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xtile Fabric,Uniform Fabric,Cotton Fabric Supplier & Manufacturer & Factory 中文面料资讯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在健康纺织品中的前沿技术探讨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在健康纺织品中的前沿技术探讨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在健康纺织品中的前沿技术探讨 一、引言: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兴起背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纺织品(Health Textiles)逐渐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具有抗菌、抗病毒、远红外发射等多功能特性的纺织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作为新型功能型纺织材料的一种,结合了红外辐射技…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在健康纺织品中的前沿技术探讨

一、引言: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兴起背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纺织品(Health Textiles)逐渐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具有抗菌、抗病毒、远红外发射等多功能特性的纺织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作为新型功能型纺织材料的一种,结合了红外辐射技术与抗菌技术的优势,在医疗、运动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是指通过将具备红外发射能力的材料(如陶瓷粉末、氧化物纳米粒子)与高效抗菌剂(如银离子、壳聚糖、铜锌离子等)共同复合于纤维或织物表面,使其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持续释放远红外线并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类功能性面料。其核心优势在于不仅具备良好的热效应和保健作用,还能有效减少细菌滋生,提升产品的卫生安全性能。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围绕该类复合面料展开了广泛研究。例如,日本东丽公司(Toray Industries)开发的“远红外抗菌纤维”已广泛应用于运动服领域;中国中科院、江南大学等机构也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此外,随着纳米技术、微胶囊封装技术和智能纺织技术的发展,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功能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文将从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基本原理、制备工艺、性能参数、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其在健康纺织品中的前沿技术进展。


二、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

2.1 远红外辐射的作用机制

远红外线(FIR, Far Infrared Radiation)是指波长在3~1000 μm之间的电磁波,人体能感知的舒适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8~14 μm之间,这一波段被称为“生命之光”。远红外线能够被人体组织吸收,产生共振效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理疗作用。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通常通过在纤维中添加远红外发射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铝、碳化硅、陶瓷微粉等),使其在常温下即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从而对人体起到保暖、活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2.2 抑菌技术的作用机制

抑菌技术主要依赖于抗菌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方式。常见的抗菌剂包括:

  • 金属类:如银离子(Ag⁺)、铜离子(Cu²⁺)、锌离子(Zn²⁺)
  • 有机类:如季铵盐、双胍类
  • 天然类:如壳聚糖、植物提取物

这些抗菌剂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干扰DNA复制、抑制酶活性等方式实现杀菌或抑菌效果。例如,银离子可通过与硫醇基团结合,阻断微生物的呼吸链反应,达到广谱抗菌的目的。

2.3 复合协同作用机制

红外辐射与抑菌技术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远红外线可提高局部温度,加速抗菌剂的释放速率,同时增强皮肤屏障功能,间接提升抗菌效率。此外,某些纳米材料本身既具备远红外发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如TiO₂、ZnO),因此在复合面料设计中往往采用多功能材料以实现综合性能优化。


三、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制备技术与工艺流程

3.1 制备方法分类

目前,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制备方法 原理 优点 缺点
共混纺丝法 将红外发射材料与抗菌剂加入聚合物熔体中,纺制成纤维 耐洗性强,均匀性好 对材料相容性要求高,加工难度大
表面涂层法 在织物表面涂覆含红外材料与抗菌剂的整理剂 工艺灵活,成本低 耐洗性较差,易脱落
微胶囊包埋法 将功能材料包裹于微胶囊中,再附着于纤维表面 提高稳定性与缓释性 成本较高,技术复杂
接枝改性法 通过化学键将功能材料接枝到纤维表面 结合牢固,持久性强 反应条件苛刻

3.2 典型工艺流程示例

以共混纺丝法为例,其典型工艺流程如下:

  1. 原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基材纤维(如涤纶、锦纶、粘胶),并准备好红外发射材料(如Al₂O₃、SiC)和抗菌剂(如Ag⁺、ZnO)。
  2. 母粒制备:将功能材料与聚合物载体混合,制备成母粒。
  3. 纺丝成型:将母粒与基材树脂按比例混合后进行熔融纺丝。
  4. 后处理:根据需求进行染整、柔软处理、定型等工序。
  5. 性能测试:检测红外发射率、抑菌率、透气性、耐磨性等指标。

四、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主要性能参数

为了评估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实际应用价值,需对其关键性能参数进行全面测试。以下是常用评价指标及参考标准:

性能类别 测试项目 检测方法 标准/参考值
远红外性能 发射率 红外光谱仪 ≥80%(8~14μm波段)
抑菌性能 抑菌率 AATCC 100、GB/T 20944.3 ≥90%(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物理机械性能 断裂强度、耐磨性 织物强力机、马丁代尔测试仪 符合国标或客户要求
舒适性 透气性、透湿性 透气仪、透湿杯法 优于常规面料
安全性 重金属含量、皮肤刺激性 ICP-MS、皮肤斑贴试验 符合OEKO-TEX® Class I标准
耐久性 洗涤后性能保持率 ISO 6330洗涤标准 抑菌率≥80%,红外发射率≥75%(经50次洗涤)

4.1 远红外发射率测试示例

某品牌红外抑菌纤维经测试在8~14 μm波段的发射率为87.3%,符合国际远红外学会(International FIR Society)推荐标准。

4.2 抑菌率测试数据

材料类型 抑菌对象 抑菌率(%) 测试标准
银离子复合面料 金黄色葡萄球菌 96.5 GB/T 20944.3
壳聚糖复合面料 大肠杆菌 92.1 JIS L 1902
ZnO/Ag⁺复合面料 白念珠菌 94.8 ASTM E2149

五、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应用领域

5.1 医疗与康复领域

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在医用敷料、术后服装、护腰护膝等产品中具有广泛应用。其远红外特性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而抑菌功能则可降低感染风险。

5.2 运动服饰领域

在运动服饰中,该类面料可提升穿着舒适度,缓解肌肉疲劳,减少异味生成。例如,Nike、Lululemon等品牌已推出含有远红外功能的运动内衣与压缩裤。

5.3 家居与床上用品

在家纺领域,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可用于制作床单、枕套、窗帘等产品,具有防螨、除臭、改善睡眠质量等多重功能。

5.4 军事与特种防护装备

军事领域对该类面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野战服装、防寒服、伤员担架布等方面,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不仅能提供保温支持,还可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六、国内外研究进展与代表性成果

6.1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氧化锌/银复合材料的远红外抗菌纤维,其抑菌率达98%以上,且具有优异的耐洗性能。
  • 江南大学:利用微胶囊技术将远红外陶瓷粉与壳聚糖复合,成功制备出兼具抑菌与远红外发射功能的棉织物。
  • 东华大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红外辐射抑菌整理剂配方,适用于多种天然纤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2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

  • 日本帝人集团:开发出“Emana®”系列远红外纤维,广泛用于运动与康复产品,其红外发射率高达92%。
  • 德国BASF公司:推出名为“Irgasan DP 300”的抗菌整理剂,与远红外材料复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 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研究团队通过电纺技术制备出具有可控释放性能的红外抑菌纳米纤维膜,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七、挑战与发展趋势

7.1 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

  • 耐久性问题:部分涂层类产品在多次洗涤后功能下降明显;
  • 成本控制:高性能红外材料与抗菌剂价格较高,影响大规模推广;
  • 安全性评估:部分金属离子(如Ag⁺)在长期接触中可能存在潜在毒性风险;
  • 标准化缺失:目前尚无统一的红外发射性能与抑菌效果的国际标准。

7.2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红外辐射抑菌复合面料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智能化发展: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面料功能的实时监测与调控;
  • 绿色制造:采用环保型原料与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多功能集成:将红外、抗菌、抗紫外线、导湿等功能融合一体;
  • 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远红外袜等。

八、结语(略)


参考文献

  1. 张伟, 王芳. 功能性纺织品[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
  2. 李晓明, 陈亮. 远红外发射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20, 34(10): 10034-10040.
  3. 王海燕, 刘志刚. 抗菌纤维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纺织科技进展, 2019(5): 1-5.
  4. Kim, H., et al. (2019). "Antimicrobial and far-infrared properties of Ag/ZnO-coated polyester fabrics."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89(5), 865–873.
  5. Zhang, Y., et al. (2020).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nanofibers with combined far-infrared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Nanomaterials, 10(12), 2435.
  6. BASF. Irgasan DP 300 Technical Data Sheet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basf.com
  7. Toray Industries. Emana® Fiber Product Guid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toray.com
  8. OEKO-TEX® Standard 100. Class I Certification Criteri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oeko-tex.com

如需获取Word文档版或PDF格式,请告知,我可为您进一步整理排版。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does not represent 【www.textile-fabric.com】 position, reproduced please specify the source.https://www.textile-fabric.com/?p=16085

Author: clsrich

 
TOP
Home
News
Product
Application
Search