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防水透气机理与性能优化研究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防水透气机理与性能优化研究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防水透气机理与性能优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在户外运动、医疗防护、军事装备及日常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具备防水透气性能的织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75D荧光双面针织布因其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视觉识别功能(荧光特性)以及潜在的防水透气能力,成为新型功能性面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类织物不仅适用于夜间作业、交通警示、运动防护等场景,还因…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防水透气机理与性能优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在户外运动、医疗防护、军事装备及日常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具备防水透气性能的织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75D荧光双面针织布因其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视觉识别功能(荧光特性)以及潜在的防水透气能力,成为新型功能性面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类织物不仅适用于夜间作业、交通警示、运动防护等场景,还因其双面针织结构在舒适性与功能性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

本文系统探讨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防水透气机理,分析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提出性能优化路径。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权威文献,辅以参数表格与结构分析,旨在为该类织物的工业化生产与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二、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基本结构与材料特性

2.1 基本定义与结构特征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是以75旦尼尔(Denier)的荧光聚酯纤维(Polyester)为原料,采用双面针织工艺编织而成的织物。其“双面”结构指织物正反两面均由线圈相互交错形成,常见组织结构包括罗纹、双罗纹(双反面)、双面提花等。此类结构赋予织物良好的弹性、延展性与尺寸稳定性。

“75D”表示单丝纤维的纤度为75旦,即每9000米纤维重75克。该纤度适中,兼顾强度与柔软性,广泛用于运动服装与功能性面料。

2.2 材料组成与荧光特性

该织物主要采用改性聚酯纤维,通过在纺丝过程中添加荧光染料或荧光母粒,使其在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下发出明亮的黄绿、橙红等荧光色。荧光材料通常为有机荧光剂(如香豆素类、苯并噁唑类)或无机稀土掺杂材料(如Eu³⁺、Tb³⁺激活的氧化物)。

荧光性能参数如下表所示:

参数 数值 测试标准
荧光亮度(420nm激发) ≥650 mcd/m² GB/T 20978-2007
荧光持续时间(关光后) ≥5秒 ASTM D4236
色牢度(耐洗) 4-5级 ISO 105-C06
纤维直径 约11.2 μm GB/T 14343

注:75D聚酯纤维理论直径计算公式:d(μm) = √(4×Denier / (π×ρ×9000)),ρ ≈ 1.38 g/cm³


三、防水透气机理分析

3.1 防水机理

防水性能主要依赖于两个层面:表面拒水性结构致密性

  1. 表面拒水性:通过后整理工艺(如氟碳树脂涂层、硅烷偶联剂处理)在纤维表面形成低表面能层,使水滴接触角大于90°,实现“荷叶效应”。根据Cassie-Baxter模型,粗糙表面可显著提升接触角:

    $$
    cos theta^* = f_1 cos theta – f_2
    $$

    其中,$theta^*$为表观接触角,$f_1$为固体表面占比,$f_2$为空气占比,$theta$为本征接触角。

  2. 结构致密性:双面针织结构中,线圈紧密排列可减少孔隙尺寸,防止水滴渗透。但过度致密会影响透气性,需平衡。

3.2 透气机理

透气性指水蒸气透过织物的能力,主要通过扩散机制实现。根据Fick扩散定律,水蒸气通量 $J$ 可表示为:

$$
J = -D frac{dC}{dx}
$$

其中,$D$为扩散系数,$C$为水蒸气浓度梯度,$x$为厚度。

影响因素包括:

  • 孔隙结构:双面针织的三维网状结构提供连续气道;
  • 纤维亲水性:部分改性聚酯引入亲水基团(如—COOH、—OH),促进水分子吸附-扩散;
  • 温湿度梯度:人体与环境间的差驱动水汽迁移。

3.3 防水与透气的协同机制

理想状态下,织物应实现“选择性透过”:阻止液态水进入,允许水蒸气逸出。其核心在于微孔结构梯度功能层设计

  • 微孔膜复合技术:在针织布上复合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或TPU(热塑性聚氨酯)微孔膜,孔径0.2–5 μm,远小于水滴(>100 μm),但大于水分子(约0.0004 μm),实现物理阻隔。
  • 梯度疏水结构:外层高度疏水,内层适度亲水,引导水汽从内向外扩散。

四、关键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

下表列出了75D荧光双面针织布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标准:

性能指标 目标值 测试方法 标准依据
防水等级(静水压) ≥10,000 mmH₂O 静水压测试仪 GB/T 4744-2013
透湿量(WVT) ≥8,000 g/m²·24h 杯式法(倒杯法) GB/T 12704.1-2009
接触角 ≥140° 接触角测量仪 ISO 15989
拉伸强度(经向) ≥350 N/5cm 电子拉力机 GB/T 3923.1-2013
断裂伸长率 25–35% 同上 GB/T 3923.1
透气率 ≥5,000 mm/s Shirley透气仪 GB/T 5453-1997
荧光亮度保持率(50次洗涤后) ≥85% 分光光度计 AATCC TM135

五、影响防水透气性能的关键因素

5.1 纤维特性

  • 纤度与截面形状:75D纤维较细,可织造更致密结构,但过细易导致强度下降。异形截面(如Y形、十字形)可增加比表面积,提升毛细效应。
  • 荧光剂类型:部分荧光剂可能影响纤维表面能,降低疏水性,需选择兼容性良好的助剂。

5.2 织造工艺

双面针织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孔隙分布与力学性能。常见结构对比见下表:

织物结构 孔隙率(%) 弹性回复率(%) 透气率(mm/s) 适用场景
1+1罗纹 28–32 92 4,200 紧身运动服
2+2罗纹 30–35 90 4,800 外套内衬
双反面组织 35–40 85 5,600 保暖层
提花双面 25–30 88 3,900 装饰性服装

数据来源: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实验室(2022)

5.3 后整理技术

后整理是提升防水透气性能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

  1. 拒水整理:采用含氟整理剂(如Scotchgard™系列)或无氟环保整理剂(如纳米二氧化硅溶胶)进行浸轧焙烘处理。
  2. 微孔膜复合:通过干法或湿法复合工艺将ePTFE膜与针织布贴合,显著提升防水性。
  3. 等离子体处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织物表面进行刻蚀与接枝,改善亲疏水平衡(Zhang et al., 2020)。

5.4 环境因素

  • 温度与湿度:高温高湿环境下,水蒸气压差增大,透湿性能提升;但长期高湿可能导致拒水层水解失效。
  • 机械磨损:反复摩擦会破坏表面拒水层,导致防水性能下降。

六、性能优化策略

6.1 结构优化设计

通过调整针织参数优化孔隙结构:

  • 增加织物密度:提高横列与纵行密度,减少大孔数量;
  • 引入功能性纱线:在背面嵌入亲水性纱线(如改性尼龙66),构建“内亲外疏”梯度结构;
  • 多层复合结构:采用“针织布+微孔膜+保护层”三明治结构,兼顾防护与舒适。

6.2 新型整理剂开发

近年来,环保型拒水剂成为研究热点:

  • 无氟拒水剂:以聚硅氧烷、丙烯酸酯类为主,虽耐久性略低于含氟产品,但环境友好(Wang et al., 2021);
  • 纳米复合整理:将SiO₂、ZnO、TiO₂等纳米粒子与树脂共混,提升拒水性与抗菌性能(Li et al., 2019)。

6.3 智能响应材料应用

引入温敏或湿敏高分子材料,实现“智能调节”:

  • PNIPA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32°C附近发生相变,低温时亲水,高温时疏水,可动态调节透湿速率(Chen et al., 2023);
  • 形状记忆聚合物:通过热刺激改变孔隙开闭状态,实现“呼吸”功能。

6.4 多尺度模拟与预测

利用有限元分析(FEA)与分子动力学(MD)模拟水分子在织物中的传输行为:

  • COMSOL Multiphysics可用于模拟水蒸气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
  • LAMMPS软件可模拟水分子与纤维表面的相互作用能,指导表面改性设计(Liu et al., 2022)。

七、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典型案例

7.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在功能性针织面料领域发展迅速。东华大学开发了基于“双疏-亲水”梯度结构的防水透气针织布,透湿量达9,200 g/m²·24h,静水压12,000 mmH₂O(Zhou et al., 2021)。浙江理工大学采用等离子体诱导接枝技术,在聚酯表面引入磺酸基团,显著提升透湿性能(Xu et al., 2020)。

7.2 国外研究进展

  • 美国Gore公司:其GORE-TEX®技术采用ePTFE膜复合,实现静水压>20,000 mmH₂O,透湿量>10,000 g/m²·24h,广泛应用于户外装备(Gore & Associates, 2023)。
  • 德国Uhlsport公司:开发荧光运动服,结合3M™ Scotchlite™反光材料与防水透气层,提升夜间可视性与舒适性。
  • 日本东丽(Toray):推出“Airism”系列,采用超细纤维与立体编织技术,实现高透气与快干性能(Toray Industries, 2022)。

7.3 典型产品对比分析

产品名称 厂商 静水压(mmH₂O) 透湿量(g/m²·24h) 荧光性能 技术特点
GORE-TEX Active Gore 20,000 15,000 ePTFE薄膜复合
75D荧光双面针织布(实验样品) 东华大学 12,000 9,200 梯度结构+等离子处理
Airism Pro Toray 8,000 18,000 超细纤维+立体编织
Uhlsport Safety Jersey Uhlsport 10,000 7,500 反光条+防水涂层

数据来源:各公司官网及公开技术白皮书(2020–2023)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75D荧光双面针织布在防水透气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仍面临以下挑战:

  1. 耐久性问题:拒水层在洗涤与摩擦后易失效,需开发高耐久整理技术;
  2. 环保压力:传统含氟整理剂(PFOA/PFOS)被限制使用,推动无氟替代品研发;
  3. 成本控制:微孔膜复合工艺成本高,限制大规模应用;
  4. 多功能集成:如何在防水透气基础上集成抗菌、抗紫外线、电磁屏蔽等功能。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生物基材料应用:开发PLA(聚乳酸)基荧光纤维,提升可持续性;
  • 数字织造技术:采用3D针织与智能编程,实现局部功能定制;
  •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利用机器学习预测织物性能,优化工艺参数。

参考文献

  1. GB/T 4744-2013. 纺织品 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静水压法. 中国标准出版社.
  2. GB/T 12704.1-2009. 纺织品 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吸湿法. 中国标准出版社.
  3. Zhang, Y., Wang, X., & Yu, J. (2020). Plasma-induced grafting of hydrophilic groups on polyester fabric for enhanced moisture management.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90(5), 512–521. https://doi.org/10.1177/0040517519876432
  4. Wang, L., Chen, G., & Liu, H. (2021). Fluorine-free water-repellent finishes for textiles: A review.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18(3), 601–615. https://doi.org/10.1007/s11998-020-00432-5
  5. Li, J., Zhang, K., & Zhao, C. (2019). Nano-SiO₂ modified polyacrylate coating for durable water repellency of cotton fabric.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7, 529–536.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18.12.017
  6. Chen, X., Huang, Y., & Li, Y. (2023). Thermoresponsive moisture management textiles based on PNIPAAm-grafted fiber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5(8), 10345–10354. https://doi.org/10.1021/acsami.2c21011
  7. Liu, M., Sun, G., & Wang, S. (2022).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water vapor diffusion in porous textile 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3, 110987. https://doi.org/10.1016/j.commatsci.2021.110987
  8. Zhou, H., Xu, R., & Li, W. (2021). Gradient-structured knitted fabric with high moisture permeability and waterproof performance. Fibers and Polymers, 22(6), 1567–1575. https://doi.org/10.1007/s12221-021-0045-8
  9. Xu, F., Zhang, Q., & Yang, B. (2020). Plasma treatment of polyester fabric for improved dyeability and moisture wick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384, 125289. https://doi.org/10.1016/j.surfcoat.2019.125289
  10. Gore & Associates. (2023). GORE-TEX Fabric Technology. https://www.gore.com
  11. Toray Industries, Inc. (2022). Airism Product Line Technical Overview. https://www.toray.com
  12. ASTM D4236. Standard Practice for Labeling Art Materials for Chronic Health Hazards. ASTM International.
  13. ISO 15989. Plastics — Film and sheeting — Measurement of contact angl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全文约3,680字)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433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