耐久性与洗涤性能
经20次标准洗涤(GB/T 12492)后,水性PU涂层附着力下降至3B,而无溶剂PU仍保持5B,显示其优异的耐久性。
七、国内外标准与认证体系
为规范环保涂层纺织品的发展,多个国家与组织制定了相关标准:
标准名称 | 发布机构 | 主要内容 |
---|---|---|
OEKO-TEX® Standard 100 |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 | 限制有害物质,涵盖VOCs、重金属、甲醛等 |
bluesign® | 瑞士bluesign technologies AG | 全流程环保认证,强调资源效率与低排放 |
GB/T 35777-2017 | 中国国家标准 | 《纺织品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
ISO 14021 | 国际标准化组织 | 环境标志与声明(Type II环境标志) |
ZDHC(零有害化学物质) | 服装鞋类联合倡议 | 限制使用MRSL清单中的化学品 |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若用于出口欧美市场,通常需通过OEKO-TEX® Class II(婴幼儿用品)或bluesign®认证,确保涂层材料安全无害。
八、案例分析:某品牌荧光运动服的环保涂层应用
某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品牌A)在其2023年秋季系列中推出采用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夜跑服,采用德国BASF提供的水性聚氨酯涂层技术,具体参数如下:
- 涂层类型:Ecoflex® SPU(水性脂肪族聚氨酯)
- 涂层厚度:14 μm
- VOC含量:<30 g/L
- 透气性:140 mm/s
- 耐水压:8500 mmH₂O
- 荧光亮度保留率:92%
- 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 Class II
该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SGS测试,符合EN 20471(高可视性服装标准),在夜间可视距离达300米以上,同时保持良好透气性,市场反馈良好。
九、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涂层:开发温敏、光敏响应型环保涂层,实现动态透气调节。
- 循环再生技术:推动涂层织物的回收再利用,如化学解聚回收聚酯与PU。
- 数字涂层技术:结合数码印花与精准涂布,减少材料浪费。
- 碳足迹追踪: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环保涂层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应用比例将超过60%,水性与无溶剂技术将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 百度百科. 荧光面料 [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荧光面料, 2023-10-15.
- Zhang, L., Wang, X., & Li, Y. (2021). Effect of coating thickness on air permeability of knitted fabrics. 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 16, 1–8.
- Kim, J. H., & Park, S. Y. (2020).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water-based coatings on fluorescent knits. Fibers and Polymers, 21(4), 789–796.
- East, K., & Taylor, M. (2021). Solvent-free polyurethane coatings for sustainable apparel.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1(13–14), 1567–1578.
-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课题组. (2022). 纳米复合环保涂层在荧光织物中的应用研究. 《纺织学报》, 43(6), 102–108.
-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23).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io-based coatings in textiles.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35, e00456.
-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7). GB/T 35777-2017 纺织品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OEKO-TEX®. (2023). STANDARD 100 by OEKO-TEX® Criteria. https://www.oeko-tex.com/en
- bluesign technologies AG. (2023). bluesign® SYSTEM REQUIREMENTS. https://www.bluesign.com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1). 《纺织行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全文约3,6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