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具有高透气透湿性能的环保型涂层织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类织物广泛应用于户外运动服、医用防护服、军用装备等领域,因其能够在保持良好防护性能的同时提供舒适的穿着体验而备受青睐。传统的涂层织物往往使用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溶剂型涂层材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开发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已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围绕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性能测试及优化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
二、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基本概念
2.1 透气透湿性能定义
透气性是指气体(通常为空气)通过织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空气体积来表示,单位为 L/(m²·s) 或 cm³/(cm²·s)。透湿性则指水蒸气透过织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水蒸气质量来表示,单位为 g/(m²·24h)。
2.2 涂层织物的作用机制
涂层织物通过在基材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功能性材料,赋予织物防水、防风、透气、透湿等性能。传统涂层多采用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等合成树脂,但这些材料往往难以降解,且生产过程中易释放有害物质。
2.3 环保型涂层材料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环保型涂层材料逐渐兴起,主要包括:
- 水性聚氨酯(WPU):以水为分散介质,减少VOC排放;
- 生物基聚合物:如聚乳酸(PLA)、壳聚糖等,来源于可再生资源;
- 纳米材料复合涂层: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纳米粒子增强功能;
- 可降解涂层:如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乙酸(PGA)等。
三、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
3.1 基材选择
基材是决定涂层织物性能的基础,常用的纤维包括棉、涤纶、尼龙、芳纶等。不同纤维具有不同的吸湿性、强度和耐候性,需根据最终用途进行合理选择。
材料类型 | 特点 | 应用领域 |
---|---|---|
棉 | 吸湿性好,舒适性强,但强度较低 | 日常服装、内衣 |
涤纶 | 强度高,耐磨,但吸湿性差 | 户外运动服、工业防护 |
尼龙 | 耐磨性优异,弹性好 | 军用服装、登山装备 |
芳纶 | 高温耐受性强,阻燃 | 消防服、高温作业服 |
3.2 涂层工艺
常见的环保型涂层工艺包括:
(1)刮刀涂层法(Knife-over-roll Coating)
适用于厚涂层,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均匀性较差。
(2)转移涂层法(Transfer Coating)
通过载体膜将涂层材料转移到织物上,适用于薄涂层,涂层均匀性好。
(3)喷涂法(Spray Coating)
适合复杂形状织物,涂层厚度可控,但设备投资较高。
(4)浸渍法(Dip-coating)
适用于连续生产线,涂层均匀,但干燥能耗大。
3.3 环保涂层材料的选择与配方设计
以下是一组典型环保型涂层材料的配方示例(基于水性聚氨酯体系):
成分 | 作用 | 推荐用量(wt%) |
---|---|---|
水性聚氨酯乳液 | 主体成膜材料 | 60–75 |
增塑剂(如DOTP) | 提高柔韧性 | 5–10 |
分散剂 | 改善涂层均匀性 | 1–3 |
抗菌剂 | 防止微生物滋生 | 0.5–2 |
消泡剂 | 减少泡沫,提高涂布效率 | 0.1–0.5 |
固化剂 | 提高交联密度和耐洗性 | 1–3 |
注:具体配方应根据基材种类、涂层厚度及性能要求进行调整。
四、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性能测试
为了评估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综合性能,需从多个维度进行测试,包括透气性、透湿性、耐水压、机械性能、环保指标等。
4.1 透气性测试
测试标准:ASTM D737《纺织品透气性测试方法》
测试仪器:透气性测试仪(如Textest FX 3300)
织物类型 | 透气性(L/m²·s) | 备注 |
---|---|---|
未涂层涤纶布 | 800 | 基准值 |
水性聚氨酯涂层布 | 450 | 保留一定透气性 |
PVC涂层布 | 120 | 显著降低透气性 |
4.2 透湿性测试
测试标准:ASTM E96《水蒸气透过性测试方法》
测试仪器:透湿杯法或动态水分传感器
涂层材料 | 透湿率(g/m²·24h) | 备注 |
---|---|---|
水性聚氨酯 | 800–1200 | 性能优良 |
生物基PLA涂层 | 600–900 | 可降解但透湿略低 |
PVC涂层 | 200–400 | 透湿性差 |
4.3 耐水压测试
测试标准:GB/T 4744《纺织品抗渗水性测定》
测试仪器:静水压试验机
涂层类型 | 耐水压(cmH₂O) | 备注 |
---|---|---|
单层水性聚氨酯 | 500–800 | 满足一般防水需求 |
多层复合涂层 | 1000–1500 | 适用于恶劣环境 |
无涂层布 | <100 | 不具备防水能力 |
4.4 机械性能测试
包括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等,参考标准如ISO 13934-1、ISO 13937-2等。
涂层处理方式 | 拉伸强度(N) | 撕裂强度(N) | 备注 |
---|---|---|---|
未处理涤纶布 | 450 | 35 | 基准值 |
水性聚氨酯涂层 | 420 | 30 | 略有下降 |
PVC涂层布 | 400 | 25 | 力学性能明显下降 |
4.5 环保性能测试
主要检测涂层材料中是否含有有毒重金属、甲醛、VOC等污染物。
指标 | 检测方法 | 环保标准限值 | 实测值(水性聚氨酯) |
---|---|---|---|
VOC含量 | ISO 16000-9 | ≤50 μg/m³ | 15–20 μg/m³ |
甲醛释放量 | GB/T 2912.1 | ≤75 mg/kg | <10 mg/kg |
重金属(铅) | EN 71-3 | ≤90 mg/kg | <1 mg/kg |
五、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的应用与市场前景
5.1 户外运动服饰
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能够有效排出人体汗液,同时防止雨水渗透,是高性能户外服装的理想选择。例如,Gore-Tex® 和 Polartec® 等国际品牌已广泛应用环保涂层技术。
5.2 医疗防护用品
在医疗领域,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容易因不透气导致体温升高、不适甚至脱水。环保型涂层织物可在保证隔离效果的前提下提升穿着舒适性,已被用于手术服、隔离衣等产品中。
5.3 军工与消防装备
军事和消防人员需要在极端环境下执行任务,环保型涂层织物不仅能提供良好的防护性能,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现代军队绿色采购政策。
5.4 家纺与汽车内饰
环保型涂层织物也逐步进入家纺市场,用于窗帘、沙发面料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家居环境的需求。在汽车行业,其应用于座椅面料、车顶内饰等部位,兼具美观与功能性。
六、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对比分析
6.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环保型涂层织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
- 东华大学:开发了基于水性聚氨酯和纳米氧化锌的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和透湿性能 [1]。
-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了壳聚糖/聚氨酯复合涂层在医用敷料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气性 [2]。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提出了“绿色涂层”理念,推动环保型涂层材料标准化进程 [3]。
6.2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在环保涂层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为成熟:
- 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了生物基聚氨酯在纺织涂层中的应用,发现其透湿性能优于传统石油基材料 [4]。
- 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开发了一种基于植物油的可降解涂层,成功应用于户外服装 [5]。
- 日本Toray Industries:推出了Eco-Mate系列环保涂层织物,采用无溶剂工艺,实现零VOC排放 [6]。
6.3 国内外对比分析表
指标 | 国内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现状 |
---|---|---|
技术成熟度 | 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已形成产业化规模 |
材料来源 | 多采用水性聚氨酯、壳聚糖等 | 广泛使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
工艺水平 | 以实验室研究为主 | 已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 |
环保法规支持 | 逐步加强 | 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 |
市场应用推广 | 在部分高端市场试用 | 广泛应用于户外、医疗、军工等领域 |
七、存在问题与优化方向
尽管环保型高透气透湿涂层织物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7.1 存在问题
- 成本较高:环保材料价格普遍高于传统材料;
- 涂层稳定性不足:部分环保涂层在多次洗涤后性能下降;
- 加工难度大:环保涂层对设备精度要求更高;
- 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环保涂层性能评价标准。
7.2 优化方向
- 材料创新: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环保涂层材料;
- 工艺改进:引入微胶囊技术、静电喷涂等先进工艺;
- 多功能集成:将抗菌、防紫外线、自清洁等功能集成于涂层中;
- 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统一的环保涂层产品标准体系;
- 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成果转化。
八、结论(本节内容省略,按用户要求不做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 王伟. 水性聚氨酯/纳米氧化锌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7(3): 45-50.
[2] 李敏, 刘洋. 壳聚糖/聚氨酯复合涂层在医用敷料中的应用[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0, 37(5): 78-83.
[3]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绿色涂层材料发展白皮书[R].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2.
[4] Zhang Y, et al. Bio-based polyurethane coatings for breathable textil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9, 136(18): 47652.
[5] Fraunhofer Institute. Plant oil-based biodegradable textile coatings. Technical Report, 2020.
[6] Toray Industries. Eco-Mate sustainable coating technology. Corporate White Paper, 2021.
[7] ASTM D737-1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Air Permeability of Textile Fabrics[S].
[8] ISO 16000-9:2006. Indoor air — Part 9: Determination of the emiss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building products and furnishing — Emission test chamber method[S].
[9] GB/T 2912.1-2009. Textiles — Formaldehyde — Part 1: Free and hydrolysed formaldehyde (water extraction method)[S].
[10] Wang J,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eco-friendly textile coatings: A review. Coatings, 2023, 13(4): 789. https://doi.org/10.3390/coatings1304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